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难点与路径分析
——基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

2022-03-01张敏敏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评价

张敏敏

(新乡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引言

2016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 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 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渴望拥有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然而,在这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非主流文化冲击,一些学生难免会感到困惑。 因此,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课程思政指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如同春风化雨,在润物无声中实现育人目标,利用课堂教育这一渠道完成思政教育工作[3]。 在专业知识讲授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正是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教师致力于全面满足学生个人需要、全面丰富学生个体社会关系、全面提升学生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 全面发展学生个性[4]的深厚教育情怀。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及实施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高等院校应当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一)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指个体在传统文化浸染下形成的对价值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家国情怀作为一种理念,能够促使认知共同体朝着积极、正面、良性的方向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思政元素,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情怀教育,将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始终坚守“我是中国人,强国有我”的信念。只有使学生具有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乡土情怀,才能使他们立志为中华振兴而读书, 才能使他们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时有不竭的动力, 才能使他们在学有所成之后愿意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用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相结合, 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当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爱国精神的世代传承。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学术品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一切科学成果的问世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甚至还有人为追求真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每门学科的诞生亦如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结合学科起源与发展的背景知识讲解,培养学生坚定不移的科学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 另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与学科知识巧妙结合一同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与利用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迪和培养。

(二)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

1.对课程思政的意义领会不深刻

2019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 课程思政的意义不言而喻。

由于课程思政开展时间尚短, 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认识模糊。 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人把“课程思政”当成一个时髦的概念,而不是亟须落实的教育理念。 他们没有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实施课程思政的文件, 也没有深刻领会教育部的改革意旨,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课程思政教育培训,只是把课程思政当作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点缀。 他们或是为了蹭热度在教学研讨中纸上谈兵, 或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依样画葫芦作几次公开课, 或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拼凑几篇课程思政的论文……这些做法说到底只是“文字游戏”,严重脱离了课程思政实施的初衷,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并无多大的帮助。 当前存在的这种情况严重干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在教师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2.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中存在偏颇

目前, 课程思政已经在一些高校开展了一段时间,总结这个阶段的工作,存在着两种偏颇。

一是穿新鞋走老路,不重视课程思政的实效。 目前, 仍有相当多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应由思想政治教育课专任教师来承担。 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到位,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浅尝辄止,不能遵循“三全育人”的原则实施课程思政。 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或是“复制粘贴”于专业知识的授课过程,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貌合神离”。 这种做法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影响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实现。

二是过分强调课程思政,轻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一些高校管理者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失当之处。例如:某些管理者为了凸显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为了作出更多的业绩或在与同类高校的比较中崭露头角, 不惜压缩专业课课时、增加思政课课时,或是授意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过多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而不考虑植入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否存在联系。这些做法不仅无益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而且还会对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尤其是过多的思政内容植入, 往往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长此以往,会使教师和学生对开展课程思政产生厌倦情绪。

3.对课程思政的评价不科学

从当前课程思政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高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评价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一方面,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例如:一些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思政的政策精神, 精心设计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 在授课过程中努力开展课程思政, 但他们并不会因为上述实施课程思政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或表彰。另一方面,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 例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与否、开展的方法适当不适当、开展的效果好不好,这些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不构成任何影响。 以上两方面都严重影响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当前,要使课程思政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应当出台课程思政实施办法,特别是合理规定课程思政的实施细则和评价细则, 以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三、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认真领会课程思政的实施意义

学校管理者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长效机制, 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标准,绘好路线图,确定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要推进课程思政在学校的全面落实,按照 “所有课程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职责”的要求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学校一方面要使教师明确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使他们成为有深厚教育情怀、有高尚师德师风、有丰富学科知识的人,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向教师大力宣传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和工作要求,以端正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使教师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处在其他各种课程的包围之中”[7]。

(二)规范课程思政的实施办法

首先, 设法提高广大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要通过宣传使教师认识到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之间从来都不是相互矛盾和割裂的, 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彼此促进的。如果专业课教师既能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的提升, 又能从文化与思想层面上给予学生引导与启发, 就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其次,督促教师提高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从而改善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学科专业的文化、范式和基本思维方法了解得很透彻[8],在此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所教授的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教育,也可以在课下就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促膝长谈,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素质。

最后,提供课程思政的展示和学习平台,引导教师由浅入深、逐步掌握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 例如:可以定期举办课程思政系列讲课评课比赛, 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培训, 还可以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示范和指导等。这些都是帮助教师积累经验、提升课程思政实施能力的有效办法。

(三)完善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

高校不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教师,而应当使教学评价的标准趋于综合化,要注意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评价放在重要的地位。 高校要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推进育人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从而以课程融思政,以思政促课程,建立确保教书与育人同步开展的机制。

首先, 做好顶层设计。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协同质量评价部门,探索建立符合思政教学规律的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协同教学管理部门,提炼出可复制、 可推广的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工作模式,形成长效机制,予以宣传推广。其次,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学科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模式,以“凸显专业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最后,建立激励机制。 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建立“专款专用”制度,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优异的教师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并将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及评优评先的重要标准, 充分激发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语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之后, 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高校要“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9],广大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 积极投身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中。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评价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