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与教学路径

2022-03-16代智敏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国学人文思政

代智敏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广东·广州 510320)

近年来,国学素养课程在各大高校受到热烈欢迎,有的高校开设了“国学系列”通识课供学生选修,有的高校则将《大学语文》课程改为《国学》课程,以国学素养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国学素养课程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并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如何实现国学素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如何让国学素养课程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国学素养课程可以从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出发,思考本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可行性,然后结合各校实际教学经验,生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国学素养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

1 国学素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国学素养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以习近平为首的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2018年8月21日,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1]同时也指出,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方向,以培养人文综合素质和优秀道德品质的新时期人才为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借助国学素养类课程的教育作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国学素养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1)协同指向相同。国家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国学素养课程教学要求的目的具有一致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到教育的各环节、各领域。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当中,尤其注重对人的全面培养,注意真善美的弘扬,并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古代社会尤其注重个体道德的完善,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使命,这两者可实现融合统一。“国学”一词,本身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由国家设立的学校,即古代的文化与学术教导之地。《周礼·春官·乐师》中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灿烂,具有丰富深邃的思想体系,完善严密的道德理念,是祖先留下来的丰厚财富,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动人的光芒。国学的内涵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义理、考据、词章、经世四门,涉及到哲学、史地、文学、经济等诸多领域,有着非常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是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

(2)资源相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与国学素养课程的精髓大致相同。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即有重视教化的传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六经的教化作用非常突出,修身要学诗,立身要学礼。《诗》提供了许多典范,使人们的言谈身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诗、书、礼、易、春秋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强调个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逐渐形成君子之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这些都是国学中所大力弘扬的,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3)学校与社会的共同需求。国家的重视,社会上国学类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体现了人们对国学素养类课程的需求增加。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国学经典语言和内容之精妙,内涵之厚重,涵盖了语言、思维、审美鉴赏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学习国学经典,并诵读国学经典,实现古人所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从国学经典的揣摩诵读中,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做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人文情怀深入心灵,从而实现对学生润物无声地滋养。

当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当中,社会上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国学与人文素养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国学的不同门类当中,贯穿着陶冶性情、通晓历史经验、提升人生境界的主线,也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凸显,这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尤其需要。

3 国学素养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

3.1 价值引导

学习国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绝佳途径。文学中的悲天悯人、心忧天下的人文关怀,史学中的“学兼天人、会通今古”“以古为镜、经世致用”“德识为先”的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高度一致,时至今天,我们依然会为国学典籍中的名句肃然起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读到这样的文字,可以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陶冶情感,完善品格,充实心智,健全人格,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学识与素质兼备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将国学引入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有利帮助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养分,将人文素养耕植于心成为大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3.2 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构

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构建国学素养方向的系列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是本课程改革最重要的契机所在。结合当前国家对国学类课程的重视,国学素养方向的教学建设正得其时。

(1)完善系列课程,将国学类课程引入通识课系列。开设国学系列课程,供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如《读<论语>》《读<老子>》《读<史记>》《读<诗经>》《中华文化名家选讲》等各门课程让学生了解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对国学典籍《论语》《老子》《史记》《诗经》等进行讲授,帮助大学生学习古代人的人性、谋略与智慧,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加深爱国主义感情,从古之君子所为、士之节操来要求自己,达到振奋民族精神、树立美好的理想的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爱与审美的教育。

(2)参加课外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将所学的国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每一位学子提供滋养,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融会贯通,因此,在课程学习之外,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中华诗词大赛、汉字拼写大赛、经典名著诵读等,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的独特魅力,既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又实现心灵沟通,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进而影响大众对国学的爱好。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可以进行国学经典诵读视听制作,在网络平台推出,在诵读中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长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兴趣爱好,又可以从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促进学生自身的素质的提升,实现国学经典的推广。

(3)进行分类培养。根据学生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对有志于参加国学传播者的同学,可以参与国学展示推广大赛,辅之以相配套的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建设,培养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怀、拥有进一步深造潜力和国学继承、传递以及推广能力的文化型创新人才,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统一。对有志于从事写作类工作的人才,可以强化国学素养在平时写作中的融会贯通,将国学运用于写作实践,增强写作能力。

总之,大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素质,事关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事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国学是一个便捷途径。将经、史、子、集中的精髓篇章选入教材,学习理解诵读并领会,帮助学生在体会本民族语文魅力的同时,将文学中洞察人性的智慧、审美意识、生命理想,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原创力发掘和展示出来,使其成为具有健全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

猜你喜欢

国学人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人文绍兴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