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战结合下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探讨

2022-03-10高志伟

建筑与装饰 2022年4期
关键词:流线病区医护

高志伟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6

引言

传染病医院作为专科医院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一直存在平时与战时日常运营困难、系统复杂的问题。当规模较大的传染病来临时,面临规模床位不足,医疗设备不足的问题;而正常时段时,传染病医院又存在床位空余,利用率低的问题,而“平战结合”策略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的“平战结合”是指其可在在普通单元、非呼吸道单元与呼吸道单元间的相互转换,可使得传染病医院具有多功能的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是当今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护理单元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是医护人员工作、患者接受治疗的主要场所[1],本文将分析总结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在感染控制要求下的更加严格的布局特点,并在这些基础上提出“平战结合”的设计策略。

1 护理单元感染控制设计要点

感染控制是传染病医院设计中最首要、最基本的要求,它保证着医护与患者的安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其工作的任务就是阻断感染源的传播路径。护理单元内部以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为核心的设计原则。感控手段离不开功能与流线的组织,需要根据传染病类型的不同需求分诊区进行建设。以分离、分隔、分开为关键点[2],从建筑角度建立严密,严格的物理屏障,做到人流、物流、空气流的物理隔离。

1.1 功能分区

住院部应根据收治的传染病种类分设不同病区。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可分设呼吸道病区、肠道消化道病区。150床以上传染病医院除应设置呼吸道病区、肠道消化道病区外,也可根据规模分别设置肝炎病区、肺结核病区、艾滋病病区以及其他病区[3]。

隔离留观病区宜设置于发热门诊楼上,收治病区设置于留观病区楼上。新建发热门诊外墙与周围建筑或公共活动场所间距不小于20m[4],防止医护、患者的交叉感染。

1.2 流线组织

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设计中人流、物流的组织是尤为重要的,流线组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患交叉感染概率的大小,这一点在设计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平面应采用三区三线、双通道形式的设计,患者与医护工作人员分别使用不同通道,不同出入口,特别是患者住院与出院必须使用不同的垂直电梯及出入口,满足流线的相对独立和专一属性,避免交叉感染[5]。

1.3 强制的卫生通过

医护人员在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跨区进行活动时,必须经由强制的卫生通过或缓冲,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呼吸道病房应设置缓冲区与病区走廊相连接。

对于医护而言,传染病的治疗工作更加烦琐与劳累,在流线设计时,需要根据其治疗护理的流程进行设计,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对于探视者而言,由于传染病医院的特殊性,实地探视存在极大的感染风险,因此视频通话成为交流探视的主要方式。

2 布局要点

护理单元的布局形式在感染控制的要求下十分严格,通常采用“三区两通道”的布局形式,将功能与流线进行清晰的划分。通常采用的形式为内侧为医护办公区,外侧为病房区,病患区和医护区的交通核分设于护理单元的两端。

2.1 布局原则

2.1.1 医患流线分离、分开。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应严格采用三区两通道的布置形式,即洁净区、半污染区(潜在污染区、缓冲间)、污染区;医护人员通道、出入口:设在清洁区一端,患者通道、出入口设在污染区一端[4]。各区应划分明确,之间有连续的物理隔断,相互无交叉。

2.1.2 三区之间分设卫生通过或缓冲间。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之间应设缓冲区,医护走道与病房室间应设缓冲(呼吸道与结核病区设置)。缓冲室的设置,能够极大程度地起到隔离作用,它是隔离病房中最重要的动态隔离措施[6]。缓冲室一般宜不小于2~3㎡,虽然隔离效果随着缓冲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7],但需考虑到护理单元平面布置上是否可行。缓冲间 门应密闭性好且彼此错开,不宜正面相对,防止气流的交叉。因此在病房与穿脱区中均应合理设置缓冲间,使得医护的安全得到最大的保障(如图1所示)。

2.1.3 医护二次脱衣经缓冲再淋浴更衣。医护从污染区结束工作后回到清洁区区应经缓冲间洗手后,退入医护走道,进入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防护服的房间(一脱),穿脱防护服时应满足两位医护共同使用的空间需求,使得两人可以照看对方的穿脱,防止出现纰漏,之后再经缓冲间,随后进入脱口罩、帽子、护目镜等的房间(二脱),最后淋浴更衣后返回清洁区。

