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3-16郑文娟郭文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师产教应用型

郑文娟 郭文娟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教务部 浙江·宁波 315300)

0 引言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标志着产教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应用型高校作为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的重要教育系统的支端,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应主动融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对其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供给方式,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甚至是教育的时空结构进行深刻的改革,优化人才和科技服务供给,促进就业创业,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真正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

1 应用型高校在产教融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的统筹性有待提高

高校在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等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存在激励保障服务不到位、管理分散、协同不足等问题。目前,表现较为突出的有校企合作缺乏畅通的信息对接渠道、权责清晰的合作途径以及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教师队伍的引进录用、职称评聘和薪酬发放等方面尚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经费投入引导和保障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细化落实。

1.2 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

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资源与区域产业不匹配现象一直存在。虽然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数量和范围显得“大而全”,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不够匹配,人才链与产业链存在脱节现象。主要是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不紧密,校企合作共建企业研发平台难度较大。

1.3 企业主体作用未体现,产教融合“合而不深”

从国家到省市陆续都出台了一些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法规、意见等,但对校企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所享受的权利和能获得的利益,均未明确予以细化和量化,特别是涉及到政策红利:土地、税收和财政补贴等没有具体落实,对企业在产教融合贡献度上,没有明确的奖惩考核机制。在没有利益驱使下,企业不想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在产教融合,所以“校热企冷”的局面不好解决。

1.4 双师型教师相对紧缺

产和教之间、校和企之间推动亟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这不仅包含高校的教师,也涵盖高水平的企业人才。对高校教师来说,一是因为缺少官方统一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二是绩效工资、职称晋升不倾斜等政策下,高校教师进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三是虽然高校在职称评审时都已有对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但更多的是时间要求,没有针对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只流于形式。对高水平企业人才而言,一是高校引进人才上还是偏向于学历、项目、论文、帽子等,使得高水平的企业人才难以进入高校门槛;二是政府层面上缺乏对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平台,使得这些教师虽有技能但教学能力较弱;三是在课酬较低和在职称评审通道没有打通的情况下,高水平的企业人才在联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

1.5 教学标准缺乏行业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产教融合开展多数还停留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一般开展的多是“订单培养”“合作办班”“定向培训”“企业冠名班”等模式,对接的常常是某个或多个企业,因此其教学标准也多囿于企业要求,这样的教学标准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在一定程度限制培养人才的发展。缺乏与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制订、技能等级标准制订的对接,使得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等对高校产教融合工作的评估、考核、认证各环节存在缺失环节,这样将不利于产教融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应用型高校推进和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

近年来,各高校根据国家、省、市的产教融合政策和建设方案不断地贯彻和落实产教融合工作,取得较好地进展。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需要资源保障、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资产监管、风险监控、督导评估等各方面政策和资源保障,而这些资源都分散在财务、人事、教务、科研、学工、法规等高校各个职能部门,所以高校需将产教融合纳入“十四五”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并设立专门领导小组进行集中统一协调管理,打通现有部门、单位和政策间的利益壁垒,消除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查找和补齐短板,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政策供给,构建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提高产教融合工作的治理能力。

2.2 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中最关键的两方是高校和企业,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区域周边企业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等各方资源,尽可能的让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通过与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共同建设高水平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打造师资团队、共同设立研发中心和实训平台、共同开发高端认证证书、共订培养方案,共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3 建立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的调整机制

应用型高校基本都属于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发展中集中凸显区域特色和优势,因此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同时与政府决策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进行紧密对接和沟通,及时了解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动态,产业发展数据和人才需求信息,建立产业发展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动态更新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激励一些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做强做大,鼓励和扶持开设新专业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和人才需求,从而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链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各层次应用型人才。

2.4 加强周边中心城市高校间协同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要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金南翼”。2019年9月,宁波市教育局倡导筹建中心城市高等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主动对接上海、杭州、苏州和其他长三角城市,旨在推动中心城市间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因此,在甬高校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可通过高校间干部挂职、师资跨校锻炼、专业共建、课程资源、企业资源、实习实训基地、产业研发项目等联盟资源共享,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平台,共同打造了长江经济带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更好地为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5 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承担者、实践者,关系到产教融合的深度。针对目前高校教师服务产业能力较弱和企业教师教学能力较弱的情况,高校不单是要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更要建设培育“双师双能型”培训平台和引进通道,制定“职前培养”和“职中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制度,完善考核激励,以此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培养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服务产业能力,建立一支校企互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教学和技能双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6 坚持绩效导向,增强各方融合发展内生动力

产教融合涉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因此要对以上各方在产教融合中的绩效予以考核,才能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在学校绩效评估体系中,应把产教融合的质量、水平和效益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重点考核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在产教融合的组织领导、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成效、教师成果转化等,同时院校也可以将产教融合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从而提升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双师产教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