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美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2022-03-02魏会平

新课程 2022年1期
关键词:桑娜渔夫穷人

魏会平

(甘肃省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甘肃 嘉峪关)

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美育不能放松,有些学生审美意识不强、缺乏审美能力,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非常丰富,为审美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方便。语文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美育,促使学生做有品位的人,过有品位的生活。我试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的氛围和环境中受到陶冶,从而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

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感受形象逼真的美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认为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美育重在行动和内化。小学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当审美对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美、感悟美。

(一)营造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审美欲望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我出示形象逼真的观潮图:江面宽阔、潮水翻腾、浩浩荡荡、游人喜悦、孩子嬉闹……犹如一幅画卷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以雄浑的潮水声,使学生置身其中,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磅礴的气势,体会自然美。

(二)依据课文的需要,扩充拓展资料

学习《丰碑》一文时,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但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学生对“丰碑”理解不深,对军需处长的人格魅力及高大形象缺乏深刻认识。在此处拓展相应的背景资料,通过真实的史料,指导学生思考文本。我搜集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影片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红军在长征途中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军需处长依然先人后己、关心战士,让学生借助补充资料感悟军需处长的高大无私。

二、触发学生想象力,体验形象生动的美

学习美学不仅是为了获得美学的知识,而且也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课文阅读中加强诵读、想象、联想,使学生心领神会。把作者的感情语言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把作者心目中的美传递给学生。

(一)以朗读为重点,放飞学生的想象

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渔夫捕到了一条金鱼,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然而渔夫的妻子总不满足,向金鱼提出一个个不合理的要求,享受人间繁华,可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贫穷状态。我引导学生依据这个故事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放飞想象体会渔夫的善良与谦卑;想象老太婆的贪婪与奢华。在学生心目中褒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悟什么是美,以此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

(二)运用简笔画,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引导学生从词的意境、韵律方面入手,把词中的事物画成简笔画:干枯的万年藤条、沧桑的树木、窄窄的小桥、弯曲的流水、炊烟点点的人家、凉飕飕的西风、疲惫不堪的瘦马、残照大地的斜阳。这首词的意境无比凄凉,一个天涯倦客孤独地行走在古道上,这情景触动旅人的无限伤感。

三、借助问题引导,发现深层次的人性美

朗读是学生内在的行动,具有自主性,教师不能以讲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的时间。我常常以文章的特点为出发点,鼓励学生提问题,以浏览、默读、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为主,加上问题引导展开教学。比如在教学《穷人》一文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大量的问题,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第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设置这个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对穷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白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桑娜和渔夫。这些问题为下面学习穷人精神富有做了伏笔。第二个问题:穷人桑娜一家非常穷吗?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穷人精神富有?我的设计意图是以这个问题为重点,把穷人桑娜的家庭摆设、心理变化与桑娜和渔夫对话摘出来进行品读,来品析穷人的精神富有,他们勤劳,有同情、善良的心,还乐于助人。第三个问题:桑娜的心理活动凸显了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是从课文出发而又高出课文,是一个能够总结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抓住穷人人性深处的闪光点,感受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

总之,审美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美,激发学生想象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是教师的责任,让美像雨露一样,滋养学生的童年生活。

猜你喜欢

桑娜渔夫穷人
穷人
《穷人》梗概
渔夫和小猫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渔夫之利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