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22-03-01李冰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6期
关键词:日语学习者交际

李冰清

[摘           要]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日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而培养社会文化能力主要且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所谓的文化导入,指的是在语言教学之中引入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语言教学融入社会文化之中,达到外语教学的目的。结合高校日语教学经验,围绕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文化导入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日语教学;文化导入;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85-03

一、何为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也被称为“文化移入”,1978年John. H. Schumann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导入这一概念。他认为文化导入的程度大小可以决定第二语言习得的成功与失败,并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建构了“文化导入模式”。这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建立了理论基础。在我国,文化导入一词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赵贤洲在1989年发表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文化导入这一概念。杨国燕则将外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与词汇相关的文化、与文章相关的文化、与交际环境相关的文化、与非语言交际相关的文化。陈光磊将外语教育中文化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即语言构成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这些对我国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导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要想研究文化导入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以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铃木孝夫在《语言和文化》中写道:“所谓文化,指的就是从支配人类的行动的各项原理中除去本能的、与生俱来的东西之后留下的具有传承性的、强制性的规则。”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从广义上讲,一方面文化对人类的语言系统、语言思维、语言学习有着全方位的影响,文化的传授和传播依靠语言,语言受到文化的影响又影响着文化。另一方面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包含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行为原则。语言是以人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它满足了人类创造文化、表现文化、改进文化的需要,因此具有生命力。它随着社会或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包括语言并对语言产生影响并起到制约的作用,语言是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由使用它的文化圈创造出来的“结果物”,同时语言也是其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因此,文化和语言是无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无法明确区分的。语言有交际的作用,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渗透和表现在语言交流中。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审美意识、世界观等文化要素通过本民族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语言的构造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语言的使用也应遵循一定的文化规约。

厘清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后,我们再进一步探讨日语教育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日语教师在教授日语知识的同时,教授与日本相关的社会背景、表现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知识的过程叫作文化导入。其内容是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行动方式、习惯、日本人的意识构造、日本的社会构造等,具体来说包括日语的词汇文化、语言文化和非语言文化。从广义上讲,日语课堂文化导入的内容是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从狭义上说,导入的文化内容主要是交际文化。具体来说,交际文化分为与语言行为相关的文化和非语言行为相关的文化。所谓语言行为,并不是从语言的作用、对事实的描写和记述等方面来理解,而是从命令、约定等行为的执行等方面来理解,例如,祝福语、日常的问候、初次见面的问候、再会的问候等。日本人在日常交往中,注重协调关系,在意他人的评价。另外,他们一般都很客气,多用暧昧的表达、附和的话语和敬语。因此,日本人在交流的时候,能够微妙地把握到对方的心理,推测对方的想法。例如,别人拜托你做什么事情而你又想要拒绝的时候,一般不会直接说“不行”或者“办不到”,取而代之的是“请让我稍微考虑一下”,或者“最近有点忙”……委婉的表达。因此,在日语教学现场,教师在教授词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时,有必要分析日语这种语言的结构、含义,并找出其中隐含的文化内容,把文化背景和文化规约解释给日语学习者。

二、高校日语课堂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从语言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取简单的日语交流能力,首先需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等)。而为了达到用日语进行顺畅交流的目的,对日本文化相关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相关的日语听说训练,那么日语学习者基本上可以与日本人顺畅沟通。

日语本身作为日本文化一部分,可以体现日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自然观念、人际关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等。日语学习者如果不理解日语中的文化,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学习日语是遇见不同文化、理解不同文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把它看作是与不同文化简单交流的过程,则无法把握日语的真谛,无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日语教师教授日语时,既应该教授知识文化,又应该导入交际文化。从日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际文化的重要性尚未被充分认识。而交际文化是引起“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的直接原因,“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又是日语学习者在运用日语时经常会遇到的障碍。那么,什么是“文化干扰”和“文化错误”,它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又发挥着怎样的负面作用呢?

身處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的人们,在沟通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误解,但人们在使用母语交流时,却几乎没有因文化干扰的原因而导致沟通不畅的现象,而使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时候却经常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用语言交流的双方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生活,所以容易用本国的文化标准来评价对方的语言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干扰就会使交流不能顺利进行,甚至导致交流失败。孙成岗在《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一文中提出,所谓的文化干扰现象,就是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按照本国的思维习惯,生搬硬套母语中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妨碍交流或导致交流失败的现象。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非语言运用能力本身的不足。(2)套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3)缺乏对象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例如,日语中“あなた”这个单词译为“你”或者“您”,但是日本人一般只在恋人或者夫妇之间使用,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如果随便使用“あなた”这个词的话,就会让对方产生误解。

