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及模式探索

2022-03-16张江兰张宇忠王谦史长华李霞李姝玉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病理学思政课程

张江兰,张宇忠,王谦,史长华,李霞,李姝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北京)

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工作,不仅需要思政课在不断改进中逐渐加强,其他各门课都需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国各高校在调动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潜力,挖掘各学科专业所蕴含的思政资源,在育人方面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但是,课程思政在内容和形式上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说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只有课程思政的标签没有内容的所谓“贴标签”问题[1]。据此,本文从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入手,以病理学课程为例探讨改进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以期达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高校思政工作做得更深更实。

一 课程思政是加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习总书记强调,思政工作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政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加强思政工作这个核心来推动其他工作[2-3]。要想真正做好课程思政,应遵循思政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广大教师思政工作能力,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使高校思政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动起来、活起来。

课程思政,既不是增开一门新的课程,也不是增设一项新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改革的各环节和各方面[4],就是要寻求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之间的关联,充分结合专业课自身特色,将思想政治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以隐性教育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思政课程是引领,课程思政是基石。根据资料显示,专业课教师占高校教师总人数的80%,专业课程占高校所有课程的80%,学生用在专业课上的时间占所有学习时间的80%[6],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比思政理论课的纯粹说教会更加有说服力、感染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扭转专业课程的重教学与轻育人问题。可见,通过课程思政密切配合思政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将高校思政工作进一步做深做实。

二 病理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在当前全国高校大力提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深度挖掘病理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提高思政内涵融入病理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病理学教学内容中凝聚着古今中外病理学家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这些宝贵财富是建设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良田。我们通过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和提炼出以下思政元素,结合病理学相关的案例和故事,加以剖析其内涵、推广其应用。

(一) 爱国奉献

爱国指的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儿时常听老人讲,做人要有高尚的气节、也要有好的人格;学堂上常听老师讲,我们是华夏子孙,要了解华夏文明历史,要秉承中国优秀文化基因,要有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你们要每时每刻心系国家,随时随地心系人民,具体讲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当时听后只觉得这些是老师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现在仔细想来,这些不仅仅是殷切希望,我们深刻感受到爱国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表面上,而要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崛起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许多著名的病理学家心怀祖国,为病理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南宋法医学家宋慈,体恤民情,决事果断,历经10余年时间,博采众书,荟萃厘正,编著《洗冤集录》,书中详细记载了人体解剖、尸体检查、死伤原因鉴定和急救、解毒等内容。宋慈对法医病理学的贡献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代病理学家胡正详,放弃国外优厚的薪资,回到贫穷的祖国,广泛搜集和整理了全国各地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和病理标本,编写出版了第一部以中国人疾病资料为特点的《病理学》,实现了我国病理学教材从无到有。对这两个事例的剖析,引导学生体悟先辈们心怀祖国、勇于探索、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甘于奉献的工作中实现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自身价值。

(二) 敬业奋斗

敬业包含爱业、勤业、精业。爱之愈深,则敬之愈真,敬业需要励志和奋斗。古人说:“志当存高远”。立志是一个人觉醒后的第一大事。当代大学生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阶段,要培养奋斗精神,才能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幸福都是通过不懈奋斗换来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就是我们追梦人的幸福。为实现中医现代化、西医中国化,为健康中国而奋斗,是我们难得的人生境遇。每个中医人都应该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勇攀医学高峰。

沈琼教授一生痴迷于食管癌的防治,为解决当时中国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问题奋斗了一生。1959年,太行山区林县等地人群食管癌高发,当时病人发现时均为中晚期癌,疗效极差,饱受折磨。为了根除病人的疾苦,他下定决心研制一种简单实用的食管癌细胞采集器。他不断尝试、反复钻研、精益求精,他曾试着无数次做艰难地吞试实验,屡败屡试,最终成功研制出可以顺利吞咽、没有痛苦的食管癌细胞采集器,成功解决了早期诊断食管癌的重大难题,成功查出了世界上的首例食管原位癌,并创立了食管癌诊断细胞学。通过本案例引导学生向医学前辈和当代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学习,始终要践行敬业奋斗精神,热爱自己的医学职业,将职业变为专业,将专业变为事业,用渊博的中医药知识和精湛的中医医术帮助患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三) 求真务实

求实就是指求真,要求真学问,苦练真本领,要实事求是,从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学医就必须求治病救人的真学问,求疾病发生发展的真规律,悟提高医术的真窍门,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一些概念、秘方、偏方。要通过学习医学理论,掌握医学技术,通晓中医文化,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刘彤华院士,六十多年的病理诊断生涯,秉承实事求是,质量至上。一位女孩因为发热、耳闷、鼻咽部肿块曾经被当地的医院确诊为鼻咽癌。然而,刘彤华院士先后经过3次仔细复查该女孩的病理切片,最后明确其为重度炎症,使该女孩免除了放疗的痛苦。在病理实践中,对体内包块的性质鉴定,即明确包块属于炎性包块还是肿瘤,这是病理诊断的第一要务,它决定着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案和药物的选择,与病人的生命和利益息息相关,是医生能给病人的最大帮助,也是医生的责任和担当。通过本案例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作为医者,如果违背真实进行了错误的诊断和操作,那结果对于患者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希望我们广大青年医学生珍惜在母校学习的大好时光,在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学业中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健康中国助力。

