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用典角度看唐代诗人对孔门弟子的接受

2022-03-01于年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曾子颜回子路

于年湖

(烟台理工学院 文法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1]1938这些孔门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每个人还有自己的特色,各种古典文献中也留下了许多有关他们的典故。从用典的角度看,唐代诗人对孔门弟子中的颜回、曾子、仲由、原宪四人的接受最为集中和深刻。

一 唐代诗人对颜回的接受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亦颜渊,春秋末鲁国人。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2]60。不幸的是,颜回英年早逝。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孔门十哲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复圣”。山东曲阜建有“复圣庙”。从用典的角度看,唐代诗人对颜回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箪瓢陋巷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62后以“箪瓢陋巷”为生活清贫的典故。而这一典故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又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首先,唐代诗人常以颜回之清贫以自慰,表现出对名利的淡薄,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孟浩然在《西山寻辛谔》中写道:“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3]342孟浩然是一个以布衣终其一生的诗人,因此他对颜回“箪瓢陋巷”的生活深有体会,“晏如”的意思是“安然自若的样子”,说明他也像颜回一样安于这种生活,享受这种生活。而有些诗人虽然曾当过官,甚至官位较高,但基本上也都有过清贫生活的经历,即使身在官场,也往往对颜回“箪瓢陋巷”的“晏如”生活十分向往,因此他们也写过与孟浩然类似的诗句,如权德舆的“颜渊谅贤人,陋巷能自怡”[4]3614和“二纪乐箪瓢,烟霞暮与朝”[4]3635、白居易的“朱门有勋贵,陋巷有颜回”[5]64、李咸用的“季子祸从怜富贵,颜生道在乐箪瓢”[4]7466、温庭筠的“辛勤到老慕箪瓢,于我悠悠竟何有”[6]6759等。

其次,唐代诗人以颜回之清贫自喻或喻人,表现怀才不遇的思想,慨叹命运不公。杜甫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中写道:“瓢饮唯三径,岩栖在百层。”[6]64意思是说,此时的他只是个山野平民,栖息在山间,过着像当年的颜回一样清贫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三十多岁,此时的他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6]74的才华,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6]74的远大理想,此时的他并不甘于像颜回一样的清贫。他借助于颜回以自喻,主要是为了抒发一己之怀才不遇,希望得到汝阳王李琎的帮助,以使自己摆脱颜回式的窘境。杜甫在慨叹自己,也有一些诗人在慨叹他人,如邵谒在《赠郑殷处士》中写道:“颜子不得禄,谁谓天道平”[4]7050、齐己在《寄孙鲂秀才》中写道:“郡楼东面寺墙西,颜子生涯竹屋低。”[4]9614当然,他们在慨叹他人的同时也是一种自慨。

第三,唐代诗人还以颜回之清贫衬今日之富足,表现出对生活的满足。白居易在《夏日闲放》中写道:“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5]2391此时的白居易不富,所拥有的只是“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夏服亦无多,蕉纱三五事”[5]2391,亦不贵,因此“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5]2390,但这种不富不贵是与那些达官贵人相比而言的,若与“箪瓢陋巷”的颜回相比,毫无疑问是富贵的,因此白居易从中感到了满足。与此相似,罗隐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他在《秋寄张坤》中写道:“吾徒自多感,颜子只箪瓢。”[4]7627自己的生活再怎么清贫,想到颜回的“箪瓢”也就不必感叹了。

(二)回夭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2188唐代诗人对这一典故的接受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借“回夭折”表达对英年早逝的朋友的惋惜与哀悼。如杜甫在《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写道:“颜回竟短折,贾谊徒忠贞。”[6]1389诗句表达了对严武的哀悼。严武是杜甫的好朋友,杜甫在蜀地生活期间,严武给予了他很多帮助,但严武四十岁便英年早逝,这让杜甫十分痛心,于是写下了上述诗歌寄托哀思。孟郊的朋友李观二十九岁去世,孟郊写下了《哭李观》一诗表示悼念,诗中有“颜子既殂谢,孔门无辉光”[7]470之句。徐彦伯的朋友诗人李适四十九岁去世,徐彦伯写下了《题东山子李适碑阴二首》表示悼念,其二诗中有“回也实夭折,贾生亦脆促”[4]823之句。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卢仝《哭玉碑子》中的“颜子不少夭,玉碑中路折”[4]4381、白居易《伤杨弘贞》中的“颜子昔短命,仲尼惜其贤”[5]478等。

