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以《机械制造工程学》为例

2022-03-16郝敬宾刘新华杨海峰田宪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郝敬宾 刘新华 杨海峰 刘 昊 田宪华

(中国矿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各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2]。

我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结合学校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推进、相互支撑、具有特色的“动力中国·课程思政”体系[3]。学校要求所有学科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现状

中国矿业大学“动力中国·课程思政”建设方案中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思想政治课程的“小思政”拓展到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发挥,各类课程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有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教学目标。要求广大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主业,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学科优势,将“动力中国·课程思政”的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和专业教育,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成效,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讲育人”的良好局面。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进行的,而专业知识教学工作主要是由各学科的专业课教师来进行的。相比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门类众多,贯彻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与专业课老师的接触时间远远超过了与思政课程老师的接触时间,专业课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品行的首要因素。专业课程教学是以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为主,看似与思想政治关联不大,实则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2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

2.1 课程思政目标的确定

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要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出发,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够引领科技创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

2.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根据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紧密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和科技发展,适当拓展专业课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人文历史知识,提升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2.3 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

挖掘出的思政元素要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需要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绘制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体系的矩阵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通过线上自学、课堂传授、技能训练、实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全过程的。

3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

3.1 课程的思政目标

《机械制造工程学》是一门面向全校机械工程学科下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机械工程专业及相关等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现代制造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学会用工程技术手段分析、解决机械制造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初步具有设计工艺规程及专用刀、夹、量具的能力;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全球视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高效务实的工匠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与人为善、互相尊重的团队意识。

3.2 课程的思政元素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制造业发展史、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工装夹具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机器装配工艺等。在铸造史、中国制造史和现代制造技术发展史中,可以挖掘正确的世界观、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等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大国重器》《中国工匠》等先进事迹中,可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等思政元素;在工装夹具设计、加工精度控制、工艺规程编制等技能实操中,挖掘责任意识、环保意识、法规意识、诚实守信、高效务实等思政元素。

3.3 课程思政的融入点

在理论教学环节,主要以视频资料、课堂讲解、工程案例、分组讨论等形式,将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各章节的授课过程中。例如:在讲授“机械制造业发展史”时,向学生介绍“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目前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成绩,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在讲授“金属切削加工方法”时,介绍我国高端制造装备研制过程的先进事迹,融入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讲授“机械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时,列举由于质量问题导致的严重事故事件,融入精益求精和责任意识;在讲授“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时,分析对比不同工艺规程的技术经济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融入科学精神、工程素养和环保意识。

在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通过现场示范、动手实践、小组研讨等形式,将工匠精神、科学态度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实验操作过程中。例如:在“加工工序质量分析实验”中,通过对不合格品进行筛查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夹具拆装实验”中,通过严格要求操作规划和拆装效率比拼,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务实的工程意识。

3.4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思政课程的学习效果可以采取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但专业课的思政教学是一个价值塑造的过程,无法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来评价。根据各章节的“课程思政”目标,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学管理者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维度,通过课程作业、平时表现、团队项目、实验报告等方式,着重考核学生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精神心理层面发展状态。例如:布置课程作业——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要求以小组的形式来合作完成,分别负责零件三维图纸的绘制、加工工艺文件的指定、工序卡片的编制、报告PPT的制作和现场作业汇报。通过课程作业的参与度和完成情况,可以对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责任担当进行考核评价。

4 总结和展望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格局的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思政目标分解、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让课程思政如盐入味、润物细无声,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关键还是看教师,因此需要加大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协助,可以通过交流座谈、随堂听课、联合申报教学项目、参加教学竞赛等形式,使两类教师深度交流合作,共同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