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一弓文学年谱

2022-03-03吕东亮

关键词:铜钟犯人短篇小说

吕东亮

(信阳师范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1935年1岁

1934年12月,张一弓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檍弓。父亲张长弓是一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新派知识分子,河南省新野县新店铺镇张店村人,因此张一弓祖籍为新野。父亲张长弓1920年考入信阳师范学校,1929年秋考取燕京大学国学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1942年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母亲孟宪芝(孟华三)出身于开封杞县地主家庭,亦为新派知识分子,后担任开封女子高中语文教师。抗战期间,张一弓曾随着父母跟从父亲所任职的河南大学在豫西山区等地逃亡。

1950年16岁

因为在写作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从开封高中二年级肄业,被时任开封高中校长的著名教育家杜孟模先生推荐到《河南大众报》,成为一名记者。进入《河南大众报》后,一直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翁少峰的领导下工作。

1956年22岁

短篇小说《金宝和银宝》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为张一弓小说处女作。本年9月,《河南大众报》并入《河南日报》,张一弓成为《河南日报》的一名编辑记者,张一弓的老领导翁少峰任《河南日报》副总编辑。11月,在《河南文艺》第11月号发表小品文《兽医的苦恼》。

本年,张一弓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23岁

在《奔流》第11月号发表特写《难忘的友情》。

1958年24岁

担任《河南日报》驻洛阳记者站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特写《他们造出了“跃进牌”拖拉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9年25岁

在《长江文艺》1959年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我的老伴》;在《牡丹》1959年第3期和第7期分别发表短篇小说《母亲》和《打擂》;在《奔流》1959年第10期发表散文《九月干劲红似火》。其中,《母亲》引起文坛关注。《牡丹》杂志1959年4月号到1960年3月号开展了对张一弓小说《母亲》(兼及《打擂》)的讨论,曾先后发表署名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扣人心弦的乐章》、署名为夏冬碧的《母亲发表前后——一个编辑的话》以及由编辑部整理记录的《保育工作者谈母亲》等27篇文章,这些文章有赞扬、有批评,后来讨论的主调为批判性的,主要是指责该篇小说渲染了“人性论”,而“人性论”,这些是当时全国范围内遭到批判的文学思潮。

1960年26岁

在《奔流》1960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炉火熊熊》。

1966年32岁

在《人民文学》1966年第2期发表特写《陈永贵>河南参观记》。“文革”爆发,张一弓被揪出,作为报社的“黑帮分子”遭到批斗,并下放到农村劳动。

1973年39岁

本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下达文件,决定由张一弓等13人组成中共《河南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张一弓为核心小组成员,翁少峰为核心小组副组长。随后几年,因受到当时河南省委领导看重,曾兼任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一直到“文革”结束。

1978年44岁

因为“文革”后期进入《河南日报》社革命委员会、河南省委办公厅的领导班子而受到审查,历时2年,期间因听说自己将被永远调离新闻系统,开始将人生奋斗道路转向文学创作,并写出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1980年46岁

被调离《河南日报》社,下放到河南省登封县(现登封市)卢店公社,担任公社副主任职务,后又担任登封县文化馆副馆长职务。

在《收获》1980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被《小说月报》1980年第11期选载,并于1981年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的获奖在评奖过程中曾遇到一些阻力和争议,在巴金先生的力挺和评委们的坚持下,最终获得中篇小说奖一等奖第4名;获奖后,《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遂成为“反思文学”的名篇和代表性文本。

在《收获》1980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牺牲》。《牺牲》被收入《农村短篇小说选·第一集》(宝文堂书店1982年版)和农村文学丛书《当代短篇小说选·第一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文学室编选,农村读物出版社1982年版)等选本。

本年,张一弓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冯牧《关于近年来文学的主流及其它》,《上海文学》1980年第6期;石泉《“犯人”李铜钟赞》,《文艺报》1980年第6期;阎纲《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读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新文学论丛》1980年第3辑;潘旭澜《胆识和艺术创新——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人民日报》1980年8月13日。