第二,借“回夭折”抒己之旷达情怀。对这一主题演绎最为成功的当为白居易。他在《浩歌行》中写道:“颜回短命伯夷饿,我今所得亦已多。”[5]642虽然自己所得并不太多,但与短命的颜回和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相比,自己“所得亦已多”,因此应该知足了,这显然是一种旷达的情怀。在另一首诗《放言五首》(其五)中,白居易还写道:“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5]957指出颜回之短命和彭祖的长寿没有可比性,因为这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既然如此,长寿不必羡慕,短命亦无需惋惜。

(三)桓山禽

《孔子家语·颜回》:“孔子在卫,昧旦晨兴,颜回侍侧,闻哭者之声甚哀。子曰:‘回,汝知此何所哭乎?’对曰:‘回以此哭声非但为死者而已,又有生离别者也。’子曰:‘何以知之?’对曰:‘回闻桓山之鸟,生四子焉,羽翼既成,将分于四海,其母悲鸣而送之,哀声有似于此,谓其往而不返也,回窃以音类知之。’孔子使人问哭者,果曰:‘父死家贫,卖子以葬,与之长决。’”[8]224颜回根据辨别“桓山之鸟”离别时悲鸣的经验,听出邻妇之哭兼有生离死别之痛。后因以“桓山禽”“桓山羽”或“桓山四凤”用为分离悲痛的典故。李白在《上留田行》中写道:“桓山之禽别离苦,欲去回翔不能征。”[9]245此诗是李白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时的作品,此时的李白身不由己,与亲人、友人离别是常有的事,加上当时政治环境极其险恶,一次离别可能意味的就是从此的生死陌路,因此李白借用“桓山禽”的典故表达了这种生离死别之痛。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包何《相里使君第七男生日》中的“荀氏八龙唯欠一,桓山四凤已过三”[4]2173、李群玉《乌夜号》中的“既非蜀帝魂,恐是桓山禽”[4]6627、骆宾王《丹阳刺史挽词三首》(其二)中的“恻怆桓山羽,留连棣萼篇”[4]850等。

(四)拾尘

《孔子家语·在厄》:“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8]249后以“拾尘”喻因误会而致疑。柳宗元在《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中写道:“机事齐飘瓦,嫌猜比拾尘。”[4]3940题目中的娄秀才指的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的挚友娄图南,柳宗元借“拾尘”之典向娄图南倾诉自己在政治上所遭受的排挤打击,也反映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品格。李白在《雪谗诗赠友人》中写道:“拾尘掇蜂,疑圣猜贤。”[9]632亦以“拾尘”之典暗喻自己的遭谗经历,表达出极度悲愤的心情。

二 唐代诗人对曾子的接受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有山东平邑县和山东嘉祥县两说,尚无定论)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他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并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颇有建树,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唐代诗人对曾子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曾子之孝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第五十二:“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10]523“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10]528白居易的《慈乌夜啼》就是对曾子之孝很好的接受。慈乌是一种体型较小的乌鸦,有母慈子孝的美德。白居易在诗歌中写道:“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5]53以“慈乌”自喻,以“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5]53描述慈乌鸟“失其母,夜半啼”的情状,意在倾吐“母慈重”,寄托“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5]53的无尽愧恨和哀伤。李白在《送赵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一诗中写道:“君为鲁曾子,拜揖高堂里。”[9]1068虽然是夸赵判官对父母的孝顺,但其中也反映了李白对曾子之孝的推崇。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姚合《送王龟处士》中的“唯修曾子行,不著老莱衣”[4]5672、钱起《送严士良侍奉詹事南游》中的“疏傅独知止,曾参善爱亲”[4]2653等。

(二)“曾参杀人”或“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11]101后以“曾参杀人”或“投杼”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之祸。唐代诗人对这一典故的接受最著名的例子是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的“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9]1145此诗约作于天宝八载(749),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天宝五载、六载间,以宰相李林甫为代表的统治集团当权派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在被迫害的人员中,李邕、韩朝宗与李白有过交往,而李白故友崔成甫亦受到牵连而被贬谪。在这首诗中李白曾愤愤地写道:“君不见李北海(李邕),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裴敦复),土坟三尺蒿棘居。”[9]1146很显然,这些被迫害的人员所遭遇的都是诬枉之祸,因此李白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曾参杀人的典故,借此以表达对被迫害之人的同情,对政局的不满。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二)中的“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9]767、李端《杂歌》中的“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4]3237、沈佺期《枉系二首》(之一)中的“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4]1021、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二首》(之一)中的“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5]1664、钱起《送李明府去官》中的“谤言三至后,直道叹何如”[4]2676等。

