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环境音乐的内涵及实践研究
——以张家界市第一中学为例

2022-03-16谢程晴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园音乐

□ 谢程晴

校园环境音乐是以校园为特定场景的环境声音标签,在晨读、午后、课间,或在运动会上、国旗下、考试前,校园环境音乐以非正式课程的形式渗透在校园空间中,以音乐营造立体校园环境,调节学生情绪心理,丰富学校文化氛围。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发展目标。校园环境音乐通过与人的高度双向互动性,成为学校美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校园环境音乐是以非意识形态间接作用于主体意识的美的唤醒,是课程美育向课外发展的辅助与延伸,是体现审美性、体验性、文化性、内隐性的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载体。

一、校园环境音乐的内涵

环境音乐是不以鉴赏为主要目的,与环境互动关联,间接作用于人的主体意识的音乐。校园环境音乐凸显了校园的空间特性,但它并不仅仅只与建筑、自然环境相关联,更体现的是校园的人文风貌与精神内涵。音乐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间接作用于校园环境的主体——教师与学生,调节环境主体的情绪,使他们在美的音乐环境中工作与学习。

好的校园环境音乐能放松人们的情绪,振奋人们的精神,还可消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校园环境音乐虽不以鉴赏为目的,但听觉的主体是保留有对音乐主体鉴赏的自由的,也就是当学生以非聆听的态度对待校园环境音乐时,校园环境音乐仅仅是单纯的背景音乐,但当学生以聆听的态度来欣赏校园环境音乐时,柔性地、非说教形式的音乐带来的力量也许冲击性会更大。鉴于此,在校园环境音乐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需从音乐学、环境学、教育学等多重角度来进行综合考量。

二、校园环境音乐设计的实施原则

校园环境音乐能否发挥其作用,营造出积极向上而又温暖的氛围,使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获得精神上的舒缓与愉悦,在选曲与实施中需要把握一些原则。

1.选曲原则

第一,遵循音乐本体,多元化选曲。选曲内容不单一,既有中外经典,也有当下优秀新作,体裁、题材品格高尚,旋律明朗,情绪积极,不选颓废、怪异的音乐,保证校园环境音乐的审美高品质。

第二,立足学生学情,满足心理需要。学业压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尤其高中阶段高强度的紧张学习使学生的情绪无处释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环境音乐曲目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可选择有代表性、高质量、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曲目、老歌新编。如表现抗美援朝中战士奋勇抗争的《长津湖》电影主题曲《最可爱的人》,彰显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歌曲《骁》等。

第三,彰显以美育人,弘扬传统文化。高中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听觉鉴赏基础与自主学习能力,在校园环境音乐曲目的选择上,除从音乐本体之外,还要注重曲目的思想性,发挥育人功能。如根据每个节日的内涵选择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歌曲,母亲节选用《天之大》《萱草花》等;国庆节选用小提琴作品《我爱你,中国》《红旗颂》等。

2.实施原则

第一,善用课余时间,被动欣赏、主动参与齐上阵。早晨晨读之前、午饭时间、午休过后、晚饭期间是校园环境音乐播放的常规时间,在播放不同音乐类别时,有时会加入教师或学生对作品的导赏。另外因疫情取消的课间操时间段也可充分利用起来,张家界市第一中学便把每日上午的9∶30—10∶00 这半个小时课间操时间策划成“让歌声走进校园” 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歌曲的欣赏与演唱。

第二,控制播放时长,剪辑、节选,优中选优。根据学校作息时间与实践调研,校园环境音乐的播放时间在10—15 分钟为宜,时间过短让人意犹未尽,时间过长则显疲倦乏味,15 分钟以内正好满足学生课间、吃饭、场景转换,调动精神的环境、情境、乐境。时间的限定,势必对音乐的选择也有了要求,在保证音乐段落相对完整的基础上学会剪辑、节选适当的音频,可将优质的细节浓缩展示。

第三,依据环境场景调控播放音量,既不过大也不过小。校园环境音乐作为环境因素的一部分,应与环境氛围保持一致,过大的播放音量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过小的播放音量又会导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不同的场景音量也会稍有不同,如运动会与午休前,就有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音量调试在总音量的30%—45%较为合适。