1981年47岁

在《收获》1981年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赵镢头的遗嘱》,《赵镢头的遗嘱》被收入《1981年中篇小说选·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后来被《中篇小说选刊》1990年第6期转载。

在《花城》1981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山村诗人》。

在《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黑娃照相》,《黑娃照相》被《小说选刊》1981年第9期、《小说月报》1981年第9期选载,并于1982年3月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北京文学》1981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瓜园里的风波》。在《北京文学》1981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寻找》,《寻找》获得“《北京文学》1981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在《奔流》1981年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智慧的痛苦》。

在《文汇月刊》1981年第12期发表短篇小说《最后一票》。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孙武臣《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读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后的断想》,《奔流》1981年第1期;刘福林《一幕给人以鼓舞力量的悲剧——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文艺报》1981年第7期;郑兴万《希望就在眼前——读短篇小说黑娃照相》,《人民日报》1981年8月19日;思民《一封肃清极左流毒的檄文——读赵镢头的遗嘱》,《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9期;梁景洲《应该正确反映合作化的历史——评赵镢头的遗嘱》,《作品与争鸣》1981年第9期;郑兴万《慧眼和匠心——读黑娃照相有感》,《小说选刊》1981年第11期。

1982年48岁

在《十月》1982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张铁匠的罗曼史》被《小说月报》1982年第4期、《中篇小说选刊》1982年第3期选载;198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收入《1981-1982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等选本;1985年获得第二届“十月文学奖”。

在《上海文学》1982年第3期发表短篇小说《黑娃的新闻》。

在《收获》1982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流泪的红蜡烛》,《流泪的红蜡烛》被收入《1982年中篇小说选·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在《北京文学》1982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考验》,《考验》被《小说选刊》1983年第1期选载,并获得“《北京文学》1982年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铁匠的罗曼史》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小说《张铁匠的罗曼史》《山村诗人》《最后一票》《寻找》《智慧的痛苦》《瓜园里的风波》《黑娃照相》《牺牲》等。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艾克恩《构思巧妙 寓意深刻——读寻找》,《北京文学》1982年第1期;夏重远《庄稼人的时来运转——读短篇小说寻找》,《文学报》1982年2月25日;曾镇南《并不轻松的喜剧——读张一弓的三篇小说》,《学习与研究》1982年第2期;刘锡诚《一条坚实的道路》,《莽原》1982年第4期;张炯《人民道德精神力量的礼赞——评张一弓的张铁匠的罗曼史》,《十月》1982年第5期;曾文渊《中岳留念 诗意无穷——黑娃照相赏析》,《奔流》1982年第7期。

1983年49岁

在《中岳》1983年第1期发表短篇小说《翠翠》。

在《北京文学》1983年第6期发表短篇小说《石匠魂》,《石匠魂》被收入《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1983》(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在《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发表创作谈《听从时代的召唤——我在习作中的思考》。

在《奔流》1983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偷窃声音的小伙儿》。

在《十月》1983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山村理发店纪事》。

在《小说家》1983年第10期发表中篇小说《火神》,《火神》被《小说月报》1984年第1期选载。

本年,中篇小说集《流泪的红蜡烛》作为“收获丛书”之一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赵镢头的遗嘱》《流泪的红蜡烛》3部中篇小说。

本年,中篇小说《流泪的红蜡烛》单行本作为“百花中篇小说丛书之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秋天,张一弓从登封县调入河南省文联,成为文联创作室的一名专业作家。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刘锡诚《引人深思的人生旅程——评张一弓的考验》,《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叶鹏《挽弓当挽强——从张一弓的小说创作谈起》,《文艺报》1983年第4期;曾文渊《作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人民日报》1983年4月26日;刘思谦《张一弓创作论》,《文学评论》1983年第3期;周桐淦《失去的和缺少的——读听从时代的召唤致张一弓同志》,《文学评论》1983年第5期。