(三)三省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3后以“三省”泛指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钱起在《初黄绶赴蓝田县作》中写道:“一叨尉京甸,三省惭黎元。”[4]2617钱起约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被任命为蓝田县尉,县尉虽然是俗吏,但这也是文士入仕的初阶之一,再加上蓝田风景颇佳,因此钱起是怀着欣喜的心情赴任的。在蓝田,他又有幸遇上了一个与他政见相近的县令,因此他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对曾子“三省”的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政治上的政治态度和进步追求。骆宾王在《在江南赠宋五之问》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4]830表达了自己在江南任职期间善于反省的优良品格。

(四)宿草

《礼记·檀弓上》:“曾子曰:‘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12]57后多用“宿草”为悼亡之辞。杜甫在《赠韦左丞丈济》中写道:“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6]71杜家和韦家是世交,韦济的祖辈和父辈曾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当政时同朝为官,韦济在任河南尹时曾多次到杜甫的老家偃师拜访。因此当杜甫于天宝六载(747)经历宰相李林甫所主持的“野无遗贤”的招考骗局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恰在此时由河南尹升任尚书左丞的韦济,希望能够获得对方的帮助。杜甫连续写下了《赠韦左丞丈济》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两首诗,以表达这种心情。在前一首诗中,杜甫借用“宿草”之典以表达对韦济已去世的哥哥韦恒亲人般的悼念。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戴叔伦《赠康老人洽》中的“多识故侯悲宿草,曾看流水没桑田”[4]3107、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中的“旧交封宿草,衰鬓重生刍”[4]5497、韩愈《哭杨兵部凝陆歙州参》中的“新坟与宿草,已矣两如何”[13]152等。

(五)易箦

《礼记·檀弓上》:“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12]62曾子临终坚持易箦,乃至在易箦的过程中死去,表现了曾子恪守礼法的坚定信念,更体现儒家礼法至上的观念。唐人李商隐对这一典故的接受较传统观念有所发展。大和九年(835)六月,因受甘露事变的牵连,时任刑部侍郎的萧澣被贬遂州刺史,八月,再贬为遂州司马,不久即卒。在这种情形下,李商隐写下《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一诗悼念萧澣。诗中写有“遗音和蜀魄,易箦对巴猿”[14]208之句,表现了对萧澣在极其恶劣的政治形势之下始终没有对当权宦官妥协的赞赏,同时这也是李商隐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李商隐一生始终生活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14]264的遭遇让他终生不得志,但李商隐也像曾子临终易箦一样,一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

三 唐代诗人对仲由的接受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人。仲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他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论语·公冶长篇》载:“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2]46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1]2194。仲由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唐代诗人对仲由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米

《孔子家语·致思》:“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8]87后以“负米”喻奉养父母,或喻为奉养父母而在外谋求禄米。杜甫在《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中写道:“负米晚为身,每食脸必泫。”[6]1403杜甫的好友苏源明“少也孤”(少年时期就失去双亲),因此成人之后的他只能“负米晚为身”(为自己背米),但他每到吃饭时总为自己不能奉养双亲而流泪,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苏源明如仲由般之孝。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杜甫之孝,杜甫在写苏源明,实际上也是在自省。杜甫幼年丧母,写此诗时父亲也已去世多年,他此时的情形与苏源明相似,因此从对“负米”这一典故的运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孝子杜甫的形象。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孟氏》中的“负米夕葵外,读书秋树根”[6]1682、王维《送李员外贤郎》中的“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4]1272等。

(二)由之瑟

《论语·先进》:“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120后以“由之瑟”(或“由也瑟”“由瑟”)自谦学识不够精深。窦庠在《酬韩愈侍郎登岳阳楼见赠》中写道:“自悲由也瑟,敢坠孔悝铭。”[4]3038窦庠具有较高的才华,深得大文豪韩愈的赏识,在伯乐韩愈面前,他用“自悲由也瑟”表达了自己的谦逊态度,也从侧面反映了窦庠对韩愈的感恩之情。窦庠的兄弟窦牟也曾在《奉酬杨侍郎十兄见赠之作》中写道:“自悲由瑟无弹处,今作关西门下人”[4]3030,抒发了一种怀才不遇之感。另一位诗人杨巨源在《上刘侍中》中写道:“敢炫由之瑟,甘循赐也墙”[4]3735,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充分自信。

