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学业预警档案研究

2022-03-16毛晓燕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学分学期学业

毛晓燕

(青岛大学 教务处,山东 青岛)

一 引言

学业预警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多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按照设定的标准,对已经出现学习问题或者是遭遇到学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提醒,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扶,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管理制度。

高校为什么会出现学业预警制度呢?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下学生的学业问题日渐突出,因学业困难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的学生不在少数,学校着急、家长无措、学生茫然,高校急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业预警制度,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迫切要求。

二 高校学业预警的意义

1.通过学业预警机制对学生学业的提醒,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律能力,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其认识学习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引导学业良性发展。

2.帮助学业困难的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学业危机,学会规划学业,确保在规定阶段内顺利完成学业,防范于未然。

3.学业预警属于提前预防的管理制度,加强学业预警,可以促进高校学业管理由“事后处理型”向“事前事中预防型”转变。

4.在依法治校的当下,学业预警的信息及时回馈给学生家长,有利于家长与学校的信息沟通和良性互动,为学生顺利毕业保驾护航。

三 学业预警政策研究

笔者先后调研了合肥师范学院、南京邮电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的学业预警制度,发现政策虽然形形色色,其内容也有相似之处。

(一) 预警标准

高校大多以不及格课程门数或者学分数为标准,有的兼而有之,除此之外,有的还辅之以学分绩点,或者同时将成绩列为标准。

合肥师范学院对普通本科学生实施学业预警,学业预警共分五类:课程警示、学业警告、跟班试读、延长学习年限(留级、降级)和退学警示。比如:单门课程平时考核(含不同考核方式)未通过达到3次者受到课程警示;一学期中不及格课程达到2门次(或6学分)者受到学业警告;新生在第一学期不及格课程达到4门次(或12学分)者;其他学生一学期不及格课程达到3门次(或9学分)者必须跟班试读;一学期中(新生第一学期除外)不及格课程达到4门次(12学分)者、一学年内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课程累计达到3门次(或9学分)者、入学以来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课程累计达到6门次(或18学分)者,受到留降级处理;延长学习年限但将达到最长修业年限(6年)者则予以退学警示。

南京邮电大学将学业预警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三个等级,学业预警工作按学期进行。必修、限选课累计不及格门数≥3或者上一学期所获学分<15.0(第一至六学期)者受到黄色预警;必修、限选课累计不及格门数≥5或者上一学期所获学分<12.0(第一至六学期)受到橙色预警;必修、限选课累计不及格门数≥8或者历年取得的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累计学分与所在年级专业培养计划要求完成的总学分差距大于16且小于30学分者(第七学期)或者平均学分绩点<1.8(高水平运动员1.5;国防生为1.7)受受到红色预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是按照学生学业中存在问题的程度分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三个等级,根据每个预警等级采取不同的预警措施。比如学分成绩低于70分者(第1~4学期)受到黄色预警;考核不及格课程累计达3门以上者或者一年级学生一学年未获得学分达本学年应获得学分15%以上者、二年级及以上学生一年未获得学分达本学年应获得学分10%以上或累计未获得学分达到15学分以上者、或者学分成绩低于70分者(第5~7学期)受到橙色预警;跟班试读等受到红色预警。

笔者所在高校随着山东省深化学分制改革,2015年制定了学业预警制度,分为黄色预警、红色预警、退学处理三种,以学分和不及格课程门数作为标准。比如连续两学期所获学分平均不足15学分或者必修课门数累计50%~70%不及格受到黄色预警;连续三学期所获学分平均不足15学分或者必修课门数累计70%以上不及格受到红色预警;连续四学期平均学分不足15学分的则退学处理。

(二) 预警时间

因为要对学生学业情况进行阶段性了解,调研的所有高校都将学业预警实施时间设置在每学期初进行,且基本在学期初前两周就确定预警名单。一方面因为所有课程成绩在上学期末已经确定,经过学期初两个周的补考安排后,补考成绩也已经确定,预警情况就可以全面统计了;另一方面,学期初尽早做学业预警,对学生科学合理规划学业更有利,一般学业困难的学生受到预警后必须先修读不及格的课程学分,只有循序渐进修读完未获得学分的课程,才能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学业。

