APP下载

治安秩序管理课程思政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2-03-17常婷

科学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治安秩序公安

常婷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治安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一)课程性质

治安秩序管理是治安学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公安学概论、治安学导论、安全防范技术应用等课程基础上的应用型学科,课程40学时,2.5学分,面向治安学专业本科生,大二学生开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帮助学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1.知识教学目标

治安秩序管理的概念及业务范围,治安秩序管理的基本任务与基本原则,治安秩序管理的基本措施;各种勤务的实施要求、方法;治安民警现场处置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公共复杂场所治安秩序管理;特种行业治安秩序管理;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集会、游行、示威管理;严重妨害治安秩序行为的防治[1]。

2.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治安秩序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范、基本方法;了解治安秩序管理的新问题、新形势,掌握治安调查、安全检查、110接处警、巡逻盘查、现场处置等警务技能;熟悉公共场所、特种行业、大型群众性活动、严重妨害治安秩序行为防治等治安管理各项日常工作的基本规范和程序要求。

3.思想教育目标

围绕本课程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家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四句话、十六个字”的精髓剖析。在实现治安秩序管理课程知识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育方面的提升。

(三)课程体系

治安秩序管理课程总学时40课时,由理论和实训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主要有八章内容占30课时。实训共有3个占10课时,主要分布在第三章警察勤务、第五章特种行业治安秩序管理、第六章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实训主要围绕课程理论部分内容进行设计,学习完理论内容,紧接着会有相应的实训内容进行知识内容的巩固。实训是巩固、理解、深化理论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

二、治安秩序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内容

根据治安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考虑治安秩序管理课程和学生学情特点等因素,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系统设计,体现了治安学专业思政中构建的社会人、法律人、公安人等三大育人体系,实现了德法兼修和忠诚育警的育人目标,将课程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融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推动建立水权制度,明确水权归属[2]”。连续3 a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2016年以来,国务院考核各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将水权确权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3]。

(一)围绕对党忠诚,构建治安秩序管理课程思政总目标

对党忠诚在治安秩序管理教学中主要涉及治安秩序管理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公安业务工作。我国现代警政的特征与属性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政治建警的原则”。

(二)围绕服务人民,深刻理解治安秩序管理的目标

“服务人民”在第三章治安秩序管理警察勤务第五节110接处警中体现。警察勤务中治理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服务于社会公众。涉警舆情之所以出现是因为部分公众对警察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与误解,小到警察社会形象,大至社会公共秩序都会形成一定的冲击。正确地引导是帮助公众理解公安工作的方向与目标,并从理念、行动上支持相关工作,协助警察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三)围绕执法公正,体现治安秩序管理的课程要求

“执法公正”在“治安秩序管理”第三章第二节盘查勤务中重点体现。近年发生的涉警类案件,确实存在部分公安民警在执法、现场处置等环节执法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但进入自媒体时代之后,公安作为一线执法群体,其工作经常曝光在公众的镁光灯下。因此,公安工作要更加注重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无论是否存在社会监督,执法工作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执法。

(四)围绕纪律严明,培养民警治安治理的纪律性要求

“纪律严明”在第四章公共复杂场所治安秩序管理,第五章特种行业治安秩序管理,第八章严重妨害治安秩序行为的防治中重点体现。公安工作与其他社会分工不同,其组织性、纪律性要求更高。作为一线执法群体,必须具备铁一般的纪律。场所、行业的管理、严重妨害治安秩序行为防治都具有严明的并不是随意施压或肆意的处置,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任意妄为处置只会导致公安工作陷入被动。因此,严重妨害治安秩序行为治理务必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作风。无论面对新闻媒体,或者是自媒体镜头,都必须明确公安的职责、使命。课程思政融入元素表如表1所示:

表1 治安秩序管理课程思政元素矩阵对照表

表1(续)

表1说明:1.德法兼修(10个德育要素,简称DF):(1)家国情怀(DF1);(2)社会责任(DF2);(3)价值塑造(DF3);(4)人文精神(DF4);(5)守正创新(DF5);(6)法治精神(DF6);(7)人民至上(DF7);(8)公平正义(DF8);(9)规则意识(DF9)。(10)奉献意识(DF10)。2.忠诚育警(13个德育要素,简称ZC):(1)坚持党的绝对领导(ZC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ZC2);(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ZC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ZC4);(5)努力掌握马克思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ZC5);(6)中国特色总体国家安全观(ZC6);(7)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初心和使命(ZC7);(8)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ZC8);(9)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ZC9);(10)新时代公安队伍建设“四个铁一般”标准(ZC10);(11)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ZC11);(12)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ZC12);(13)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ZC13)。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启发式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时引入一些实例,指导学生思考、讨论。通常我们先讲相关的知识点,然后介绍热点事件,让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讨形势走向等,让学生主动带入执法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如何利用所学基本专业知识进行规范文明执法,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公安改革、法律规定,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职业荣誉感,做具有世界性眼光的预备役警官。

(二)情景案例教学法

(三)分组讨论教学法

采用分组讨论教学能提升学生组织、交流、协作能力。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上课班级为2018级学生,每班40人左右,为了提升分组讨论的有效性,根据学生平时成绩、性别、特长、职务进行合理安排小组成员,4人一组,明确组长1名,每个班大概10组,每个同学有不同的分工[3]。比如第六章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教师提供10个不同大型活动实例,要求小组同学以抽签的方式选择其中一个大型活动,合作制作大型活动安保方案,有的同学利用地图软件负责搜集场地信息,有的同学负责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有的同学负责上台画图,有的负责讲解演示。分组讨论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吸收不同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有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改革考评方法

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依照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改革教学考评方法,将学生迟到旷课、不交作业现象纳入考评范畴,严肃考勤制度,注重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占30%-60%,对旷课2学时以上的学生取消其考试资格,教育学生养成诚信守时、不撒谎的好习惯[4]。

四、教学效果

(一)教师:实现了“德法兼修、忠诚育警”教学目标

在“德法兼修、忠诚育警”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教授治安秩序管理基本理论过程中,科学融入“德法兼修、忠诚育警”的思政元素,结合相关案、事例或德育故事进行深入浅出地引导,实现了“德法兼修、忠诚育警”思政内容与治安秩序管理理论科学、有效、自然的结合[4]。同时在思政内容讲授中以专业课理论讲授为主,以思政元素内容为辅,没有喧宾夺主,潜移默化实现“德法兼修、忠诚育警”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了“德法兼修、忠诚育警”的思想认识

通过“德法兼修、忠诚育警”课程思政与专业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实现了两者教学效果的相互促进。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通过“德法兼修、忠诚育警”课程思政教学,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了,同时也获得了更为严谨的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崇高的职业信仰,具有更多的家国情怀,同时更加喜欢自己的专业,更加自信,更加具有正能量。

五、结束语

治安秩序管理是一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促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入融合、协同发展,达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协同育人机制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治安秩序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Me & Miss Bee
秩序与自由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孤独与秩序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