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内容变化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2-03-11席维陶建斌郭丽王娇

地理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

席维 陶建斌 郭丽 王娇

摘 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近10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貌”章节为例,从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方面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分析,其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贴近社会生活,突显地理实践力;彰显学科逻辑,符合学生心理认知发展;呈现形式多元化,趋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并据此提出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变化;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2)03-0007-04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学的载体,对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地理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地理教材——地理教科书。[1]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及2019年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相继发行,可以发现近十多年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发生了显著变化。新旧教材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与联系,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什么,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教材进行有效教学,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等成为当前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本文以2008年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以下简称“旧教材”)和2019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的“地貌”章节为例,从教材的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内容呈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指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建议,以期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内容选择的变化

课程标准是内容选择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课标内容、知识内容和地理素材等方面分析教材内容选择的变化。

1.课程标准由能力立意转变为素养立意

新旧版本课程标准在内容要点和具体要求两方面的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2-3]。从内容要点来看,旧课标要求中“运用示意图”“结合实例”等行为条件体现了对学生获取、分析信息能力的培养;其“说明”“分析”等行为动词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分别对应理解层次和分析层次,表明旧课标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培养,弱化了地理实践。而新课标要求中“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行为条件则强化了实践层面,突出了对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并且其“识别”“描述”等行为动词在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中属于理解层次,也彰显了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思想。从具体要求来看,旧课标提出的野外观察范畴太广且对学生能力培养指向不明;而新课标呼应章节主题,不仅开展了地貌观察活动,还提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课标的变化在于由注重外在的知识与能力转变为对学生内在的稳定品格与素养方面的培养。

2.知识内容化繁移难,侧重基础与实践

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在知识点的数量、难度、实践应用等方面的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从知识点的数量上看,新教材二级知识点个数少于旧教材,知识容量明显减少。从难度上看,新教材将旧教材中“内、外力作用”“山地的形成”等涉及地貌成因且难度较大的内容删减迁移到选择性必修一中;仅保留旧教材中“常见地貌类型及特征”等基础知识以及新增了“地貌观察方法”等基本的地理应用知识,故相较而言,新教材的内容选择以地理基础性知识为主,难度普遍偏低。从实践应用上看,旧教材强调地理现象的原理及规律分析,弱化了地理实践;而新教材新增关于“地貌观察”的实践性学习内容,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供了第一教学资源。由此可见,新旧教材“地貌”章节知识点选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繁化简,移难留易,突出了地理基础性知识;二是增添了丰富的地理实践内容,突显地理实践力培养。

3.地理素材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发展

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不同时期的地理素材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旧教材发行多年,绝大多数材料存在过时陈旧、脱离实际生活等问题。如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其卫星影像取自2000年陆地卫星ETM+图像,比较陈旧。而新教材及时更新的地理素材更贴近实际生活、紧随时代发展。例如,喀斯特地貌的“活动栏目”取材于2016年贵州平塘建成的“天眼”;“问题研究”也从中国当时“扶贫”热点出发,探讨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二、内容组织的变化

内容组织是课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旧教材在内容组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情况如图1、图2所示。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来看,旧教材以塑造地表形态的成因为线索贯穿始终,整章内容难度水平层次不明,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不太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需求。相比而言,新教材则按照水平层次对旧教材“地貌”相关内容进行划分,把层次水平较高的抽象知识迁移到选择性必修一中,必修一仅留下适合当前阶段高一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内容。故新教材必修一就按着地貌的基本概念、地貌形态的顺序对四种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景观特征进行分类和叙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增添了地貌观察的具体操作内容,为学生后续开展“观察家乡地貌”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

据此可知,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的内容组织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理论到实践的有序原理,更加彰显地理学科逻辑和适应学生心理认知发展。

三、内容呈现的变化

李家清教授认为,教材的内容呈现须达到宜文则文、宜图则图,图文并茂,融入活动,使教材成为有机、有序、有效的统一表述整体,实现与学生心理认知过程的协调统一。[4]本文通过对比新旧教材在图像、栏目的类型与数量以及问题研究的进阶性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地理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的变化特点。

1.图文增减有宜,重视学生心理变化

地理教材呈现丰富的图像对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空间位置,理解空间联系、空间过程、空间发展,提升学生地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和功能。[5]新旧教材图像系统的对比情况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新旧教材的图像类型及数量变化不大,均呈现了图片数量多且地理景观图居多的共同特点。但在具体数量分布和图像表现力上仍存在较大差异。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图文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理示意图明显减少,景观图和遥感影像显著增加。这一变化不仅契合课标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还较好地解决了旧教材因示意图过多而加重学生课堂负担的问题。二是图像呈现清晰合理、色彩搭配适宜,符合当前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图文并茂,创设丰富的地理情境,满足学生地理学习需求,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复杂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能力。