三、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的实践

2021 年下半年,笔者在张家界市第一中学以校园环境音乐为主题策划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之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参与活动的学生对活动效果展开调研,可以说活动的展开是积极有效并值得推广的。

实践项目一:“让歌声走进校园” 音乐活动。2021 年,张家界受疫情影响学校虽能正常开学,但上午的课间操时间则被取消,这一时段,学生一般都是用教室里的智能白板联网观看网络流行音乐的视频和舞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资源并非完全适合青春发育期的高中学生,因此在学校老师和实习队员们的积极商讨下,策划了“让歌声走进校园” 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变被动欣赏为主动参与体验。

在此项活动的选曲上,笔者以学生为中心,将音乐作品分为中外古代音乐、中外近代音乐、中外现代音乐,对学生的聆听兴趣点展开调查,发现学生们对大多数作品接受度都较高,但对中国近代的戏曲曲目却不太感兴趣。在自荐曲目中,也明显能感受到学生们的热情,他们感觉自己成为了校园环境音乐的设计者,在积极参与中找到了作为校园主人翁的幸福感。我也尊重学生们的意愿,在原有曲目的基础上新增了5 首学生自荐的优秀作品,在“让歌声进校园” 大课间音乐活动中聆听与演唱。

实践项目二:“乐沁校园” 的校园广播音乐。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音乐的美妙就在于其与情感相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人的心灵。“乐沁校园” 广播音乐活动,充分利用每天课间操时间、上学及路途时间、用餐休息时间等重要非教学时间段,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获得高效优质专业的校园音乐资源,营造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优质校园。例如,一早入校,师生们精力充沛,这时热烈欢快的集体歌曲《校园的早晨》《校园多美好》等伴着学生入校,在音乐的伴随下,脚步都变得轻盈起来,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启了。

实践项目三:音乐主题日。随着前两个项目的展开,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学生对于校园环境音乐的建设仍不太了解,究其原因是校园广播播放时,播放的曲目缺乏逻辑线索,给人杂乱的感觉,缺少同类型音乐的比较与延续,学生在听了上一首古典音乐作品后,再听下一首不同类别的歌曲,就会对上一首歌曲的印象不深刻。根据这一情况,在“乐沁校园”中设置了音乐主题日活动,即设置每周有一日都播放同一类型的音乐,以强化学生对此类音乐的认知。

四、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的成果分析

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的实践在张家界第一中学开展了三个月时间,项目结束后,笔者所在实习队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试图了解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实施的整体效果、学生对项目具体实施内容的评价、项目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等。

在2021 年11 月,对张家界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发放《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共479 份,回收460 份,其中有效答卷459 份。

在问题“你是否喜欢‘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 中,89%的学生都表示了“喜欢”,可见学生对于校园环境音乐项目认可度较高,实现了最初的目标。就其喜欢的原因展开的问答中,选择“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这一项的学生比例最多,说明学生都对这一项目充满着期待,另外高中生已有了自我喜好的音乐类型,他们希望能分享自己的喜好,希望在校园音乐中听到共鸣。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觉得在项目中通过聆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可以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提高个人的专业音乐文化鉴赏研究能力,激发个人对古今中外各类艺术音乐的审美兴趣。

学生对于环境音乐的曲目喜爱偏好是存在差异的。选择最多的是现代音乐,近代音乐是学生选择较少的音乐。显而易见,越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音乐越受到他们的青睐,年代感较久远的作品也越容易产生距离感。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如何让学生学会聆听经典,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接受、发现音乐的美是环境音乐建设下一阶段要关注的问题。

在对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给学生影响的调查显示, 73%的学生在参与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过程中心情得到较大的放松。校园环境音乐建设项目利用课余时间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无意识的聆听中有意识地改变。

结论

校园环境音乐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一大助力。恰当地运用校园环境音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在运用校园环境音乐的过程中,要注意曲目的选择、播放时间的选择、项目实施的空间范围与校园环境音乐的实践主题等,都要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氛围相适应。校园环境音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环境音乐所带来的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校园环境音乐建设的新方法。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园音乐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