(三) 帮扶措施

高校学业预警措施基本一致:学期初统计预警情况,并通知到学生,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等老师进行帮扶和指导。

众所周知,一个制度要有实效,措施重在落实。学业预警制度中预警只是契机,帮扶措施才是这一制度的核心环节。只有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一体的帮扶机制,切实落实学业导师的帮扶和指导,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业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学业预警制度才能产生预期效果。

帮扶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将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成效作为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考核的内容之一。要求各单位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档案,采取沟通、约谈等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主动性,逐步消除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对于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别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对于辅导员,利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将重点放在达到红色学业预警学生上:除向家长寄发《学业预警通知书》外,应通过电话等途径与家长沟通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家长来校就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面谈,若家长来校不便则至少保证每学期主动与家长电话沟通2次以上。谈话记录需及时整理,记录确切的谈话内容、时间、地点及相关人员。对于班主任:针对预警学生学业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学业预警学生约谈工作,填写《谈话记录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配合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大学生之间的鼓励指导相比师长们的帮扶,有时候效果更显著。为了发挥“朋辈作用”,学校特别设立了学生帮学岗位,意在聘请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习优秀、学有余力的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担任帮学工作,与学习困难的学生结对子,制定详细、可行的帮学计划和措施,开展一对一的帮学工作。帮学们的帮扶计划及实施情况,将作为帮学岗位考核的重要依据。

考核机制明确:要求各单位建立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与考核机制,定期对院系学业预警工作进行研究、检查和总结,并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计的学业预警制度可谓细致全面,以制度的形式为学业导师们明确分工,使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将他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落实到位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业完成情况,做好学业预警及帮扶工作。对于这样一项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工作,该校充分体现了“学生事无小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

(四) 总结

以上调研情况可以看出,高校的学业预警多以课程门数、学分数、学分绩点作为标准,这样的标准比较直观,操作简单,基本都可以通过高校专门的教务服务系统导出统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有的高校不单纯依靠不及格课程的门数或者学分数,而是把完成的总学分数与毕业学分数做比较,这样的学业预警制度显然设计者目光更加长远,更加有利于督促学生反思前行。简言之标准越多,越趋向严格,对学生的约束提醒作用越大。

学业预警制度都是在学期初进行,实施过程中必须依靠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学业预警协作机制,依靠学业导师真正贯彻落实制度,依靠学校坚持不懈的监控检查措施,切实帮扶指导学生解决学业困难。因此,学业预警制度从为学生着想的立足点来看,不能过于宽松,宜严格狠抓,真正落实到位。

四 近四年学业预警档案情况

(一) 预警人次比较

笔者所在高校是省属综合性大学,2015年实施学业预警制度,2018年春季相关功能在教务系统实现,每学期初统计数据累计如下:

黄色预警:2018年春季32人、秋季43人,2019年春季29人、秋季39人,2020年春季25人、秋季35人,2021年春季24人、秋季30人。

红色预警:2018年春季79人、秋季43人,2019年春季45人、秋季34人,2020春季35人、秋季26人,2021年春季32人、秋季13人。

因学业困难不得不退学的人数:2018年全年计56人;2019年全年计21人;2020年全年计16人;2021年全年计15人。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2018年实施学业预警的初期,黄色预警累计75人,红色预警累计122人,因为学业困难不得不退学的56人,人数相对较多;2019年-2021年以来,无论黄色预警还是红色预警的人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2021年黄色预警54人,较2018年下降28%;红色预警45人,较2018年下降63%;退学15人,较2018年下降70%。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实施学业预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下降的趋势证明了贯彻落实学业预警制度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预警课程情况

从近四年学生不及格课程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课程不及格人数最多,每年尤以高等数学不及格人数最多。比如:2018年、2019年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总人数60人,但是不及格学生11人,不及格率18.33%。笔者所在高校的高等数学早在2014年深化学分制改革的时候就采取了分类选课“因材施教”,大文科类学生的高数难度明显低于理工科学生。即便如此,旅游管理、标准化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高等数学不及格人数依然偏多。电子信息类、软件工程类等工科专业不及格率都在17%以上。