(四) 实践创新

医学是一个实践性的科学,要做合格的好医生,务必从掌握医学理论、实践技术做起。“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病理学概念多、逻辑性强、课时短,学习过程显得枯燥,技术较难掌握。我们务必引导学生不畏困难、不怕失败,打好理论和实践基础;“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医学理论知识不能简单地停滞在教科书上,而应该落实到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之源”。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临床工作都是处于学习、错误、修订错误、总结经验的不断循环中,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断探索,做到以理论促进实践创新,以实践创新理论。

东汉末年,天灾频发,战火连绵,民众深受疾病和战伤的疾苦。华佗因无法解决手术的疼痛,许多疗法不能进行。他最初给病人做手术的时候,先让病人喝酒来减轻痛苦,但后来发现仅用酒并不能解决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流血多等复杂难题,经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最后得出以酒送服麻沸散的麻醉技术,在世界上开创了将麻醉药物应用于临床的先河。这一我国古代技术创新的鲜活故事,让学生感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从中医药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汲取营养,研制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提高中医药服务社会、服务健康中国的实践能力。

三 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策略和实施方法

(一) 明确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以全面提高中医人才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的进课堂进头脑,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做新时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科学设计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习年限和不同的学历层次,分别制定包含思政元素的病理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案和效果评价体系,搜集丰富病理课程思政的素材库。根据我校中医针推专业、中药专业、护理专业、工商法英管理专业等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分别探究其育人目标,挖掘提炼以上医学相关专业和病理学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各专业特点,在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精湛医术的同时,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实验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而思、学而行,勇于探索、创新,善于利用病理学理论解决临床疾病的能力。

(三) 加强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领导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为了加强我校课程思政的组织领导,从校党委、中医学院党委到系党支部都召开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协调会议。我们依据上级精神,特成立病理学党小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党小组组长,一岗双责,统一领导病理学课程的思政建设。结合我们教研室的实际,我们把教研室的行政、业务会议和思政建设会议一起开,课程思政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协力推进。

(四) 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要做好课程思政工作,需要具有过硬政治素质、精湛业务能力和超高育人水平的教师,只有通过革新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7]。我们邀请了本校的思政课教师和上级党委领导为我们做政治理论辅导,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提高我们的政治理论水平。为了与本校其他西医课程、中医课程在思政教学方面形成合力,我们邀请相关教师参加我们教研室的业务和思政交流。同时,我们教研室教师积极参与日常政治理论学习、思政示范课观摩、师德师风培训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政教学能力。

(五) 制定病理学课程的特色育人目标

制定具有病理学课程特色的育人目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大纲、教案和教学设计,建立学知识、长能力、促情感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以病理学绪论章节为例:

1.人民至上、生命第一。通过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等病理学任务,引出临床工作中,正确的诊疗方案、药物的选择、疗效的判断等临床实践中都必须抱有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医学理念。

2.预防为主。通过讲解疾病过程,让学生领悟到任何疾病都是从简单转变为复杂、由早期转变为晚期、由易治转变为难治的过程,只有早期诊断才能做到能治、易治,做到花费较少、效果满意。从疾病发展的角度讲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是医学工作的核心要义。

3.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通过讲解病理学家及其他医学家在医学实践中的鲜活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和治疗观,培养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勇于担当,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六) 建立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联动的育人模式

将思政内容以鲜活故事的形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将病理学课程思政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综合运用教室第一课堂和课下第二课堂,建立两个课堂相联动的育人模式。例如,讲解高血压病时:

1.课前,将高血压病患者病例通过微信群传送,让学生预习,熟悉高血压病的课本知识,网上自行搜索高血压的其它知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提示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高血压病的发病和防治情况,引导学生为中国高血压病的防治献言建策,为健康中国助力,提前进入虚拟的医生角色。

2.课堂讲授中,除高血压病的分型、基本病理变化外,在讲述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时,重点引入医学模式中,心理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对高血压发病过程的重要影响,结合《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高血压患者在青少年期就应注意低盐饮食、调控心态,预防为主。让学生们在掌握现代病理学知识的同时,体验中医文化之美,根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课后,通过互联网给学生留下作业,思考当前我国高血压病的防治还有哪些紧要工作要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由教师带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我们病理教研室的“行走课堂”为例,在学生们掌握高血压的知识后,由带教老师和班干部带领学生进入当地某社区养老院义诊。活动包括:①宣讲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②测量血压;③如何从饮食和生活方式上预防高血压病;④用药物规范控制高血压病的重要性;⑤搜集该社区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发病率、知晓率、控制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团结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七) 建立体现三全育人标准的病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采用以多元化为原则的形成性评价体系[8],注重观察学生平时学习的全过程。通过考勤、提问、阶段性小测、课后作业、网络测试等多种方法收集学生平时的各项学习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以全面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有导向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学生顽强拼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 结语

“爱国、励志、求真、创新”是病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切入点,进一步探索、实施、创新病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内容的具体模式,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守好病理学课程思政这段渠,种好病理学专业内容的责任田,使病理学课程思政同其他各类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高尚品格,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病理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