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策略探讨

2022-03-14芮媛媛

文理导航 2022年11期
关键词: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策略分析

芮媛媛

【摘  要】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而数学是这一阶段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数感进行培养,帮助其提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运算能力,这也是目前数学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德育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方法进行渗透,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与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本文就对德育与知识教学并举——基于德育视角下小学生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德育视角;知识教学;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策略分析

所谓数感,就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拥有数感,能够帮助我们采用最灵活的方式做出数学判断,并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还可以利用数来传达信息。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努力、积累和实践获得。数感与数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能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的理解,也能用更多的方法解决出现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德育渗透,提高学生各项素质与能力,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一、德育视角下第一学段小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一)深入理解数的含义

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首先要引导他们深入地理解数字的含义。由于数字较为抽象,想要真正理解数的含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可以将抽象的数字与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我们都知道不同的数字代表不同的数值,而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的内涵是不同的,比如在“101”中,前一个“1”代表的是1个百,而后一个“1”则表示1个一。学生在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之后,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示数。比如学生在表示1的时候,可以用一张纸、一本书来描述。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加深学生对数的印象,教师可以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强化对数的感悟。

(二)重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接触的运算大多是较为简单的数字运算,要对运算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各种运算的转换方法。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不但要掌握了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对于同类型的题,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解答。例如小明去商场里买铅笔,一共有黑、白两种颜色的铅笔15支,其中黑色铅笔有6支,求白色铅笔的数量。再例如佳佳有15本课外书,送给琳琳6本,还剩多少本?这样的两道题,虽情境不同,但解题思路是一致的。教师就是要将此类数学问题融入到生活情境中,使得学生能够用同一思维解决不同的问题。

(三)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考虑到第一学段的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材料,让教学情景更加丰富多彩。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多让学生去观察、思辨,将已有知识经验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去发现数的神奇与魅力,从而促进数感的建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丰富的教学情景活动体验能够帮助他们获得对数的概念。比如教学认识“11~20”的数,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数出12根小棒。学生会呈现很多种数法,这些方法都是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所获得的,教师应对不同的方法都予以肯定。在学生学会将10根小棒捆成“1捆”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13、14”时,通过比速度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优化方法,以此强化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认识。上述这样的教学情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教师应该深入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在介绍圆周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有关事迹。再比如,借助杂交水稻产量,帮助学生认识千克与吨等质量单位,突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卓越贡献。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能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树立勤俭节约的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利用开展活动的形式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组织开展爱心捐赠图书活动,让学生对捐赠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通过为灾区捐书的行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不要局限于课堂中,要将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结合起来。

(五)重视学生表达过程

学习数学不仅要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敏捷,还要锻炼语言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为他们提供表达数学的机会,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猜数游戏,出题人在卡片上写数,小组其他成员依次猜数,出题人反馈结果“大了”还是“小了”,不断缩小猜数区间,直到猜中为止。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比较数的大小的掌握程度。

(六)重视母语的作用

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母语,母语中也存在很多关于数的常识,对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及数感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书面语言与母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时候,容易产生误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规范化语言,比如在某些地方语言中没有“亿”这个计数单位,而是用“万万”来表示,那么,教师了解这些差异之后,教学时要有效地加以引导。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是从近些年开始对数感加以重视的,因此,数感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通过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于第一学段学生数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仍缺乏深刻认识。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善用创新的方法,勾连日常生活与学科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帮助学生对数感有更深層的体会。

(二)培养估算意识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估算是对事物的数量及结果做出粗略的预判,估算也可以用于生活中一些不需要取得精确计算结果的场合。估算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们在探索数学规律时,为了提高效率研究出来的办法。由于不需要具体的运算,因此估算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形象直观的教具、趣味性的活动,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如先请学生掂一掂一个苹果的重量,估一估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掂一掂西瓜,估一估这个西瓜大约重几千克。近些年来,学生的估算能力日渐受到重视,教师还要创设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数据中渗透德育

目前科学技术正迅猛发展,网络数据覆盖全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组织学生借助搜索功能,查询资料、对比数据、交流收获。例如,80年代一个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而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要4000人,引导学生感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仅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让学生更多动手操作

一般来说,孩子的思考活动通常都是从各种类型的动作出发的,而第一学段的学生大多都是采取形象性和具体性的思考方式,因此非常依赖于动手操作。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建立通常都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是过程操作,第二是思维对象形成,可以说实际动手操作是学生认知概念以及掌握新知识的一种必要途径,同时更是促进小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以及探究活动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由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小且好奇心重,采取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的效果要比教师一遍又一遍讲解的效果好。所以说动手操作是学生智力的源泉以及思维的起点,学生在不断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数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思维。由此可见,在帮助小学生建立数感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图形象征建立数感

第一学段的学生形象思维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图形表征往往又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而最困难的是数学用语表征。在小学数学思维交流的过程中,图形表征既可以使用一些图形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文本表征,在理解抽象文本描述的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图像信息内涵的理解,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六)挖掘课堂中的德育元素

数学一直是小学最主要的科目,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整的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跟着老师的教育思路走,而老师进行课堂教学也主要是以课本为主要基础。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进行对德育的有效渗透,就一定要做好对课本重点的研读工作,对课本当中出现的某些德育元素深入发掘。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圆”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圆形花坛用相同的方法种花,哪一个花坛种花的数量更多。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对两个花坛的面积进行求解,之后再进行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教育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对别人要多加宽容,完成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七)在数学活动当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渗透不能够单纯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还必须渗入一些活动课程之中。由于课外活动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吸引力相当大,所以在数学课外活动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关内容,不但可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德育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完100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可以带领学生组织记账的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每天的零花钱都记录下来,等到了一个星期之后再让其计算自己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一共有多少,之后再让将这一数据与父母的收入相互对比,最后让其谈谈自己的看法。教师运用这种方式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能够让其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帮助学生懂得感恩,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它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要多关注数的系统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平台给学生体验、研究、表达。特别是在第一学段的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内容,指导学生充分感受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微妙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同时,将德育本身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结合起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内在的思想品德。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之中,寓教育于實践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娴.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感[J].天津教育(上旬刊),2019(8):77-78.

[2]傅金珠.利用数学绘本教学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65):52-53.

[3]廖群英.小学生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探析[J].好家长,2017(20):61.

3489500589251

猜你喜欢

第一学段数感培养策略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
方寸之间 独具一格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优化数学第一学段综合素质评价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
探讨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方法
无痕培养数感有效提升数学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