1984年50岁

在《长江》1984年第2期发表创作经验谈《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在《文学家》1984年第4期发表散文《萦绕在秦岭秦川的记忆》。

在《钟山》1984年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及其创作谈《现实感和历史感》。《钟山》同期配发周健平评论文章《哲理性、幽默感、乡土味——试谈张一弓小说的语言艺术》及编辑部整理的《张一弓作品目录》。《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被《中篇小说选刊》1984年第6期选载,同期配发张一弓的创作谈《我和我的争吵》;《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收入《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中国作家协会编,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等选本;《春妞儿和她的小戛斯》1992年获得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在《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挂匾》,《挂匾》被收入《人民文学1984年短篇小说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和《1984年中国小说年鉴·新闻小说卷》(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等选本。

本年,中篇小说《火神》单行本作为“百花中篇小说丛书”之一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谢望新《关于张一弓创作论辩的笔记》,《十月》1984年第4期。

1985年51岁

在《莽原》1985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被《中篇小说选刊》1985年第5期转载,同期配发张一弓创作谈《莫名其糊涂》。《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获得“1985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莽原》1985年优秀中篇小说奖”及1992年颁发的“河南省首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被收入《1985年中篇小说选刊获奖作品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在《奔流》1985年第10期发表短篇小说《死吻》,《死吻》被《小说选刊》1985年第12期选载,获“1985年《奔流》优秀短篇小说奖”。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火神》作为“潮汐文丛”之一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收录《考验》《翠翠》《偷窃声音的小伙儿》《石匠魂》《黑娃的新闻》《火神》《山村理发店纪事》《流泪的红蜡烛》8部中短篇小说。

本年,1月5日,张一弓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本年10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与代表团团长王元化、代表团成员赵丽宏、孙树棻等一起访问墨西哥,与墨西哥作家协会的作家进行交流。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张一弓创作的风格追求》,《郑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张宇《张一弓的生命之神》,《中国作家》1985年第2期;颜慧云、王钦韶《使弓不虚弯,斯则妙矣——张一弓创作漫评》,《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1986年52岁

在《当代作家》1986年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死恋》。

在《散文选刊》1986年第10期发表散文《墨西哥小夜曲》。

本年,中篇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为“中国乡土小说丛书”之一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山村诗人》《赵镢头的遗嘱》《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山村理发店纪事》《火神》《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8部中篇小说。

本年,中篇小说集《张一弓集》作为“新时期中篇小说名作丛书”之一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赵镢头的遗嘱》《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4部中篇小说。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历史与现实组合的艺术形态:兼谈张一弓中篇小说的结构》,《小说评论》1986年第3期。

1987年53岁

在《文汇月刊》1987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都市里的牧羊人》。

在《当代小说》1987年第6期发表短篇小说《夜惊》。

在《天津文学》1987年第9期发表中篇小说《孤猎》,《孤猎》被《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1期选载,同期配发创作谈《猎人在捕捉沉重的人生》。

在《海燕》1987年第11期发表中篇小说《黑蝴蝶》。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继会《张一弓:寻找与超越》,《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4期。

1988年54岁

在《十月》1988年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都市里的野美人》,《都市里的野美人》被《中篇小说选刊》1988年第5、6期选载。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死吻:张一弓获奖小说集》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黑娃照相》《寻找》《考验》《死吻》8部中短篇小说。

1989年55岁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代表作》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孤猎》《黑娃照相》《寻找》《最后一票》9部中短篇小说。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死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恋》《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挂匾》《死吻》《夜惊》9部中短篇小说。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孙荪《英雄情结:张一弓创作思想之核》,《河南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1990年56岁

本年,中篇小说集《野美人与黑蝴蝶》由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收录《都市里的野美人》《黑蝴蝶》《死恋》3部中篇小说。

