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秦风》与秦人故里的民俗文化

2022-03-16文丹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秦风武力习俗

鲜 勇 文丹丹

(1.宣汉县第二中学 四川·达州 636150;2.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 400065)

1 尚武习俗

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的产生,与其地理位置和文化源头有着紧密的联系,秦人好勇尚武的民族精神,一直贯穿着这个民族发展的始终,也融入了历代秦人的血液之中,武力是这个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秦人崇尚武力的传统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秦人居住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山川环绕,生长于其间的人民养成了彪悍少虑、坚忍不拔的性格,再加上其周围戎狄遍布,秦人为了获取生存资源和维护生命安全也不得不修养战备,提升武力,以便于随时与敌人对抗。第二,秦人是通过武力征伐得到封地的,这个民族从产生之初,就是从武力中获取话语权,《史记·秦本纪第五》中就写道:“秦能攻遂戎,即有其地”。第三,秦人的先祖擅长驯养鸟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于是孝王曰:‘昔柏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分其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嬴秦。”(《史记·秦本纪第五》。秦人先祖驯养鸟兽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历代的秦人,他们喜欢养马,也擅长驯马。第四,秦人的发展过程也与武力息息相关。秦人击败西戎,才开始有了“公”的称号,后来又因为派兵解了周平王之危,才受封为诸侯,秦人靠武力获得土地和封号,这部民族发展的血泪史,养成了秦人崇尚武力、靠征伐夺取政权的民族性格。

尚武精神深深影响了秦人的民俗文化,首先是打猎的习俗,《秦风·驷驖》里面就描写了秦襄公田猎的盛况。“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开篇就写马的高大,狩猎马车的雄伟以及队伍的浩大,英姿勃发的秦人,驾驶着雄壮的马匹,拥有着娴熟的技术,一箭就射中了惊蹿的猎物。末章记叙了狩猎之后,再到北园欢庆的场面,狩猎与游兴相结合,大肆渲染打猎的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尚武风气也影响了秦人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方式。《毛诗序》评价此诗时说:“《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秦人把打猎当作娱乐活动,体现了秦人特有的民族精神风貌。《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也说:“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秦人除了以打猎来获取生活食物之外,也以此作为主要的民俗文化活动,逐渐发展成了娱乐的性质,以此纪念祖先在马背上夺取政权的遗风。

其次,尚武精神也影响了秦人的军事文化。秦人在闲暇时候以打猎锻炼战斗力,休养生息,一旦战事发生,秦人会立刻团结起来,奔赴战场,可以说田猎习俗和军事习俗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秦风·无衣》中就描写了秦军战士们出征时的场景,他们彼此鼓励,同仇敌忾,抗击西戎入侵者,表现出秦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大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朱熹在《诗集传》中评价此诗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见于诗如此。”

在《诗经·秦风》中,《小戎》也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篇,但是《小戎》是以一位闺中女子的视角叙述的,表达了她对征戍沙场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但值得一提的是,这首闺中思夫的篇章并没有停留在儿女情长的狭隘思想里,与《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迥然不同,此篇在爱情中融入了强烈的尚武气息,开篇不写所思念的“君子”,而是用大量笔墨描写武器装备的精良,进而才把目光转移到所思之人的身上。即使在表达相思之情时,也毫不矫揉造作,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女子反复提到所思之人是一个拥有良好品德的君子,他德如美玉,又充满智慧。全篇并没有像常规战争诗那样由思念上升到埋怨战争的这一层面,而是停留在君子的德音处便戛然而止,这与秦人崇尚武力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商君书·画策》里面记载:“民之闻战,父遣其子,兄遣其弟,妻遣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秦人听到国家有难,会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男女老少,对战争都抱着支持的态度,忠于国家,积极维护领土安全,这种团结一致的精神在《秦风·无衣》中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篇里,一改怨恨的音调,转为描写武器的精良以及征戍之人的君子品德了。《颜氏家训》里面说:“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北方风俗,不屑此事,歧路分离,欢笑分首。”秦人故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培养出了他们坚强务实、积极外放的民族性格,不似于南方人的多愁善感,秦人更多的是活泼强悍的性格。所以,在《诗经·秦风》中的爱情诗里,也跳动着尚武精神的脉搏。

2 耕种文化

秦人在尚武精神的濡染下,善于骑射,爱好打猎,游牧民族文化的习惯始终贯穿着秦文化的始终。由于祖先擅长驯养鸟兽,秦人又时常征伐,再加上特殊的山林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秦人的畜牧业非常发达,但是秦人的主要生产方式还是农耕。

