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融入

2022-03-16李士美李海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群落文明生物

李士美 李海梅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0 引言

全面推进各类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而,深入发掘与融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价值观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是落实习近平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专业课程是高等学校课堂的主要阵地。有机融合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1],是进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2]。

生态文明建设业已上升为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且,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于2018年也被历史性地写入了宪法。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也是指导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是农林类专业、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而且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方略具有天然契合点。观念引导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方略背景下,将生态学知识的讲授与生态文明观教育有机融合,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时空尺度观、动态观等生态思维方式,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价值与生态平衡意识,才能为推进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培养具备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建设者。因而,在生态学教学实践中,深入发掘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政元素,通过课程理论与生态文明思想有机结合、典型案例穿插、理念渗透植入等方式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是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必然需求和实践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生态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在知识层面,生态学课程旨在使得学生熟悉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践技能。在能力层面,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养成宏观的生态理念,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生态学基础。在素质层面,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系统观、时空尺度观、动态观等生态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观点,提高学生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翠娟主编《基础生态学(第3版)》。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等几大部分。

2 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融入

2.1 在“绪论”部分的发掘与融入

绪论是课程教学的第一课,是生态文明思政元素融入的关键环节。然而,按照教材内容,本部分仅有4页内容,主要涉及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明晰生态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联系,讲授过程中融入为什么要学习生态学,由此自然地衔接贯穿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为学生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系统观奠定初步基础。而且,再结合全球气候变化等案例,阐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引入阳含熙、李文华、张新时等著名生态学家的事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投身林业生态建设的信念。

2.2 在“有机体与环境”部分的发掘与融入

“有机体与环境”部分包括“1生物与环境”“2能量环境”和“3物质环境”。这一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的生态观、系统观和动态观的基础。比如,在介绍“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理念。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等内容时,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育人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激励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例如,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的塞罕坝精神,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此外,还可以穿插诸多生动范例,如焦裕禄与兰考泡桐的故事(农田防护林)——兰考的生态治理传奇,深入分析生态建设所面临的艰苦环境,传承生态建设者敢于担当、爱国敬业奉献的精神。

2.3 在“种群生态学”部分的发掘与融入

“种群生态学”部分包括4章,分别是“4种群及其基本特征”“5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6生活史对策”“7种内与种间关系”。本部分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密切的关联。例如,逻辑斯谛增长方程是种群生态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该方程具有相对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因而也是教学活动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论述以丰富逻辑斯谛增长方程的内涵与应用,熟悉和掌握物种的环境容纳量和潜在增殖能力,有机融合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制度。此外,种群生态学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的主旨讲话,促进学生建立“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思维。

2.4 在“群落生态学”部分的发掘与融入

“群落生态学”包括3章,依次为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的动态、群落的分类与排序。在知识层面,本部分旨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地带性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对于区域植被保护、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介绍“生物群落的演替”内容时,穿插引入我国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优秀案例,比如实现从荒地到绿洲变迁的千烟洲植被恢复模式——江南丘陵立体农业开发的典范,“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引导学生积极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道路。

2.5 在“生态系统生态学”部分的发掘与融入

本部分涵盖4章,分别介绍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这一部分重点强化学生生态系统观的培养,明确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在第11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中,介绍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内容时,可以通过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此外,本部分还可穿插生态文明实践与文化。近现代生态学的理论主要起源于欧美等国家。然而,中国的生态学思想源远流长,如《吕氏春秋·审时》记载道“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稼、天、地三大要素,即是生物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在生态学实践方面,桑基鱼塘是我国东、南部水网地区人民在水土资源利用方面创造的一种传统复合型农业生产模式。其中,湖州桑基鱼塘距今历史约有2500多年,可谓农业生态文明的典型范例。通过穿插引入中国生态思想与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囊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3-5]。生态学课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原理,就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体现,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具有密切的关联。因此,无论是从专业知识的讲授层面,还是从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层面,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与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相互穿插方面均有内在的优势。在生态学知识讲授过程中有机结合生态文明教育,使生态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

猜你喜欢

群落文明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第12话 完美生物
对不文明说“不”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