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探析

2022-03-16谢霓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2年9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声乐育人

□谢霓

1920 年青主先生在德国创作《大江东去》,拉开了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帷幕,中国艺术歌曲应运而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最初的《大江东去》开始,中国艺术歌曲就起着美育的作用,百年来中国艺术歌曲一直紧跟时代步伐,为时代讴歌,为民族而歌。中国艺术歌曲采用中国文化中的瑰宝——经典诗歌为词,音乐与诗词高度融合,凸显出线条美、典雅美、意境美,是中国美育的优质载体。在新时代,中国艺术歌曲如何承担起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何以能彰显育人的价值

音乐是一门富有感染力、具有独特育人功能的艺术,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的音乐作品能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审美情趣,感染力强的音乐作品能够美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润物无声的音乐课程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寓德于教,寓教于乐是音乐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带动了中国近代新音乐运动,一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有志青年在借鉴西欧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性,创作了《大江东去》《叫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我爱这土地》等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其歌词具有以中国经典诗词为主,其旋律严格贴合歌词韵律,其结构短小精致,伴奏音乐与歌词、旋律交融一体,不可分割。这些中国艺术歌曲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还具有很高的音乐性,至今仍是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必唱曲目。中国艺术歌曲教学在提升学生声乐演唱技能的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1.词曲优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江东去》《叫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愿》《我爱这土地》等中国艺术歌曲,大都选自一些经典诗作,语言精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曲作家尽量用旋律来展示诗歌的这些特点,力图达到诗乐和鸣的效果。如赵元任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则是采用了五四期间兴起的新诗来进行创作,体现了当时“民主” “和平” “自由” 的特点,在借鉴德奥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基础上,较好地融入了中国民族特色,特别注意中国的民族音调、中国汉字语言声调与音乐旋律的融合。这种在吸取西方音乐创作技巧基础上,重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讲究诗词美学意境的中国艺术歌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上乘之作。

2.题材具有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

中国艺术歌曲的题材大都选自经典诗作,如青主作曲的《大江东去》,歌词来源于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青主配合中国古代诗词讲究韵律的规律,以吟唱般的旋律,曲折地表达了苏轼对历史英雄人物的崇敬及壮志难酬、豪情不再的悲愤之情,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这种品格高雅、具有大爱大美的优秀歌曲,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格。

3.思想境界高,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如抗日救亡时期的《玫瑰三愿》,是著名词人龙沐勋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时,看到校园内玫瑰凋零触景生情而作的一首诗词。黄自感慨于词中这位看似柔弱无力却不向命运低头的女子的勇气,用缓缓道来的典雅旋律歌颂了玫瑰自在绚烂、留住芳华的美好愿望,暗喻了中国当时虽处于被压迫中,但只要有一线希望,中国民众就会觉醒,中华民族终将崛起。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体会到歌曲的音乐美、词性美。对歌词深入的理解,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也能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

二、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需要化解的难题

1.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资源思政育人功能的认识片面

学生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学习是比较感兴趣的,大家一般都认同音乐教育中的几个功能,即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的功能,启迪智慧、促进智育的功能,怡情健身、净化心灵的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鼓励多元文化发展,使得音乐中主旋律部分被压缩和淡化,把主旋律音乐看成是利用音乐进行“政治说教”,主旋律音乐被极端化、边缘化,导致音乐的德育功能越来越不被重视。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师生们一般关注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音乐性、艺术性,琢磨如何更好地用声音表达出作品的美,却忽略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所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中国艺术歌曲的美的追求仅停留在歌词与旋律及钢琴伴奏较好融合的层面,忽略了中国艺术歌曲本身的德育功能。

2.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理解欠缺

在高校声乐演唱教学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技能的教授与学习。声乐演唱教学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不稳定的情况,也就是声乐技巧会时好时坏,出现反复,这就更需要老师循环往复地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好正确的演唱概念及演唱习惯。根据声乐的这一特点,不难发现,技能教学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师生都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在改善技术层面上,片面追求声乐演唱技巧的提升,而忽略挖掘其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

3.对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实践不够

在大部分音乐专业教师的认知中,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同专业领域。音乐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政治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在音乐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专业的精进,而较少考虑音乐教学中如何利用专业,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合力作用。音乐课程思政无法替代思政课程,音乐课程思政也不是简单生硬地在音乐类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调的是融入,是结合,立足于课堂教学,利用专业课程特色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中国艺术歌曲教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途径需要守正创新

1.强化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音乐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导向

中国艺术歌曲教学是音乐课程内容,音乐课程思政是音乐类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融合,思政课偏理性,音乐课程偏感性,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更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这种交叉学科的结合能增强音乐课堂教学的思想性,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性。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中国艺术歌曲《叫我如何不想她》,这是声乐演唱教学男中音必唱曲目,这不是一首简单如歌名字面意义的情歌,是早年投身五四运动,一度参加过《新青年》编辑的语言学家刘半农,在英国留学时,因思念祖国挥笔写下的一首情深意切的诗歌。这首歌不止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怀念,而且为祖国的文字贡献了一个重要的人称代词“她”,使当时在现实中仍没有地位的女性,在文学语言中获得了一席主体地位。在教唱这首中国艺术歌曲时,要求学生增强音乐知识储备,了解和掌握好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地演绎出歌曲的深切情感。理解了中国艺术歌曲所蕴含的德育审美价值,才能明确并强化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音乐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导向。

2.运用好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音乐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

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的发展轨迹,随着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中国艺术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显著的审美情趣、强烈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音乐教师要运用好音乐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不能只关注课堂中的技能教学,要延伸到课堂之外,挖掘并运用好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音乐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教唱中国艺术歌曲的时候,在提升声乐技能的同时,做好每首演唱作品的案头工作,把握好每首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3.发挥好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音乐课程师资队伍思政育人的优势

声乐教学以一对一、面对面近距离教学模式为主,这是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教学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有利于声乐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润物细无声” 地渗透到声乐课堂教学中。中国艺术歌曲很大一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时代特征,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黄自的《玫瑰三愿》、陈田鹤的《山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些都是声乐教学的经典之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做到功夫不止在课堂,更应该延伸到课外,对每首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研究、归纳,引导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演绎时,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在中国艺术歌曲中挖掘出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中国艺术歌曲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音乐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10 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所说,艺术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声乐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其特征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谈福雷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技巧——以《梦后》为例
法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