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小学数学课堂,培养数学推理能力

2022-03-02蔡雪梅

新课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情加减法创设

蔡雪梅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一实验学校,江苏 宿迁)

创新思考是学生推理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考,就难以完成推理过程,也难以顺利推理出正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这也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成长和进步。

一、创设恰当的情境,奠定推理基础

推理一般包括两种:合情推理是从已有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推断某些结果,提出猜想;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证明猜想的正确与否,两种推理方式相辅相成。小学阶段主要是合情推理,许多概念、公式都离不开合情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合情推理的过程一般是“大胆猜想,由此及彼”。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师需要先创设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奠定推理的基础。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教师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小花和妈妈一起去逛超市,妈妈买蔬菜花了12.3元,小花买文具花了5.4元,请大家根据图片提出数学问题。”依托生活情境,学生联想与猜想,提出问题:“蔬菜比文具多花了多少钱?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开始展开“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大胆猜想的推理学习过程,由此及彼,联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相似之处,并进一步参与到类比迁移的推理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高效地融入推理学习中。

二、激励提出问题,激发推理兴趣

情境创设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示与激励,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只有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才能进一步基于猜想展开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推理论证的学习过程,收获新知识与新方法。激励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依托情境,让学生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还需要启示学生思考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的视角来提出问题。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活动情境,组织学生4人一组,每组分配了11根小棒,学生参与分小棒活动,发现并不能平均分。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能每个人都分一样多呢?”“每个人2根小棒,还剩下3根,这3根代表什么呢?”基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启示学生“剩下来的数量就是余数。试着想一想,除以4的话余数可能是4或5吗?”“大家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创新想法,大胆猜想“余数可能是哪些数,余数有多少种”,并带着问题进一步参与到创新思考、大胆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通过激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推理论证的兴趣。

三、鼓励创新思考,发展推理思维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应通过科学预设,巧妙地启发与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巧妙地提示与启发学生,关注学生的创新思考,促进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展开独特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已有条件和已学知识,逐步推理解决有趣的问题或是新问题,发展推理能力。如教师提问:“将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它的周长扩大几倍?它的面积扩大几倍?”“将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面积扩大几倍?”“将圆柱底面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几倍?”在教师设计的阶梯性问题导向下,学生参与问题的创新思考与分析过程。已学知识点为正方形、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创新思考,举例分析,先计算最初的面积、体积,再计算变化后的面积、体积,再比较或者是直接用公式来创新思考、分析,观察半径的变化与面积及体积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创新思考,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推理,发展了推理能力。

四、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较为直接与稚嫩,而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灵活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为提升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带来更大的帮助。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展开深度学习。

总之,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推理能力的培养思路,平时进行一些推理能力的训练,生活中组织一些推理能力的培养游戏、活动,逐步探寻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就一定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猜你喜欢

合情加减法创设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数列与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