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日语非语言交际中“沉默”之探析

2022-03-16郑金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沉默日语跨文化

郑金凤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管理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方式,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语言交际外,还有许多非语言因素作为辅助的交际手段,协助人类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各国历史渊源不同,其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也各具特色,如果不理解各国特定非语言文化符号的实际含义,务必会造成交际的不顺畅。沉默是一个代表性的非语言交际因素,本文对日语非语言交际中—“沉默”特征进行剖析,列举其在语言上的表现,探析其文化背景,并尝试提出语用失误时的解决策略。

1 日本式“沉默”

日本人虽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但是仅凭借语言本身很难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真正的要求及内心感受可以通过非语言行为来判断。与其他民族相比较,日本人平时与人交流时,说话含蓄克制,崇尚沉默,认为语言行动是消极的,坚持保守和谨慎的语言习惯。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他们往往不愿多谈,不愿向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自作主张,说话和行事总要考虑对方的情绪和想法,努力与他人的步调保持一致,尽量避免与他人产生隔阂,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提倡从说话人的各种非语言行为中体察对方的心情和思绪。

2 日本式“沉默”之文化背景

日本是一个喜欢沉默,不善言谈的民族,这一习性的形成与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沉默是金”的内向性国民性格隐藏了日本民族价值观、意识、心理及审美等。

2.1 岛国的地理历史环境

从地理历史原因上说,日本远离大陆,国土面积狭小且孤立封闭,民族结构单一,并且历史上未发生民族冲突,也没遭受过其他民族侵略。日本人长期生活在相对孤立单一的环境和固定的住所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知和共同的文化心理,日本人即使沉默不语,也会从对方的眼神、动作中等非语言行为中达到彼此心领神会,避免语言冲突进而稳定社会秩序。

2.2 顺从“集体意识”的民族价值观

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人经营着以水稻农业为主的农耕社会的文化,受远古弥生时代开始的稻作文化的影响,即使在现代的农业文明中,要想获得农业丰收,邻里之间仍需要集体作业,共同协作。集体意识延续至今,强调集体成员步调一致,顺从本分。在集团观念的笼罩下,日本人安分守己,他们不愿发表自己的观点,担心言多必失,害怕因自己的不当言行破坏了集团的和谐,而被集体抛弃。而“沉默”是日本人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少言寡语,以和为贵,表面上和集体保持一致。作为日本集团内部成员一分子,个体之间不完全依靠具体的语言传情达意,而是凭借一种非理性的直觉,即使话不出口,彼此也能心有灵犀,心领神会。

2.3 依赖“以心传心”的民族性格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自古以来与他民族接触的机会较少,生活在岛国上的日本民族几乎未出现民族大迁移和民族间的斗争,社会结构稳定,使用统一的语言,共享统一文化,具有相同的民族性格。长期生活在这种与外部隔绝、封闭的社会环境中的日本人,相同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心理意识,形成了敏锐的体察力和深刻的感悟力,彼此默契,在沟通交流中无须语言,可以依靠“以心传心”这种独特的方式传递感情,交流思想。

2.4 信奉“言灵”的民族意识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言灵”信仰,他们对语言的怀有恐惧心理,深信语言中隐藏着某种神秘的力量。如果出言不慎触犯神灵,就会遭到惩罚,面临灾难。现代日本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的言灵信仰和对语言所持的恐惧感,在人际交流中采取谨慎使用言辞的行为模式。

2.5 崇尚“和”的民族心理

沉默是日本人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通过沉默可以与众人保持一致,维持表面的和谐。至农耕文明开始,日本人就养成了为集体的和谐放弃自我的习惯。日本学者坂本指出:“日本文化强调‘无我’”指远离利己的我,达到自认与自我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追求寻求与情境的一体性的志向也是“和”的精神体现[7]。“和”即为“和谐”“和睦”“配合他人”,具体表现为模糊自我,和他人保持步伐一致,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主张,甚至发展为融入社会,和自然一体化。

2.6 追求“静寂”的民族审美

“静寂”美意识是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也是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静寂”美意识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学、绘画、盆栽、茶道等众多领域,“静寂”的艺术精神同时渗透在日本人日常的言谈中,人与人之间的言语交流中留下空白,谈话中多次停顿,并不时伴有沉默,这种沉默并非单纯的无言,而是有丰富的内涵,他们追求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之力和尽在不言中的境界。