2.1.4 出院设置。为了防止再次感染,病患康复后应通过独立的电梯从独立的出口出院,出院处置与出院路径应与入院分开布置(如图1所示),可分层、分区设置,亦可总设一个出院处置。

图1 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流线示意图

2.2 具体布局形式

根据三区的布局形式,可将护理单元的布局形式分为最基本的两类:平行式布局与尽端式布局,其余的布局形式,大致均可从这两种布局形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2.2.1 平行式布局是将病患区与医护区平行布置的形式。病房主要布置于护理单元平面的外侧,医护工作区平行布置于内侧,病患交通核与医护生活区分别位于护理单元的两侧尽端。护士站则位于医护工作区的中心位置,使得护士站向病房区打开,以获得较好的巡视视野,减少了医护的护理与巡视路程。同时,平行式布局可给予病房区与医护区良好的自然采光,有利于病患的康复。但此种布局受局限于建筑长度与医护区的功能与长度,病房数量较少,因此平行式布局适用于规模不大的护理单元中;而护士站等医护工作区直接向病房敞开,使得医护区与病患区的接触面积增大,病房的气流会与医护走道的气流可能产生串流,导致空气传播和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增大。

2.2.2 尽端式布局是一种竖向型的布局形式,它将医护区集中布置于病房区的一侧,与病患区呈垂直关系,护士站布置于医护走廊的尽端。此种布局形式将医护区与病患区的接触面积减少到最小,能够更好地避免空气的串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病房也能更多地布置,但此形式由于医护工作区完全位于病患区一端,会导致医护巡视视野的下降,医护护理与巡视路程也会增加,使得护理工作与平行式布局相比更加劳累。

其他种类的布局形式基本是在平行式布局与尽端式布局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或修改而成,如:西安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的传染病护理单元的“复合式布局”,融合了平行与尽端式的特点;南京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护理单元的“回字形布局”。传染病医院应因地制宜,根据所需规模,采取合理的布局形式。

3 护理单元平战转换策略

“平战结合”目的是为了满足医院治疗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一定程度解决综合医院承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医院平时运营问题。设计理念为有效、经济、可行快速地实现护理单元平时和战时的相互转换。

3.1 病房转换策略

3.1.1 在墙体处理方式上,可变化的墙体采用可旋转的隔墙与折叠墙共同使用的方式,材质均为轻钢龙骨墙体。平时旋转隔墙与折叠墙共同组成病房间的隔墙;战时旋转90°,与可拆卸门共同组成患者通道的隔墙。旋转的方式可减少一半的折叠墙的使用,提高墙体的利用率,达到减少材料使用的目的。轻质隔墙,折叠门的安装也需要注意交接处的气密性,防止因为空气串流而产生的交叉感染。同时旋转墙上开有面积较大的观察窗, 使得阳光可透过患者走道,直射入病房,改善病房环境。

3.1.2 病房临医护通道的观察窗平时亦可作为病房门,战时做传递窗,缓冲间平时可做患者的储物间或医护的准备室。

3.1.3 战时患者走道的可拆卸门不得由患者随意打开,防止不同病室的病人随意进出产生交叉感染,同时在可拆卸门旁设置符合气密性要求的观察窗,或使用透光材料的轻质隔墙,使得自然采光与医护观察得以更好完成,并在患者走道安装摄像头,便于医护第一时间了解患者通道内情况,避免病人在通道内发生意外。

3.1.4 平时可将三人间改为两人间,同时采用病床对放的方式,可使护理单元增强“家庭化”的设计理念,增加病床周围的私人空间,为病患提供松弛的环境及家庭日常生活的氛围,提高恢复率。病房空间家庭化提升可以通过在病房内预留家属陪护空间,提供舒适的沙发和工作台,提升家属在陪护期间的舒适性[8]。

3.2 穿脱区转换策略

穿脱区可结合医护的辅助房间进行设置,平时部分可作为辅助房间,战时作穿脱防护装备程序使用。平时与战时的穿脱流线并不一致,平时的穿脱流线较为简单,穿与脱可使用同一流线;战时需要更加严格、更加烦琐的穿脱流线,同时应为单向流线,进退不得共用。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新的经验与规范总结了传染病医院护理单元的设计要点,并提出相应平战转换策略,期冀为传染病医院的建设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为医护和病患提供更加安全的治疗环境,为传染病医院更好地应对平时运营及战时救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流线病区医护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几何映射
病区护士戴手套操作预防职业危害性感染的依从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