本年10月,应著名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之邀去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工作坊交流访问,为期3个月。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梅蕙兰《辉煌的瞬间与平淡的日子——张一弓与何士光创作比较》,《文学评论》1990年第6期。

1991年57岁

在《莽原》1991年第3期上发表写于1979年秋天的报告文学《他在悬崖上飞荡》。

本年12月8日,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张一弓在此次会议上当选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1992年58岁

创办《热风》杂志,并担任杂志主编。《热风》为河南省文联主管、河南省作协主办,但系张一弓个人筹集经费创办,无财政经费支持,无人员编制,也没有单位提供的办公场所。《热风》杂志的办刊路线是面向市场、满足大众读者的阅读需求,刊发的多为关注热点时事和反映流行文化走向的通俗文学作品。由于经费筹措的困难、发行渠道的不畅等因素,这份走市场路线的杂志没有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在张一弓等人的惨淡经营中一直没有起色。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曹增渝《用激情和理性浇铸当代英雄——兼论张一弓对主流文学的意义》,《小说评论》1992年第4期。

1993年59岁

5月14日,出席由河南省文联、省作协联合举办的苏金伞文学生涯68年研讨会,并发表了回忆、赞颂苏金伞的文章《那棵老槐树》,《那棵老槐树》后来收入张一弓的散文集《飘逝的岁月》。

8月,主持举办文学创作西峡笔会,出席笔会的有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友梅、杨子敏,著名作家、评论家蓝翎、阎纲、韩石山、周大新及段荃法、王绶青、李佩甫、二月河、周同宾等70余人,会后张一弓主编的笔会纪念文集《最忆是西峡》由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994年60岁

在《作家》1994年第1期发表散文《东北情话》。

在台湾《联合报》副刊1994年4月连载短篇小说《那个好月亮》。

在《北京文学》1994年第4期发表散文《我当了一次厨师的艺术体验》。

本年2月,在河南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第五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上被增选为省政协委员。

1995年61岁

接受《文艺报》记者石一宁采访,认为不能将文学全部推向市场。访谈发表于《文艺报》1995年第4期,题目为《将文学完全推向市场是不行的——河南省作协主席张一弓访谈录》。

1996年62岁

在《新闻爱好者》1996年第2期发表散文《悠远的怀念——忆老社长翁少峰同志》。

在《女友》1996年第5期发表散文《跟我一起卖红薯》。

1997年63岁

在《公安月刊》1997年第1期发表报告文学《神秘的脚印》、第2期发表散文《我所遇到的外国警察》。

1998年64岁

在《青年博览》1998年第5期发表散文《悲壮的皮包》。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小说自选集》作为“南阳作家群丛书”之一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吻》《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夜惊》10部中短篇小说。

本年,长篇报告文学《正大集团创业史》由华龄出版社出版。

2000年66岁

在《芳草》2000年第2期发表散文《时髦的折腾》。

2001年67岁

在《作家》2001年第8期发表短篇小说《浪漫的薛姨》,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节。《浪漫的薛姨》被《小说月报》2001年第10期选载。

在《热风》2001年第12期发表散文《异域纪事》。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为“中国小说五十强”丛书之一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孤猎》《考验》《都市里的牧羊人》《死吻》9部中短篇小说。

本年,散文集《飘逝的岁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域外纪事、人物写真、岁月悠悠三辑。第一辑“域外纪事”收录的散文记述了作者访问美国、墨西哥及泰国正大公司的见闻随感;第二辑“人物写真”收录了4篇写于60年代到90年代的、作者比较满意的报告文学作品;第三辑“岁月悠悠”收录了作者怀念苏金伞、杜孟模等人的文章及书写作者早年记忆的散文。

2002年68岁

在《收获》2002年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姥爷家的杞国》,此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章。

在《春风》2002年第7期发表短篇小说《舅爷》,系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之一节。