有关秦人的生产方式,早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所提及,“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风》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斄,古同邰,古邑名,在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南。而周时秦国的地域范围大致在今天甘肃天水和陕西关中一带,由此可以约略得知,周人时代以农耕为主,秦人的民俗文化受其影响,也以农桑稼穑为本。

《秦风·车邻》里面说:“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从中可以看出秦人的生产习俗,他们在山阪上种有漆树和桑树,在洼地上种有栗树和杨树。秦人有栽种桑树的生产习惯,可知当时秦地的养蚕业十分发达。《诗经·蒹葭》详细描述了河中芦苇发芽、长成到茂密繁盛的过程,由此可以得知,当时秦人居住地是靠近水域的,日常生活用水和灌溉农作物的水源是十分充足的,为农耕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诗经·秦风》中大量提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和植物,《终南》中的山楸树和红梅、杞树和赤棠树,《黄鸟》中的酸枣树和荆树,《晨风》中的茂密北林,丛生的柞树和郁李,洼地上的梓榆和山梨。这些叙述再现了千年前秦人的生产环境和生活图景,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秦地物产丰美,植物种类繁多,其中多次提到桑树,也说明秦人以农耕为主,以狩猎和蚕桑为辅的生产习俗。

3 礼乐制度

秦人崇尚武力,其礼乐文化也受到军事的濡染,多剽急,少舒缓,显得庄严而雄大。服虔注云:“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狩之事。其孙襄公列为秦伯,故蒹葭苍苍之歌,终南之诗,追录先人。”,“车邻、驷鐵、小戎之歌,与诸夏同风,故曰夏声。”夏声是正声、雅声,宏大而庄严。秦人生活在西戎汧陇之西,其文化习俗带着戎狄的粗野和鄙俗,秦仲始有礼乐,去除了蛮夷之音,开始吸收了诸夏之声,不再被其他诸侯耻笑为蛮夷之族了。秦人在继承周文化的习俗中又不断吸收其他各民族的文化,逐渐摆脱了初始的彪悍之风,融入了礼乐文化的滋养,形成了好勇与尚礼并行的文化体系。

秦人的礼乐文化习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锡命礼。这是周王在接受诸侯朝拜之后,赐予诸侯物品的习俗。《秦风·终南》中就记载了秦襄公觐见周王之后,受到赏赐的事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黼衣绣裳,佩玉将将”,周王赐给秦襄公华衣美服,以安故民之心。《毛诗序》说:“《终南》,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受显服,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以戒劝之。”

第二,聘问礼。这是诸侯之间相互往来的礼仪。《秦风·渭阳》记载了秦康公送别舅父,以车马和玉佩相赠,见舅父而引起思母之情。《毛诗序》云:“《渭阳》,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也。文公遭丽姬之难,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诗也。”秦康公在送别舅父重耳时,以“路车乘黄”和“琼瑰玉佩”相赠,这是依据了周礼的习俗,可知,秦人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周文化的礼仪制度。

第三,大田礼。这是秦人军队中的礼仪。《秦风·驷鐵》描述了秦襄公狩猎和游园的娱乐盛况。“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秦人好勇尚武,但是秦人在封土之初,只是一个附庸,未称诸侯,直到秦襄公时,才受封为诸侯,从而享有大田之礼,秦人把狩猎作为娱乐方式,同时也以此锻炼作战能力。

秦人的礼乐文化习俗,除了上述在吸收周文化之后形成的优秀的一面,也有着封建落后的一面。《秦风·黄鸟》中记载了以活人殉葬的习俗,“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从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穆公死后,用奄息、仲行、鍼虎三位良臣殉葬,此诗对这种封建残忍的习俗大加鞭挞。其实,为秦穆公陪葬的人,远不止这三位贤臣,《秦本纪》里面就详细记载了这件事情,“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君子作《黄鸟》之诗来控诉这种非人的殉葬制度,同时也为从死的贤臣感到悲叹和惋惜。

秦人故里的文化习俗除了上述三种之外,还有服饰民俗、嫁娶民俗以及节日民俗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筑成了秦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它带着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对于研究千年以前的秦人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秦人的民俗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在继承中有所扬弃,选择那些优秀的部分加以发展,剔除其中封建落后的一面,紧跟时代步伐,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寻根溯源,提升地域文化自信,使之在当下社会焕发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秦风武力习俗
论新时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政策的辩证意蕴
说安大简《诗经·秦风·小戎》的“五备桹”
《诗·秦风·晨风》的再讨论
国风·秦风——《蒹葭》或许,从来都只是一首爱情诗!
秦风
国际法上的禁止使用武力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从未承诺放弃对台使用武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解决台湾问题方针的历史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