3 日本式“沉默”在日语语言文化中之体现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广泛的使用性,体系庞大的谚语再现了各个国家的民族意识和价值观。日本人在交流中高频率出现的一些表达“沉默”含义的谚语,生动体现了日本人崇尚沉默的民族心理。

3.1 「言(ⅰ)ぬfu花」——不说为妙

“花”是美好、妙趣、诱惑的东西,谚语强调一种说不得的意境,说出来就会破坏美感,而心照不宣的思绪才是最高级的。对于对方想得知的事情,如果直接告诉他,对方会感受到也不过如此,如果不说出来,任由对方想象,吊对方胃口,反而更具诱惑力。

3.2 「目tt口程に物PH言う」——眉目传情

眼睛所表现的感情与口中说出的一样能够传达给对方,眉目传情。眼睛里能蕴含丰富的含义,比起其他身体器官,是最能传递感情,人们一般通过语言表现内心的想法,然而,从口中所说出来的话,仅是内心理解消化过的较理智的言语,并非内心百分之百的真情实感,与此相反,眼睛虽然难以表达观念性的东西,却能直接生动地传递情感。言语的表达可以歪曲事实,隐藏真实的内心,眼睛却很难掩盖情绪,具有超过语言表达的力量。

3.3 「不言行」——埋头苦干

嘴上说不行,少说多做,实际行动才是美德,这是日本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是对“能言善辩”“夸夸奇谈”的抵触和蔑视。比起「口先だけの功労」(嘴上功夫),人们认为默不作声,埋头实干更为重要。

同时,日语的词汇中对“话少”表示积极赞赏的词语表达极少,对“话多”表示贬义的词语不胜枚举。如表示“废话”意思的词语有“贅言”“無駄話”“無駄口”“駄弁”等,表示“话多的人“お節介”“おしゃべり”“口舌の徒”,特别是由“言う”组成的复合动词也多表达消极的含义,“言ⅩⅣ消ⅩⅢ”(食言)、“言ⅩⅣ落ⅩⅢ”(说漏)、“言ⅩⅣ(xi)ffktf”(高谈阔论)、“言ⅩⅣ損tíう”(说错)等。

通过这些常见谚语和词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言语上的隐忍和克制,对夸夸其谈,能言善辩的不屑,他们尽量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感情,不轻易表露出来,在与他人交往中,即使对方对自己的言语产生了误解时,他们也不忙于解释或辩解,让误解随时间的流失自然而然地消除。

4 日本式“沉默”之语用失误及策略

4.1 精准把握日本式“沉默”

日本式“沉默”属于一种高语境的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本身存在文化差异,对这些在高语境要求的符号解读必然存在相当的困难。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相比较西方的直接而外显的动态交流方式,东方则是含蓄内敛的静态交流方式。在西方的文化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沉默往往会被赋予消极的意义,谈话中沉默的时间越长就代表越不顺利。日本文化中,沉默更多表达一种对说话者的敬重,表示听话者在认真听取说话者的观点。也可表示否定的含义,推崇“以心传心”的日本人能很好地把握这种微妙的含义,通过“察言观色”来理解沉默。

4.2 培养文化移情能力

各民族的语言文化是多元的,特定地理历史的产物。我们要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评判日本民族的行为。中国式的沉默是受传统儒教,道教思想的影响,是被动,不得已而“沉默”,日本人是受社会集团意识的直接影响,自动接受,并推崇“沉默”。在通晓两国沉默的差异时,我们要提高自身文化移情能力,依据日本式的沉默的文化内涵去理解和接受日本人的行为。接受彼此间的文化差异,用宽容的态度去接受语用失误,运用语用移情心理去理解差异文化,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行为语用失误。

4.3 蓄积日本文化知识

文以载道,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每个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准则都会烙印在个人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行为规范中。我们要充分了解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尽量避免触碰文化禁忌。不断积累日本文化知识,提高日本文化认知水平,深刻学习日本式沉默,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5 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两国文化和非语言文化行为的差异给日语学习者和日语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难度,除了学习和理解日语语言的基本句型,语法知识外,对于交流中出现的各种非语言要素也应加以理解和揣摩。本文通过对高语境文化中的日本人“沉默”特征的探析,从而了解日本非语言交际中某一要素的特征,进而正确运用交际策略,避免文化冲突,实现和谐、高效的对日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沉默日语跨文化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不沉默才是金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