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英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比较及启示

2022-03-11苏静怡卢远

地理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荒漠化

苏静怡 卢远

摘 要: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呈现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因而教材的编写也存在差异,比较分析各国教材特色与差异对完善我国地理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英国牛津AQA和我国人教版的“荒漠化”内容为例,对比中英两国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选取、组织与呈现形式方面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及教材使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 中英比较; 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3-0019-04

本文选取英国牛津AQA国际考试局(Oxford AQA International Examinations)组织专家编写的2019年版高中地理教材《AQA Geograghy》(以下简称牛津AQA)自然地理第二章第十三至十五节 “荒漠化”内容与我国人教版(2008年)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进行比较。

一、中英两国地理课程标准对“荒漠化”内容要求的比较

中国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同样,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也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英国把5~16岁孩子的学习年限划分为4个关键阶段,学生14岁左右进入GCSE课程学习,学制两年,也称关键阶段四(14~16岁),相当于我国高一高二阶段]。 英国教育部于2014年颁布新的国家课程,2016年开始实施,各个考试认证机构据此开发相应的教材,供学校和学生选择。[1]

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关“荒漠化”的内容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2]《英国国家课程(2014)》较为简洁,涉及地理学的部分并没有具体的章节内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为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具体指导,而英国国家地理课程则给教材编写人员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对教材编写起到宏观引导作用。[3]

二、人教版与牛津AQA“荒漠化”内容的比较

下面將从内容的选取、内容的组织、内容的呈现三方面对两版本地理教材中的“荒漠化”内容进行具体比较。

1.教材内容的选取

如表1所示,两国地理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为都体现时代特征。当今世界面临环境与发展问题,两国高中地理教材从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角度选取教材内容,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而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英国地理教材重视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中国教材知识结构较为松散。如“荒漠化”内容两国都包含了荒漠化的概况、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但牛津AQA专门增加了一节内容,介绍荒漠化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类的影响,包含了“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在那里”“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么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等内容,逻辑性强,结构完整,有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这也是对地理课程目标“使学生像地理学者一样思考”的回应。人教版侧重于荒漠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荒漠化的影响”部分只用了一句话加以简单描述,教材内容的简化使学习难度降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不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第二,牛津AQA选用国际素材较多,人教版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为主。例如,牛津AQA “荒漠化——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地区及原因”这一节内容选取非洲Sahel地区加以说明,“荒漠化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类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则用到印度Ranthambore国家公园的牛群过度放牧、南非Knersvlakte高原的土壤侵蚀和沟蚀、靠近苏丹边境厄立特里亚的沙尘暴等素材,另外还分析了约旦Badia地区的荒漠化。英国教材“荒漠化”内容以国际素材为主,一方面是受其国情影响,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暖湿润,几乎不受荒漠化的威胁;另一方面是受国家课程标准的影响,英国国家地理提出“应当向学生提供机会,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及其面临的各种挑战”。[1]人教版以学生熟悉的我国荒漠化典型地区——西北地区为例,阐释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兼顾国际素材,一共采用了两个国际素材,分别是“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探究活动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阅读活动。牛津AQA突出世界荒漠化的代表性,有助于培养世界公民,但是这些素材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教版则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兼顾国际素材,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2.教材内容的组织

(1)地理学科的知识逻辑

人教版与牛津AQA“荒漠化”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对比发现,两个版本教材知识结构的逻辑性都较强,都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组织教材内容,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牛津AQA将“荒漠化”内容分成三节编排,第一节主要阐述荒漠化地区的分布和原因;第二节阐释荒漠化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类的影响;第三节以约旦Badia地区为案例,分析荒漠化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措施,反思并评价荒漠化防治措施成功的表现和原因;这三节内容分工明确,每一课时完成一个学习内容。人教版将“荒漠化的防治”集中编排在一节内容里,需分两个课时进行学习。从宏观的教材组织结构来看,英国牛津AQA“荒漠化”内容属于自然地理内容(英国高中地理教材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而我国则将该部分内容放在区域发展部分。

(2)学生的心理逻辑

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其教学性,教材既要利于教师的教学,更要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材料。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就是探究的过程[4]。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除了要符合学科知识的逻辑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逻辑。从表2可知,人教版与牛津AQA教材栏目都包含了“活动”,说明两国都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另外,两国地理教材内容的安排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牛津AQA每一节内容都安排了“自我拓展”栏目,如在“荒漠化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类的影响”一节结束后安排了内容为“就某局部区域范畴而言,全球气候是如何影响该地区荒漠化程度的?它对该地人口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的“自我拓展”栏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人教版教材的“阅读”栏目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荒漠化的防治”这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阅读栏目。

