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城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2-03-16徐立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态课程课堂

徐立娜 郝 青*

(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把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大力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即将取得新的成绩。正确面对并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用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也是开创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证。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人类生态学、园林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这门课程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项元素,是利用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城市生态学理论,是探究城市在自然、人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基础设施、生态恢复等方面相互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因此,如何在高校“城市生态学”授课中提升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理解并掌握城市生态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并解决目前城市中所出现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城市生态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已指定的教学大纲,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主动的教与被动的听的关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渐更新的学科发展,学生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中很难与老师形成有效地沟通,逐渐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种改革需要体现在从课程设计开始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单单是传播者,而应该转变成为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者,而应该是主动的探索者、思考者、解决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遇到问题能够自主的分析问题,整理知识构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提高[2]。

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大量的教学培训,围绕着“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考”三个主要环节来探讨提高“城市生态学”的教学效果的方法。

1 丰富全面的课前准备

任何一门课程的每一堂课都应该都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有了目标,课堂内容就有了方向。开课前,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指定教学重点;另一方面要梳理知识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面对碎片化知识点较多的内容,教师课堂上如果面面俱到的讲解,容易让学生产生混乱,降低学生对于课堂整体内容和重点问题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可视化的知识,情景化的语义,图示化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同时,课前布置具体的预习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对难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

2 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多元化教学

翻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4]。教师在课前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化教学手段,例如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向学生分享课程内容,并设置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外的时间初步预习,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再面面俱到的讲授知识,而是针对难点、重点、疑惑点,展开师生间的答疑解惑、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将课堂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进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典型的案例、针对重要问题、实事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集思广益,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运动能力[5]。案例教学中,一方面引用先进的生态城市发展和城市环境治理范例,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态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最新理念和城市环境调节方面的应用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引入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学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实例,如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承载性,城市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绿地面积不足等问题,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增加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讨论教学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下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例如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垃圾危害,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理性化的看待城市生态化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形成小组讨论并进行观点的汇总,让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并增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教育是提升课程品质的重要方式。“城市生态学”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与中国特色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与“中国梦”赋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使命不谋而合[4]。因此,在“城市生态学”课程设计及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引入法、科学家事迹引入法、情感代入法等方式,例如,在讲解能量循环的内容时,介绍我国“西气东输”,“中俄天然气协作”等时政事件,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的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正能量等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引导学生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环境伦理意识,推动学生创造能力、交流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的提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理论知识的最终归趋离不开社会实践。城市环境中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更好的学习并掌握“城市生态学”中重要的城市生态问题。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除了理论学习,应该设置相应的实习实践课程。在实践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思考生态现状级治理措施。通过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实际现状,掌握更全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在开展理论课的同时,开展相应的实验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加入相应的科研项目中,引导学生开展生态学问题的实测,例如在城市工厂区测定环境噪声、在城郊和市中心测定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绿化区测定植被功能等相关实验实习项目。通过主动动手测定数据,一方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教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效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学目标和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评价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成效,既要做到全面兼顾,又要突出重点。首先,在课程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终结性的考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在常规的期末考试中,课程的最终考核主要以试卷为主,试卷内容以教学大纲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知识为基准。改革后的课程考核,可以在试卷基础内容、常规题型的基础上,增加应用知识部分的考核,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于常规知识的掌握,也能够考察学生对于问题的辩证思考性和综合运用性。在实验实习部分的考核中,设定包括积极性、参与性、思考性和激励性等评价指标,综合关注每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态度、科研创新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通过综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综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城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紧随时代发展,了解生态发展的需求,在正确的需求引导下,真正的做到学有所用。“城市生态学”的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立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良好的科学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