在《中国老年》2002年第6、10、11期分别发表散文《想念奥蒂》《我的“吉安特”》和《快乐的眩晕》。

本年,长篇小说《远去的驿站》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随即获得长江文艺出版社设立的“九头鸟长篇小说奖”一等奖,并获得许多作家、批评家的赞誉。《远去的驿站》2003年获得第九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新闻出版总署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5年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作品,成为进入终评的26部长篇小说之一;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其纳入“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重版。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何镇邦《家族叙事的意义——读张一弓的长篇新作远去的驿站》,《文学报》2002年第6期;何西来《童年往事与晚年追寻——读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中华读书报》2002年第29期;马治军《理性之光与理性之累——张一弓创作浮沉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2003年69岁

张一弓担任主编的《热风》杂志改版更名为《武侠故事》,张一弓任《武侠故事》杂志社名誉社长。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何向阳《历史的“张”看——评张一弓远去的驿站》,《文艺报》2003年第20期;蔚蓝《丰厚的生命体验——读张一弓长篇新作远去的驿站》,《博览群书》2003年第3期。

2004年70岁

在《报告文学》2004年第6期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在毛泽东的身影里:一个红色特工的人生记忆》。

在《时代文学》2004年第6期发表诗歌《太阳正在落山》。

本年,《时代文学》2004年第6期“名家侧影”栏目刊发“张一弓专题”,除了张一弓自己的诗歌《太阳正在落山》之外,还刊发了南丁的《漫话一弓》、何镇邦《灿烂的晚霞——我所认识的张一弓》、刘学林的《孤独的跋涉者》以及张一弓女儿张婷婷的《我有这样一位父亲——女儿眼中的张一弓》4篇评述文章。

本年12月,在第二届河南省文学奖评奖中,张一弓获得河南省文学奖终身荣誉奖。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李遇春《告别与寻找——关于张一弓小说的话语转变》,《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005年71岁

由《在毛泽东的身影里:一个红色特工的人生记忆》扩充而成的报告文学作品《阅读姨夫》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阅读姨夫》2007年获得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

2006年72岁

在《作家》2006年第10期发表散文《一位特别的写作者》。

2009年75岁

在《幸福》杂志2009年第11期发表报告文学《八卦阵保毛泽东畅游长江》。

2011年77岁

在《老友》杂志2011年第3期发表散文《活力·风情·阳光之旅:新马泰》。

在《芙蓉》2011年第4期发表长篇小说《孤独的火光》。

2012年78岁

在《东京文学》2012年第4期发表短篇小说《黄鹭鸟仍在啼叫》,此系长篇小说《少林美佛陀》之一节。《东京文学》同期配发苗梅玲的访谈《孤独的身影与浪漫的灵魂——张一弓访谈》以及刘涛的评论《历史小说的一种写法》。

在《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发表散文《来自“草根”的童话》。

本年,长篇小说《孤独的火光》改名为《少林美佛陀》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年,中短篇小说集《张一弓小说自选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黑娃照相》《张铁匠的罗曼史》《流泪的红蜡烛》《春妞儿和她的小嘎斯》《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死吻》《都市里的牧羊人》《孤猎》《黑蝴蝶》《浪漫的薛姨》《舅爷》12篇中短篇小说和题为《幽默的“小康岁月”》的一组散文。

本年,关于张一弓的重要评论文章有:陈平原《不忍远去成绝响——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2016年82岁

1月9日下午,张一弓病逝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享年82岁。

张一弓病逝后,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党组书记钱小芊送去花圈表示哀悼,铁凝写下一段文字致意:“一个作家终其一生,能为世人创造几个鲜明、难忘的文学形象实属不易。张一弓做到了。就此而言,他是幸福的。一弓已远行,他的率真、诚朴、对人生胸无块垒的微笑,将伴随他的那些人物,长久地活在读者心中!”

猜你喜欢

铜钟犯人短篇小说
怎样写短篇小说
汉口外滩感怀二首
西江流域南汉“姐妹”铜钟
监狱犯人室内定位算法研究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铜钟之谜
谁的错
运气
西周铜钟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