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社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03-16徐培凌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南社思政资源

徐培凌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苏州 215200)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对日常的思政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内容,引导当代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并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充分学习与深化。

南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泛的文学社团。[1]南社文化是随着几千年来封建王朝没落以及中国近代思想兴起而形成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思想界的标志。“辛亥革命后,南社前辈们继续投身于民主革命和文化事业,在不同领域为改造旧中国、实现新理想而奋斗前行。在新闻、教育、科学、艺术和国学各领域,南社社员奋力开拓,努力探索,一些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前导。”[2]将南社文化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当中,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厚植人文底蕴,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南社文化涉及的领域众多,为高职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实现路径。

1 “文化人,文育人”——南社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天然优势

1.1 南社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教育奠定人文基础

思政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规范、道德准则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活动,从而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从一个自然生物人向社会政治人、文化人的转变。因此,思政教育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文化化人”现象的一种特殊表现。不难看出,“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开展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依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保证“文化化人”的实现。[3]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教育变革和新文化运动中,南社成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不仅提出了先进的思想主张,而且还在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4]南社脱胎于“旧”又企望着“新”,与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有着无法割裂的渊源。[5]南社文化资源的融入,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夯实了人文基础,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政教育亦离不开以南社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积极作用。

1.2 南社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丰富内容

如果离开文化的滋养,思政教育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处于特定地域的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不能脱离独特的地方文化背景。[6]一般而言,教材、理论、案例、各类教学技术与手段,共同组成了思政教育的有效资源。然而,这些能够体现国家教育方针的思政教育资源,尽管具有较强的主流性、政治性、公共性,但是也存在内容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刻板性的问题。如果思政教育资源无法贴近实际,也只能让思政教育理论变得空洞、枯燥、乏味。因此,在苏州地区的高职思政教育中充分融入地域特有的南社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更加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南社文化资源的融入,思政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更易触动学生的心灵,让思政教育更具有感染力。

1.3 南社文化资源为高职思政教育带来有效载体

南社文化如同南社本身的社团性质和历史定位一样,内涵丰富,简略数语难以道尽。[7]经历过一个世纪的激进变革之后,南社意欲存续“国魂”“国学”的追求在今天依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与价值。[8]其鲜明的本土特征,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内涵,更能与城市发展结合在一起,给所在地区高职学生带来天然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在苏州学习三年,高职学生不免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南社文化资源中所蕴含的文化符号、艺术形式、景观建筑等,构成了当地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南社文化资源直接应用到高职思政教育活动当中,更能体现思政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给予学生最为直接的感官冲击和心灵震撼。2019年,为纪念南社成立110周年,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举行了南社文化交流会,活动中的南社纪念馆、南社公园揭牌以及南社通讯旧址修缮开放,都让学生处于亲和自然的文化氛围中。载体的运用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更易得到学生的认同。

2 “操南音,不忘本”——南社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价值体现

2.1 南社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拓展

高职思政教育最为主要的方式是通过课堂教育育人来实现,然而真正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思政教育更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活动过程。南社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鲜明的乡土特征、广泛的人脉群体、遍及各领域的丰富内容、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强有力的历史性与现实性,具有传世接代的社会人文功能。比如基于《张应春纪念集》的“新南社精神”,基于《缅怀俞成辉教授》的南社人文精神,基于金建陵《墨痕微漾》的南社文化传承,将南社文化资源融入到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在国家规定的基础思政教育课程当中发挥效力,还能够开设相关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课外实践活动等,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课外课程及活动为辅助的全方位教学模式。因而,南社文化资源的融入,对高职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起到了有效拓展的作用。