2.栏目设置均衡多样,趋向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活动性课文一般以栏目的形式呈现在地理教材中,这些栏目既是教材内容的载体,又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通过栏目类型及数量的整体对比,可以看出新教材的栏目设置趋向多样化和均衡化,具体情况如表4、表5所示。旧教材栏目类型较少且数量分布不均,尤其是“活动”栏目数量过多,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而新教材在延续传统栏目的基础上,在每节内容之前增加了“情境导入”栏目,还保留了旧教材部分章节的“读图思考”和“阅读”(“自学窗”)等栏目。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还将“活动”栏目数量降至合理范畴,使得各栏目数量分布趋于平衡、类型丰富多样。这一变化,既能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旧教材的栏目设置以“思考型”为主,侧重于地理思维的培养;而新教材的栏目设置(搭配的问题和图像)不仅兼顾理论与实践,还都指向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新教材的内容呈现与新课程改革发展理念更为契合。

3.问题研究进阶性增强,保障地理核心素养落地

章末的“问题研究”是人教版的一大特色,它既能综合检验学生对本章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从而落实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人教版问题研究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探究性学习方面。如旧教材必修一的问题研究“推测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该研究课题远离学生当前实际生活,尤其是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较为抽象、跳跃性强,难以持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与培养地理思维应当遵循的有序原理相违背。而新教材必修一将旧教材的问题研究迁移到选择性必修一中,同时补充了新问题研究“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峰丛山地的经济”。该问题研究立足于我国“扶贫”社会背景,具有时代性与生活性。并且该问题设置是先让学生从喀斯特地貌峰丛山地的特点入手,然后根据特点分析导致该地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从环境与经济两个方面提出提升喀斯特峰丛山地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课题研究对象更具体,适合高一学生发展水平;问题研究对应的知识点由浅入深,问题指向明确,进阶性也显著增强。因此,新教材的问题研究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从而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最终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旧教材“地貌”章节相关内容的比较研究,发现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突显地理实践力;二是在内容组织上,彰显学科逻辑,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三是在内容呈现上,形式多元化,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趋向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教材是第一教学资源,地理教材的变化要求地理教师重新思考如何用新教材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因此,笔者根据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变化特点,结合地理核心素养,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强化学科知识逻辑,使其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相统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系统性,增强了学科性,其内容设置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学科的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达到统一的最佳效果,仍需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适当增补旧教材的内容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新旧教材以及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此有效促进良好衔接,真正实现知识逻辑与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相统一。

2.联系社会实际生活,践行地理实践力

新教材化繁为简,去难留易,兼顾地理实践与基础理论。在保留旧教材原有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增添了许多贴近社会实际生活的地理材料,使得教材内容生活化、基础化,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同时也更加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把握知识的难度,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适当添加相关材料,开展多种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落实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3.采用不同类型图像,培养区域认知

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同时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图像将地理现象、概念、原理及规律可视化,以具体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有利于实现增强学生知识理解力的目的。“地貌”这一章节包含大量的景观图、示意图等,这些图像蕴含丰富的区域地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渗透尺度思想,向学生展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地貌类型的图像组合,以对比的形式给予学生视觉冲击,从而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

4.强化探究性活动,提升综合思维

相比于旧教材,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探究性栏目活动明显增加,有助于满足学生思维发展需求,落实综合思维的培养。例如,“分析‘天眼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活动栏目中的问题设置。问题1呈现了地区的气候与地貌特点是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问题2是问题1的拓展,即在了解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后分析该地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问题3是对问题2的升华,进一步具体分析和解释大窝凼排水方面的优势及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积极开展栏目活动,充分挖掘其探究性,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提升。

5.重视章末问题研究,树立人地协调观

章末问题研究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一大特色,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的课题进阶性和综合性明显增强。新教材的问题研究既拓展、升华本章重点知识,又聚焦探究解决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并且问题探究呈现的相关资料及设问充分彰显了“人地关系”对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既强调人对地、地对人的双面影响,又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并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7]可见,新教材在整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更加突显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即其指向是双向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章末问题研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通讯作者:陶建斌

参考文献:

[1] 高霞.高中《地理1》(人教版)“地球上的水”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3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 李家清.对编写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認识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1996(3):9.

[5] 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6] 彭宇,张胜前.高中地理教材的变化与启示——以人教版“乡村和城镇”一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下半月),2021(4):10-14.

[7] 李可可,张胜前,冯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变化及启示——以人教版“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19(9):11-14.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人教版高中地理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八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