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的融合路径

2022-03-16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业知识中职院校

杨 滢

(四川省水产学校 四川·成都 611730)

1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融合的突出问题

1.1 对二者融合的重视度不高

一些涉农中职院校中,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课程的融合不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农业知识时,并没有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或者一些院校只将信息技术课程当做普通的计算机课程,涉及到农业的知识较少。因此,由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无法进行深度融合。

1.2 二者融合的目标不明确

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深度融合会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技术人才,但是一些中职院校中教师讲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并没有准确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对农业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学生无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了解到关于农业行业的相关知识,更无法使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技能为农业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

1.3 缺少必要的融合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深度融合,需要将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找到融合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知识时,应当将一些信息技能板块进行分类、重构,分别于农业知识的各大板块互相融合,例如windows的相关知识学习中可以使用一些与农业相关的文章进行教学,农业种植、栽培、药物的使用,以及作物的生长情况监督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准确进行,这些都可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以融合。

1.4 未能与行业实践建立联系

中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应当添加必要的行业内容,例如,种植类学生需要了解农业智能专家系统,养殖类学生应当了解饲料配方系统,院校也应当为学生引进各类先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平台。但通过对一些涉农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设置调查,发现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中农业知识相对较少,从而严重限制了学生农业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2 中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融合的原则

2.1 正确融入信息社会的素养

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融合教学时,应当重视对学生传递新课标要求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按照学习需求,正确学习、使用、搜索各种农业信息资源,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各类信息化工具准确完成教学任务,对于一些网络不良信息,要及时摒弃,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2 重视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涉农专业的知识学习中,若想要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准确呈现,教师应当通过设定农业案例、情境等教学方法,向学生演示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中的问题,教师讲解完成之后,学生也应当进行实践操作,充分提升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3 较高的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学习结果应当充分利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农业专业的学生应当善于利用计算机、智能设备等各类平台,对农业中的气象、水利、肥料、虫害防治等工作产生效益。如利用饲料配方系统测验各类资料的质量,并且还应当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为推动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3 新课标下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融合的若干路径

3.1 围绕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信息技术知识

现阶段社会对农业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农业类学生要与工科类学生一样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备基础的农业信息素养,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类学生应当了解精准农业、数字农业等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农业意识以及综合素质。最后学生要了解当下农业发展现状以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充分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依托该目标,中职院校涉农专业课程与中职信息技术课程融合时,也应当制定符合自身院校发展方向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2]。中职院校领导应当与教师构建教育合力,在新课标指导下,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新模式,并将其充分与农业行业当下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的基本学情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所有的教学模式才能以此目标为基础,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也才能确保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最前沿的农业信息技术。

3.2 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中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上,教师会教授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技能解决生活中、岗位中的具体问题,要想与涉农专业互相融合,就应当在课程中加入一些涉农专业岗位有关的具体内容。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农业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讲解最先进的信息化农业知识。其次,教师应当了解农业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及时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堂内容,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农业课程互相融合。最后,咨询农业专家、一线人员,有效更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为学生梳理出信息技术与涉农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带给学生准确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3.3 充分借助多模式开展教学

理论教学模式受到重视,实践环节也应当进行更新。通常情况下,中职院校农业科目会分成三类,即理论类课程、一般技能类课程以及专业类课程。针对不同的科目教师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

例如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好的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农业知识。亦可以构建案例教学+网站题库+自主学习共同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边学边测边反思,不断完善农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结构,并且学生在使用理论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真学真知真用的技能。

以微课为例,微课是一种在课堂上能够很好的凸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形式。信息技术课程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进度,在微课制作时准确筛选信息知识与农业知识的融合点,加入农业知识讲解的视频。授课时教师应当边教授学生制作方法,边让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在制作过程中也应当科学选择农业知识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课后,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资源上传到师生共享的平台中,学生在课下可以随时随地反复查看,若遇到问题还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这样也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3.4 在考核信息技术课程时添加农业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在学习到一定阶段之后,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传统的检验方式就是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固定的题目,在新课标要求下,信息技术课程设计考核内容可以有效与农业知识进行融合,学生在进行考核过程中,同时也是在巩固农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例如PPT制作考核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以农业知识为基础,制作一个与农业相关的课件,在课件中,教师也可以详细为学生规定需要使用的动画路径、转换效果、链接插入等操作。学生在完成PPT的整个过程中,对涉及到的农业知识点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分析和复习。

3.5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些中职院校提出了校企合作、农田合作等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可以依托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电教中心等部门,在学校开设各种农业实践实习基地,与地方各大农业公司建立联系,在实习基地中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实习内容,并且在课程中详细为学生讲解各类农业知识,这样一来,学生经过教师的理论知识讲解,再加上实习基地中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可以很好的促进农业知识的提高。院校还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知识,通过真实情景模拟,或者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进行引导的形式,学生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知识充分融合,为后期的顺利就业提高技能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若要做好信息技术课程与涉农专业融合的工作,应当从课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平台构建等多角度入手,以市场行情为主要引导方向,科学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材内容、课程体系,以此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农业知识中职院校
新媒体在农业知识科普宣传中的应用探究
论广播记者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
苗木繁育技能训练通识教育课程探索与实践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