(三)仲由缨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1]2193后以“仲由缨”喻慷慨赴死。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中写道:“幽囚苏武节,弃市仲由缨。”[14]359题目中的千牛李将军指的是西平王李晟之孙。关于李晟,《旧唐书·李晟列传》载:“是时,朱泚盗据京城,怀光图为反噬,河朔僭伪者三,李纳虎视于河南,希烈鸱张于汴、郑。晟内无货财,外无转输,以孤军而抗剧贼,而锐气不衰,徒以忠义感于人心,故英豪归向。”[15]3666在平定朱泚之乱的过程中,许多忠义之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如段秀实、刘海宾、何明礼等,李晟没有被杀害,但他一样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李商隐以此来激励千牛李将军,同时也在自我勉励,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为正义而牺牲。另外,崔潞在《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以寄用伸款仰》一诗中写到:“勇果鲁仲由,文赋蜀相如。”[4]7286这也是对仲由不畏牺牲精神的褒奖。

(四)蒲密

《孔子家语·辩政》:“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廷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乎!”[8]170东汉时,卓茂为密令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后常用“蒲密”指教化盛行的地方。张说在《徐高御挽歌》中以“蒲密遥千载,鸣琴始一追”[4]953之句将友人徐高御的政绩比作子路之治蒲县,晋卓茂之治密县,表达了对其政绩的高度赞扬之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张说的政绩观。

四 唐代诗人对原宪的接受

原宪(前515—?),姓原,名宪,字子思,亦称原思、原思仲、原仲宪。春秋末年鲁国人。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孔子当鲁国司寇之时,他担任过孔子家的总管职务。孔子死了以后,他退隐于山川草泽之中,以安贫乐道而著称。

关于原宪之安贫,《庄子·让王》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牗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紺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纵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16]415后因以“原宪贫”为文士清贫的典故。唐代诗人对这一典故的接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原宪贫”自喻或喻人,抒写己与友人之贫困与怀才不遇。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写道:“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6]663此诗是杜甫在获悉李白被朝廷放逐后的诗作,旨在为李白不幸的遭遇辩护申冤。诗句中的“诸生”兼指李白与自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此时的两人都处于贫困与怀才不遇的境况之中,因此用“原宪贫”作比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另一首诗《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中,杜甫又写道:“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6]650此时的杜甫已步入人生的晚年,仕途上已没有了任何的希望,生活上也已不再有像严武、高适等达官贵人的接济,生活愈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再次以“原宪贫”自比,以抒写自己的贫困,同时表达出怀才不遇之感。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卢纶《冬日登城楼有怀因赠程腾》中的“长卿未遇杨朱泣,蔡泽无媒原宪贫”[4]3169、白居易《涧底松》中的“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5]228等。

其次,借“原宪贫”自慰,表现一种淡泊名利的旷达情怀。在“原宪贫”这一典故中,尤为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原宪安于贫。这一点对处于贫困或怀才不遇的唐代诗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孟郊在《伤时》中就曾写道:“我亦不羡季伦富,我亦不笑原宪贫。”[7]87孟郊的父亲早逝,他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直到四十六岁才科举中第,五十岁初入仕途,而且只是被任命为溧阳县尉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命运之坎坷、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形下,孟郊以“原宪贫”自慰,连古之贤人皆可以安贫,自己又何必耿耿于怀呢?王维在《山中示弟》中写道:“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4]1289这是王维晚年的作品,虽然官位屡有升迁,但此时的王维对当时的官场已有厌倦和担心,因此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原宪安贫可以说是他隐居时的精神支柱。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王绩《被召谢病》中的“颜回唯乐道,原宪岂伤贫”[4]10898、沈佺期《伤王学士》中的“原宪贫无愁,颜回乐自持”[4]1021等。

第三,对“原宪贫”予以否定,抒发不甘人下的豪迈情怀。原宪是安贫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唐代诗人在任何时候都对此持肯定态度。也有一些诗人不甘于原宪式的贫,尤其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就曾写道:“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6]77这是杜甫困居长安早期的作品,在经历了李林甫“野无遗贤”的科举骗局后,他希望得到杜家的世交时任尚书省左丞的韦济的帮助,他用“难甘原宪贫”之典旨在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思想。李白在《白马篇》也曾写到:“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9]357这也是李白早年的一篇作品,诗句对原宪之贫予以否定,写出了一位少年侠士之豪气,而这位少年侠士也可以看成是青年时代李白的自我写照。

第四,用“原宪贫”与他人富形成对比,表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于濆在《富农诗》中写道:“西邻有原宪,蓬蒿绕环堵。”[4]6987诗题为“富农”,但主旨是揭露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用像原宪一样具有极高才华之人的贫困作比较,更有利于对主旨的表达。

总的来说,唐代诗人对孔门弟子的接受是多方面的,这些接受对他们的人格精神、心理结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及创作风格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曾子颜回子路
哪吒失手
颜回偷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曾子杀猪
颜回之乐
曾子杀人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