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不良习惯的原因及矫正

2022-03-14彭美珠

文理导航 2022年11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

彭美珠

【摘  要】“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一发人深思的信条式经典之论,其意在于着重强调——认真抓好并努力抓实“启蒙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在应试教育还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无论对于知识传授而言还是对于能力培养来说,都是这种客观性现象和实质性道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本文結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简要解析当前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原因的基础上,主要从矫正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构建上,试对此简要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儿童教育;行为规则养成;现状原因分析;策略性探究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生活中同样有公序良俗的有效约束和积极引领,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儿童所有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内的整体教育来实

施、推进和完成的,其中学校教育是最为直接、无可替代的责任主体。在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加强少年儿童“规则教育”已成为社会需求,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大实践课题。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必修类基础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即在于——对少儿普及法律常识,培养规则意识,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简析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原因

人所共知:“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儿童不仅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他(她)们更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实质性作用和影响,少年儿童在行为素养习惯养成上,客观地存在“知行脱节”等诸多不良现象。概括地来说,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儿童普遍生长在

“独生子女或少生子女”家庭环境,“溺爱式、放养式”家教模式严重缺乏对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的科学教育和有效培养。尤其是部分家长长期离家外出务工,在缺乏亲情陪伴和良好教育状态下,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行为上容易形成“留守儿童综合征”。这对于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的培育与养成,对于“知行统一”的激励与引领等,都是重大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二是许多教师存在急功近利的“短视”心态,即使在教学改革大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唯成绩论英雄”依然痕迹明

显,只教书却不育人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儿童在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的足够重视,这也是造成儿童“知行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三是随着教育社会化程度在不断地提升,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特质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许多不良现象对校园教育的渗透力、冲击力越来越强,这对于新形势下儿童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带来了巨大压力和重大挑战。四是迫于各类“生存性压力”,或者说正确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到位,学校层面上对于包括“规则意识”在内的人文性教育,更多地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缺乏应有联系和深入通融,“各自为教”或者“背对背”现象普遍存在,不但没有“互动合力”,往往还会出现“矛盾或抵消”的现象。上述所说,虽然不是全部内容和全部原因,却是导致儿童群体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现象的重要因素。

二、对小学道法课程中加强儿童规则教育的策略性探究

(一)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教材活动、情趣涵养”为抓手,重点突出、循循善诱,把儿童不断地引向良好规则素养发展状态。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几个例子。”在学校教育中,基础教材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指令性和指导意义,所以说,教材活动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项和常规项。教材具有着无可替代的“例子”特质,无论对于引领德智互动而言,还是对于促进学用结合来说,都能够充分发挥其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中,“规则”教育的资源和现象可谓随处可见、信手拈来,同时隐性或间接性资源更是不计其数。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根据教学和儿童发展等情况需要,在坚持“情趣第一”原则下,善于引入或创设各类情景形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之相应的规则教育,切忌纯“理论性灌输、泛泛式而讲”,而是要努力攫取“情绪智力”效益,在点点滴滴中逐步地引领儿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三年级上3单元第8课《安全记心上》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环节,教师一方面借助课文插图和文字互动形式,引导小学生通过多人小组研讨和集体交流分享等,让孩子们切实感知“遵守交通规则”的种种好处和实质性意义,正确认知“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和害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下载一些法规条款、图文信息等,并进行详细解析,努力震撼儿童的内心情感,更好达成“警钟长鸣”的教育效果。

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基础教材这种优质资源是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这不但是对学生开展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初乳素”,同时还是引领教与学过程的“必需品”,是培养学生内学与外用意识和能力的“营养品”。只要坚持在人文教育关怀下,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主体性”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书和育人目标。

(二)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生活链接、内外互动”为抓手,重点突出、循循善诱,把儿童不断地引向良好规则素养发展状态。

值得强调的是,规则与生活不仅“同在”,双方在外延上还是“恒等”现象。无论是道法学科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还是规则意识激励和行为习惯引领,都应当而且必须“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始终坚持在儿童生活文化视野下“低缓飞行”,才能在内外互动中赢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并且能够不断地放大善教与乐学效应。不仅如此,人民教育家叶圣陶校长还强调指出:教育只有自觉主动地投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下,才会真正地产生作用,并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与之相应的是,教育与教学一旦远离或者摆脱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补,就会由此而最终变成“镜花水月、无源无本”。比如,在“小学生交通安全”内容教育中,在“小学生网络安全”主题教育中,在“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教材资源活动中,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条文法规教育中,都应当而且必须引导小学生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来进行。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变相地降低教与学难度,进一步优化教学的结构和过程,而且有利于逐步地增加教育学的宽广度和深厚度,更好地引领学与用结合。