2.2 南社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

高职思政教育,它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致力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究底,高职思政教育的初衷与终点均为“育人”,帮助高职学生走好迈入社会中的第一步。就高职思政教育本身,它是一种“文化化人”的状态,其根本目标在于“立德树人”。而随着“南学”的形成,南社文化既有以各种思想理念、学术成果、优秀文化、人脉资源等为成果的理论形态的文化,又有以各类遗址场馆为载体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充分运用文化传承、文化熏陶、文化渗透的方式对人进行引导,端正人的思想与行为,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各类南社文化资源与高职思政教育在价值引领上能够实现协同,高职院校传播南社文化意在彰显文化的价值引领,树立南社精神与天地正气,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发展自觉,正如南社文化作品中的“或长酒而哭,痛悼遗民先烈,或步韵唱和,引为同调”,展现出恋祖爱乡、凌然豪气的民族精神。南社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融通,更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2.3 南社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在于创新与传承,作为与文化有着天然联系的思政教育,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那么,南社文化成为思政教育行为及过程的“本体”,而思政教育则成为南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机制。所以,高职思政教育是南社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活动过程,南社文化传承创新也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方式推进。南社文化作为苏州地域文化代际传递的关键载体,凝聚了所有南社研究者的智慧,同时也凝聚了苏州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高职院校作为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知识集合”,具有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中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不难看出,将南社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根据“人”的价值尺度实现对自然与人本身的改造与完善,让高职学生走向真善美以及自由、崇高的生存状态。思政教育正是凭借这种“文化化人”的特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同时也推动了南社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3 “融课程,融课堂,融实践”——南社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须多管齐下

3.1 融入课程体系,深挖南社文化思政教育资源

南社文化与高职思政教育的融合过程中,由于受到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影响,高职学生更倾向于“刷抖音”“翻小红书”“刷微信”“刷微博”等方式来填充自己的日常生活,碎片化阅读非常明显,以至于当代高职学生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严重,反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有多少学生不识南社文化,又有多少学生不懂南社文化的内涵与内容,恐怕不在少数。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高职思政教育,南社文化的融入应从基本的认知理解入手,将南社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体系当中,深挖南社文化当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高高职学生对南社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首先,在高职院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增设南社文化板块。要求学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方能进行评奖评优或毕业。其次,在思政教育课程当中增设关于南社文化的教学内容。如在中文专业课程中融入南社文学的相关内容,在历史专业课程中融入南社文化发展史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人文知识出备,积极搜集和整理相关南社文化资料,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基础课程中。

3.2 融入课堂教学,创新南社文化思政教育方式

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师的单项灌输模式为主,高职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以至于高职学生一旦遇到思政理论课,就会出现逃课、上课睡觉或者是课堂中学习其它专业课的情况。归根究底,这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偏低。这一问题的解决,必然要从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此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南社文化这一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融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首先,尝试运用视频教学法。南社人物在交流中西文化、借鉴西方文化方面,除政治思想外,主要的还是在推进文化、创造文学革新中吸收融化西方文化营养。[9]通过视频教学法,可以再现南社文化名人进行文化发展、传承、创新的历史情境,让高职学生直观感受到南社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刻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其次,开展南社文化课堂讨论活动。比如讨论南社文化中主流舆论,像文化革新的讨论,破除封建人士的思维惯性,重塑新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宣扬实际工作的能力与毅力,从而影响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继续探寻和整理新的课堂教育资源,制作南社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资源,将其应用到思政理论课当中,引导学生全员参与,甚至是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与思辨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此夯实和深化南社文化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价值领悟。

3.3 融入实践教学,强化南社文化思政教育实践

没有实践的教学,本质上是不成功的教学。社会实践就是提高高职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也无法脱离实践育人的作用。地域文化与高职学生之间有着天然近距离接触的优势,此时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南社文化,以此来提高思政教育“育人实效”。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苏州地区多个高职院校关于以南社文化为基础的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课程思政”的新型教学模式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思政教育的实践体系教育单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将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充分结合。首先,积极开展南社文化参观、体验活动。通过参观南社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帮助大学生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与南社文化接触。其次,积极开展南社文化的社会调研活动。研究南社可以对中国知识分子在20世纪前期所走过的道路,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10]高职院校可以鼓励大学生分组进行南社文化的调查活动,例如分为文学组、书画组、军事组、戏曲组等,分门别类学习南社文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积极组织开展南社文化学习活动、寻访活动等,从南社身上意识到“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必须要先改造自己”,从而促进“立德树人”的实现。

猜你喜欢

南社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茶山镇南社古村一隅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慷慨论交廿七年——论南社领袖陈去病与苏曼殊的交往
东莞茶山镇南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