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2022-03-16黄爱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团体心理学

黄爱萍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大学阶段是学生认识、发展、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培养积极品质,提升幸福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积极心理学为此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90年代形成,提倡关注和发掘人自身的潜能,关注人类的优势和幸福,帮助健康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它是利用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本身潜力和美德的科学,打破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心理障碍和问题”的研究模式,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主要研究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研究,包括幸福感、希望和乐观、沉浸体验;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研究,包括智慧、勇气、仁慈、正义、克己和超然6个美德24种优势;三是积极组织系统,致力于研究能够发展人类美德和优势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组织。

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重要思潮之一,其影响范围日益广泛,影响领域日益拓展,同样它的发展也为心理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努力发掘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资源,探索如何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结合,以更好的为学生成长服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1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心理服务体系不仅要着眼于解决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的社会心态问题,更要着眼于从积极、正面和发展的角度去促进人民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包含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可见,不论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都包含着对人们幸福和社会整体幸福的追求。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心理疾病患者,更要面向全体的发展和幸福,这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和趋势,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2 积极心理学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

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文件,各大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心理健康与咨询机构,从教师配备、场地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少数大学生的负面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需要,积极心理学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指明了方向,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领域。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围绕着“预防为主,着眼成长”基本点,从积极的层面思考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潜能,形成积极思维,增强心理资本。

1.3 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人幸福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未来也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任,其成长和发展备受关注,他们能否拥有良好的心态,能否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工作和学习,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并受到社会高度重视,但从研究看来,绝大部分学生心态是健康的,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发掘自身优势,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2.1 以课程为载体,构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开设心理健康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的理念,对于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将有显著作用。

完善心理健康课课程体系,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也要有针对不同主题和年级的选修课程。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基础,以《积极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沟通心理学》等课程为辅的常规化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进行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对于心理健康必修课,明确教学目标,设立清晰、积极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丰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注重心理问题防治与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教会学生激发积极情绪的方法,进而将学到的积极情绪激发技巧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转变教学考评办法,采用知识点考查、学习体会、技能实操体验等多维度的考核办法相结合,切实反映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掌握情况。

对于心理学系列选修课,教师可将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教学中增加体验性、参与性环节,凸显选修课的综合性和实际效果,通过课程传递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课程,加强对积极心理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实现心理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2.2 以团体为媒介,设计和实施积极心理团体辅导

人具有社会属性,只有成为团体的一分子,和团体发生联结、互动,人的社会性才能形成和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心理学理论认为,团体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长经验,激发、加深、增强情感体验,培育和提升积极品质。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人际关系,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主观幸福感有显著作用。

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以提升主观幸福感、发现优势、提升心流体验、创造力、生命意义等积极品质为主题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营造安全温暖、平等尊重、抱持性的环境,让学生在团体中互动、分享、交流,觉察积极情绪,学习积极认知,培养积极人格品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使得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化为了生动可行的实践活动,让理论鲜活起来,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和类型。

2.3 以活动为平台,营造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的环境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三个主题之一,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展现,进而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格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包含了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而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抽象和升华,学校应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发挥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正向作用,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营造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来说,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施、办公环境等。高校要不断完善、更新物质文化建设,设计理念上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学校建筑、基础设施应蕴含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健康、美观、舒适、科学的环境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

从精神文化建设上来说,应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在积极心理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活动,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以“感恩情怀为主线”,通过寻找、挖掘、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让学生“存感恩心,行感恩事,做感恩人”,培育学生善良和爱的品质;利用心理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协会,普及、推广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发挥新媒体网络的便利性,通过微信、QQ、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将有关积极心理案例、影视剧、教学课件等分享给学生,形成点面结合、线上线下,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浸润文化。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团体心理学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