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的 基本关系及融合建设路径研究

2022-03-17王伟宾闫岩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王伟宾 闫岩

摘    要: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举措,三者之间既有共性联系,又互有区别。一方面,高校应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认识学科思政的引领作用、专业思政的承上启下作用和课程思政的成果体现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探索三者融合建设路径:明确建设主体,强化顶层设计;厘清建设区别,发挥各自育人功效;明晰建设意义,做到思政与实践结合;夯实建设队伍,落实育人工作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13-03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报告中提出,“课程改革亮点频出,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2]。

近几年,从党中央到教育部再到地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视,除了提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外,还进一步提出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建设内容,其根本目的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落细、落小。因此,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三者的基本概念、区别与联系、融合建设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概念辨析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在课程开展的实践过程中,要求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目的[4]。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教师对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统筹规划,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充实和丰富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促进和相统一。课程思政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辩证的综合教育理念,是将教书育人落实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的现实反映,也是落实新时代教师育人职责的生动体现。

(二)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指在专业建设全过程中,从专业目标的设计,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再到专业教育的管理,最后到专业课程教学环节,积极发挥专业负责人的带动作用和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积极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专业建设的各时段、各领域,强化价值引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组成之一,具有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业独特性和系统性。专业思政的内涵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性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统一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学科思政

学科思政是指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术规范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科教师的育人作用,一方面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在科研与学术实践中积极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培养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学科思政在思想政治建设中起到“排头兵”作用,属于上层建筑,在理论与实践中对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以及学术规范等环节,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探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形成共识,更要在实践中进行相关的理论武装和实践训练,为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队伍支持。

二、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之间的关系

课程、专业和学科是构成高等院校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的建设就成了高等院校的三项基本建设[5]。三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程是专业构成的基本元素,同时又是学科知识传播的载体,一门课程往往涵盖一个或多个专业或学科的知识要点,一个专业或学科可以通过一门或多门课程来体现;同时专业与学科均是组织性行为,一门学科可以支撑一个或多个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涵盖一个或多门学科。新时代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有路径就是要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建设,因此弄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三者的共性特征

一是三者本质都是立德树人,通过教育环节,开展实施人才培养;二是三者理念都是协同育人,通过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把立德树人内化到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各类人、各时段、各环节;三是三者结构都是立体多元的,都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即感性与理性、感性体验与知性认识有机结合;四是三者方法都是显隐结合的,都需要將政治认

同、民族文化、精神美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学科专业固有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是三者思维都是科学创新,强调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未曾关注到的问题,进一步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领”。

(二)学科思政的引领性作用

学科对应着科学的分类,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6]。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看,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具体来讲就是标志性学术成果。而这些学术成果正是高校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保障。一个专业中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上如何各自设计却又同向而行,需要学科思政教师进行系统思考、全面规划。具体每一门课的课程思政如何实施,如何将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其思政育人元素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也是学科思政教师需要探索的重要内容。学科思政教师不仅要在理论上研究课程思政的规律,还要在实践中对专业课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武装和实践训练,充分发挥学科思政的引领作用。

(三)专业思政建设的承上启下作用

专业思政建设的重点是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它不是独立于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之外的个体行为活动,相反它必须依托于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科思政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内涵与思政素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改进和提升,有效推动专业思政建设。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学科前沿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融合,达到课程结构专业性与思想性的统一,通过有效地将其传递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达到专业思政建设的目的。

(四)课程思政的成果体现作用

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全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7]。因为课程建设是具体的工作载体,学科与专业必须依托于课程实现育人效果。假如把大学比作“超市”的话,学生为超市的“顾客”,专业或学科是超市的“柜台”,课程则是真正的“商品”。加强学科思政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思政、研思政、用思政的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做到学科与专业相长,科研与教学相促进,通过学术科研进一步提升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开展课程思政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专业思政最终是由一门门具有思政元素的课程组合而成的,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骨

骼”,所以,专业思政的建设成效主要取决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三、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融合建设的路径

当前,高校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间的关系和建设内容还存在认识模糊现象。一方面,对三者逻辑关系认识不清晰,存在建设效能发挥不佳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很多时候高举课程思政大旗,而忽视专业思政的承上启下作用和学科思政的引领作用,三者协同运行机制效果不佳,致使对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促进效果不明显,课程思政效能发挥不佳。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不足,存在建设责任不清的情况。具体表现为:高校对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建设相互融合贯通的育人机制建设不到位,出现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建设经费分配不平衡,投入分散,建设重复等问题。因此,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融合建设发展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一)明确三项建设主体, 强化顶层设计建设

高校应明确思想政治建设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形成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建设体系。一方面,强化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建设一盘棋意识,统一规范思政建设的标准[8],从学科布局与科研管理、专业布局与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与专业教材等方面逐一明确落实;另一方面,高校人事、组织和教学部门应建立与其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思想政治育人成效与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薪资以及干部任免等方面挂钩,激发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

(二)厘清三项建设区别, 发挥各自育人功效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基本涵盖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建设中,要尊重其差别,厘清其共性与联系,进而提高建设效能。首先,以学科思政建设为引领来带动专业思政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学科思政能很好地揭示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的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涵养学生精神成长和文化价值彰显的目的。其次,专业思政建设是承上启下的建设,通过专业负责人的谋划、设计与实施,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使学生在感悟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将人文素养内化于专业素质当中。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是基础性建设,通过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其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浸润”到课程教学当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9]。

(三)明晰三项建设意义, 做到思政与实践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是记忆和模仿,即认知经历。新时代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将科学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认知经历。认知经历的多样性造就了创造思维的产生。例如,丹麦的奥尔堡大学积极推行项目式教学,50%的课程由科研项目代替,取得了巨大成功。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可以获得丰富认知经历,提高分析、综合、评价、批判与创造能力等。同时,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应该以学术实践为基本内容,开展模块化、项目化培养,同时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提升育人工作实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思政课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学科思政的“龙头”效应,培育学科团队,强化科学研究,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以此引领和带动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建设。

(四)夯实三项建设队伍, 落实育人工作实效

不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专业思政,抑或是学科思政,教师是关键。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掌舵者,又是专业教育的實践者,更是学科建设的参与者。一方面,高校应定期举办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活动,强化理论武装,增强价值认同,进一步增强教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力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科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积极融入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不仅在理论上深化思想政治的规律研究,而且在学科、专业和课程实践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从而深度揭示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使得“立德”与“求知”发生内在的有机联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的融合建设对大学坚持办学方向,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探索形成思政建设的育人工作合力,既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政治担当,也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21.

[3]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4.

[4]  卢晨.课程思政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以《国际经济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7):164.

[5]  付八军.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一体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77.

[6]  龚祥国.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2(8):33.

[7]  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37(5):75.

[8]  伍醒,顾建民.“课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

[9]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39.

■ 编辑∕李梦迪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