正如上文所说,“生活规则、规则生活”历来是社会常态,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也在“学以致用”上。学龄儿童正处在启蒙教育状态,他们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大白纸”——“描红则紫、绘黑则黛”。在这无可逆转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应通过各类路径和方式,善于通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鼓舞”,把儿童引向“生活化教育、教育生活化”道路,这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未来的德善之举,能够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激发其无限活力。

(三)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情感体验、主题实践”为抓手,重点突出、循循善诱,把儿童不断地引向良好规则素养发展状态。

人常言:“只有深入自然田野之中,才能饱赏一年四季的美色;只有融入江海河川之中,才能感知一年四季的水之性情。”这一浅显而又质朴的经典式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自主实践”的必要性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它与“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皮亚杰语),在本质上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义。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学生的“情感体验”现象,努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机会、更大时空和更好平台,激励并引领他们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自主时间和情感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有效激活儿童的内在驱动系统,而且有利于在促进实际认知的同时,不断深化他们的学习与理解、感悟与内化能力。比如,我校多年来坚持把每个学期的第一个月时间,始终规定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宣传月”,并且通过丰富多元的“主题实践教育”形式,组织与引领小学生反复深入地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清流县屏山小学规则素养“三字经”》等基本内容;与此同时,还通过“百家讲台”、知识抢答赛、“创优争先”等平台和形式,结合社会生活实践、文艺表演等载体和活动,对全体小学生积极开展立体式的规则素养教育活动,赢得了他们的热烈响应和深度参与。

南宋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学校教育中,喜闻乐见、丰富多元的自主实践和情感体验活动,不仅能把教育活动打造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把学生逐步引向

“求取真知、学做真人”的良好发展状态。不仅如此,在情感体验中还能产生一些“生成性资源”,这不是令人期待的现象吗?

(四)在人文教育关怀下,以“多元互动、激励引领”为抓手,重点突出、循循善诱,把儿童不断地引向良好规则素养发展状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校教育是一项教学相长的综合性实践工程。除了“智慧、情怀”因素,还讲求“教育艺术”。只有在“教育三元素”的共同融入、和谐互动下,才能从胜利不断地走向新的胜利,从成功不断走向更大的成功。那么什么是教育艺术呢?简言之,教育艺术不在于启智益能的本领,而是在于对学生成功地实施“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儿童规则教育来说,“激励引领”可从如下几点入手:一是在各类教育活动中,注重培植一些典型人物与事迹,并注重宣扬和推广,既可造浓教育氛围,又能让儿童在可亲可近、可感可触中“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二是通过主题教育和案例剖析等,生动形象地展示“规则”现象与“不规则”现象,引领儿童在正误对比中切实感知“可为与不可为”。三是对于学习、行为和活动等现象,把“教师评学”与“自主评价”相结合,把“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相结合。所有这些,能够更好地激励自觉意识和习惯养成。

值得一提的是,要想从根本上切实改变“知行脱节”现象,还需要学校及其教师善于通过手中拥有的“非权力”因素,在“相同目标、共同愿景”下,与以家庭为主的校外社会力量互动起来,努力赢得“家校共育、良好合力”现象,共同推动教书育人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

三、结束语

在学校教育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富含丰富多元的“规则”元素,是对儿童规则意识和习惯养成教育的优质资源和良好平台。教师善于以上述几点为主抓手,多元互动、熟能生巧,既可有效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现象,又能把儿童引向良好规则素养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卢慧姗.公序良俗见素养——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0(9):72—73.

[2]吕佳美.寓学于乐践真知——浅谈如何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用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规则意识[J].新课程(小学),2020(9).

[3]韩笑,张毅生.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儿童“良好规则意识”的有效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2).

[4]朱晓兵,黄妍.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20(12):92.

[5]易晓燕.不应忽视的社会热象——“互联网+”大背景下对青少儿网络安全与规则素养的培育[J].信

息周刊,2020(32).

(此文章系2021年三明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基于校园文化背景下的规则素养教育实践研

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y2021037。)

3809500589246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
乐听“蛙声”一片
新形势下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加强博物馆软件建设提高博物馆儿童教育水平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关于乐高机器人在儿童教育中应用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