当然,中英两国地理教材的栏目组织也存在如下差异。第一,牛津AQA的“学习目标”栏目在每一节学习内容之前。如“2.13荒漠化——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地区及原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本节课你将要学习荒漠化地区的分布及其原因”, 这样的编排形式利于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人教版将该内容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章节之首,问题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以设问的形式引出,让学生预先明确本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这与牛津AQA每一节的学习目标功能相似,但是牛津AQA的编排更能引起学生注意,真正发挥其价值,人教版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统一编排在章节前面,容易让学生忽视其存在。第二,牛津AQA“探究活动”的特點是一节内容使用一个探究活动,设置的探究问题包含了本节全部的学习内容,且每一个问题的表述简洁明了,问题与问题逻辑连贯,以“案例分析学习:约旦Badia地区的荒漠化”一节的探究活动为例(表3),该探究问题包含了分析约旦Badia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影响、应对措施及其评价,这样的组织编排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养成。人教版每一节根据内容需要,设置1~3个活动,活动之间的问题逻辑不连贯、较为松散,如活动2中第四个问题 “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这个问题与本节课的荒漠化主题联系并不紧密。另外,人教版的问题表述较为冗长,不够简洁。

3.教材内容的呈现

(1)图像系统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人教版与牛津AQA“荒漠化”内容的图像类型都十分丰富,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包含了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图2)。丰富的图像信息对于帮助学生认识荒漠化的地区分布,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两国地理教材在图像系统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两点:第一,从图像的质量看,牛津AQA的图像印制精美,色彩饱和度高,而人教版图像不够精美,色彩的和谐性较差,相较于人教版,牛津AQA图像信息的可读性更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从图像的数量看,人教版的图像数量多于牛津AQA,人教版一共呈现了17幅图,比牛津AQA多5幅,图像比文字的表现力更强,更为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地理素养。

(2)课文系统

在文字系统上,牛津AQA笔调亲切,文字表达具有生动性、启发性、可读性等特点。人教版在文字表达上追求严谨,活泼性较差,学生阅读起来有生硬之感。例如,牛津AQA在“学习目标”栏目采用“本节你将要学习……”表达句式,如果直接列出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就显得枯燥、严肃。英国教材每节内容的小标题并不是都采用陈述句式,有些采用活泼的问句形式,如“荒漠化对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人类的影响”这节内容,四个小标题均采用了问句形式,增强了可读性; “你知道吗”栏目的功能与人教版的“阅读”相似,但牛津AQA使用第二人称,可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牛津AQA注重深入浅出,把较深的学科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读起来亲切,易于理解。

三、教学启示

1.注重人文关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第一,应在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降低学习难度之间寻找平衡点。知识是地理逻辑思维的起点,也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基础。在“荒漠化”内容中,牛津AQA包含了“荒漠化的概念、地区分布、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在“荒漠化的影响”部分,人教版只用一句话描述,而牛津AQA用一个课时、两页的篇幅来阐释该内容。很显然,人教版的一句话描述不足以让学生深刻认识荒漠化的危害,难以产生“荒漠化有如此巨大的危害,需要重视荒漠化问题”的情感体验,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的行动意识薄弱。第二,教材内容的选取既要注重选择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也要适当兼顾国外素材。前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体会地理的实用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对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需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公民。

在教材内容的组织方面,应提供多样化的栏目组织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注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如人教版可借鉴牛津AQA,在每一课前增加一个“学习目标”栏目,让学生在课前明确本节需要掌握的知识,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探究活动的问题要围绕本节内容的学习主题设置,注意前后之间的逻辑联系,问题的表述尽量简洁易懂。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第一,提高图像的质量,精选色彩饱满的高质量图片,图文结合,以图释文,增强教材的直观性。第二,在文字表述上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亲切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重视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牛津AQA在每一节内容的结尾处都安排了一个“自我拓展”栏目,其实质是一个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完成本节内容学习后,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地理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需要学生手脑并用,这与我国近几年来倡导的培养地理实践力不谋而合。人教版在每章末有一个“问题探究”栏目,但是该栏目已经提供了资料,学生只需要根据所给的资料进行分析,不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因此,这就启示我们在教材编写时可以在每一课时或者内容结束后增加一个课外探究活动栏目,方便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对教师而言,可以根据教材给出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也可以结合乡土地理资源,创造性地布置课外探究内容。例如, 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方面,人教版“荒漠化的防治”教材内容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习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广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面临严重的石漠化生态问题。因而,教师可以布置以“广西石漠化”为主题的课外探究活动,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资料,收集整理资料,了解广西石漠化的分布、成因、危害以及解决措施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养成,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丁尧清.英国最新高中地理课程纲要——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CSE)地理学科内容[J].地理教学,2016(8):28-3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徐波,安龙.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比较研究——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21(1):11-13+17.

[4] 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846500338243

猜你喜欢

荒漠化
荒漠化治理路漫漫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绿进沙退” 见证中国担当
“绿进沙退”见证中国担当
荒漠化的防治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中3S技术的应用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