在大学物理课程不及格的人数中,以数学专业为首的学生人数最多,不及格率9.78%,环境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化学类、机械类、纺织类专业不及格率都在5%以上。

(三) 预警与清考

笔者所在学校本科生人数三万余人,如果没有及时的学业预警,学生很可能只期待毕业前的清考解决他们各自的不及格问题,这个心理期待在高校学生群体里普遍存在。但是国家已经废除了清考做法。

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2019年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这些关于本科教育教学的文件都明确提出:加强考试管理,坚决取消毕业前补考等“清考”行为。取消“清考”行为,对于在校生实际是一种完成学业的督促,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防止学生“躺平”的有效措施。这样的要求下,高校如果不能在学生修读年限内加强学业预警和帮扶指导,毕业率必然直线下滑,人才培养质量也不会提升。

每个秋季学期末,笔者都会对应届毕业生(8000余人)的学业情况进行了解,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即使在有学业预警的情况下,依然会存在1000名-2000名学生有课程不及格现象。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到毕业季,那就意味着12.5%~25%的学生不能顺利毕业。此种情况下,高校必须加强学业预警的措施,必须将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一名有不及格课程的学生。

五 建议

通过分析多年来的学业预警档案,我们可以确定学业预警制度对于每一个高校都至关重要。为了完善学业预警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一) 要重视对帮扶主体的激励

高校的学业预警制度普遍存在只提要求不说奖励的弊端。正如以上所述,帮扶内容繁杂,实施帮扶指导的主体是老师,在高校这个群体基本没有专职人员,可能是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甚至是一般老师,这些人日常本就承担着教学或者管理任务,帮扶工作是额外的任务,必然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单纯依靠奉献精神,显然额外的工作容易出现懈怠,也无法进行考核。

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要取得实效,必须驱动力,驱动力分为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外在驱动力就是学校营造的环境和制定的制度,内在驱动力则是深深地源于主体内心的强烈渴望,无须别人的监管和督促能自主自发去完成和实现目标的强大执行力。

笔者认为学业预警制度中,对帮扶主体的激励和考评就是实现预警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如果高校能在提出严格帮扶要求的同时,辅之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比如每月补贴多少费用(如同班主任费用),并在一定时间进行考核评价,让主体产生“非做不可、必须做出实效”的内在驱动力,帮扶措施将会落实得更到位,帮扶工作才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

(二) 要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学业预警

诚如上文提到的教育部《意见》等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指出:要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严格全过程管理,要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为此建议,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贯彻执行教育部规定,加强过程管理,加大考风考纪的宣传力度,彻底打消学生坐等清考的心理。另一方面,为了督促应届毕业生如期完成学业,建议将毕业审核的关口前移,与学业预警措施有机结合,构建“一对一”帮扶机制,强化帮扶措施,在一定激励举措下动员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教师争当学业导师,在学生知情、家长了解的基础上,定期约谈学生,并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良性作用,对学生的学业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三) 要规范学业预警档案的管理

学业预警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教学管理制度,学业预警过程中形成的谈话记录、学生学业进步档案等材料都是极为珍贵的教学管理案卷,应该定期整理保存,留存证据材料的同时,也对后续工作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对于学业预警工作中有经验的学业导师或者考评先进的个人,建议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多宣传、多鼓励,以点带面,让丰富的管理经验为大众所熟悉,让更多学业导师学习借鉴,促使学业预警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六 结语

通过学业预警档案的研究,可以看出,学业预警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实际是一种危机干预措施,面对“危机”,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必须迎难而上,认真研究并落实帮扶措施,在学生迷茫混沌缺乏自律的时候点醒他们,予以约束和监督,同时给予帮扶和指导,学生前进就有了方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自然会提高,因此一切预期结果的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

猜你喜欢

学分学期学业
艰苦的学业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学分美食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