如上所述,“文化干扰”是没有正确理解第二语言国的文化、以本国的文化标准来判断对方的说话意图而产生的现象。因为“文化干扰”对日语的运用有影响,所以在日常交流中容易引起错误。而且,这个错误不是“语法错误”,而是“文化错误”。所谓的“文化错误”就是在实际的交流中,虽然使用了正确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但由于日本文化知识不足而引起的错误理解和错误表达。例如,当一个学生想请老师写一封推荐信时,学生说:“推薦状を書いてくれることができますか”。这句日语是将中文的“能给我写推荐信吗”一字一句翻译而成的,并且在日语语法上是没有错误的。但是,这句话并不是地道的日语。如果让日本人来说的话,他们会说成“推薦状を書い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造成这种文化错误的原因还是说话者习惯于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说日语。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际离不开语言和文化,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都是交际不可缺少的部分。交际关乎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整体。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语的视角》中写道:“语言根植于社会性文化,如果离开文化的视角去思考语言,就无法看到活生生的、真实的语言。”正如森田良行所说,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所以日语教学只研究语言本身是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来考察语言,才能把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律,因此,文化导入这一环节是高校日语课堂的应有之义。

三、日语课堂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为了进行顺畅的交流,日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说语法正确的语句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语言行动的社会文化能力,因此,日语课堂需要教师掌握不同的教学法进行相应的文化导入。笔者在日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一)比较法

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文和日语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日语。通过比较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比较法可以说是寻找文化干扰因素的最好方法。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说明比较、道具比较、事例比较。说明式的比较是通过解说、说明来分析语言文化的不同点;道具比较是通过工具,比如卡片、图、表来进行比较;事例比较,是通过事件和经历进行比较。另外,日语中的文化不仅可以同中文的语言文化进行比较,还可以和西洋文化进行比较。总之,只要有助于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日语教师可以和任何文化进行比较。

1.说明比较

例如,教师在教授称呼的时候,可以一边比较一边说明称呼的适用范围。简单举个例子,日语中“おばさん”一词就包含中国的“姑妈”“姨妈”的意思。另外,“おばさん”在日语中虽然是指“阿姨”,但实际上是用来形容唠叨的中年妇女的用语,日常中不怎么会使用到。

2.道具比较

中国人在请客人进入自己家里的时候会对客人说“请进”,而日本人则说“请上”而不是“请进”。日语学习者如果不知道日本房屋玄关的构造,是怎么也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说“请上”的,而此时,教师如果利用照片、视频等道具来展示中日的房间构造的不同的话,学习者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请上”这种表达了。

3.事例比较

对于日语中“はい”这个词,教师在课堂上一般是这样说明的:(1)表示“是(Yes)”或是表示赞成对方时使用。(2)表示“明白了”“正在听”。以上说明虽然解释了“はい”的中文意义,但是不够充分,笔者认为还是举个具体事例来补充比较好。比如说,日本人经常被欧美人误解,说只是嘴上答应了实际上什么也不做。那是因为欧美人把“はい”当作“Yes”来理解,误解了对方说话的意思。通过类似的具体事例,也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含义。

(二)解说法

在日语课堂上,有时需要教师提及作为背景知识的风俗、习惯等要素来解释语句的含义。特别是在讲述惯用句的时候尤为适用。例如为了解释“天狗になる”(译为“洋洋自得”)这个惯用句,教师在说明了“天狗”这个词的含义的基础之上,需要再解释其派生含义才能让学习者真正理解该惯用句的意思。以上这种附加说明的方法就是解说法。解说法也被称为注解法,是教师对与教授内容相关的文化进行说明和解释的方法。该方法利用语言教学中可用的所有时间和间隙,以达到語言知识教授到何种程度,其对应的文化内容也被注释到何种程度的目的。解说法既可以说明某些文化现象,又可以叙述总结的内容。

以“愛嬌”这个单词为例,根据教科书和词典上解释,“愛嬌”有“可爱”的意思。但是,这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我们只根据这个解释是无法判断出来的。而其实只要我们查一下“愛嬌”的词源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愛嬌”原本是佛教用语,是形容佛像温柔的面容和柔和的表情的词语,后来用来比喻人的温柔和受人喜欢。像这样通过查找词汇的词源,教师就可以让学习者轻松地理解词语的内涵了。

(三)展示法

日语教师在进行文化导入时,不仅要让学习者学习不同文化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营造出让学习者“直接体验”不同文化的学习氛围,而展示法就是营造交流氛围,让学习者直接参与交流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习者达到运用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加深对日本人文化心理理解的目标。详细地说,展示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日语电影片段,由此,可以让学习者了解日本人在什么场合相应要说什么、做什么。可以设定相应的场景,让学习者利用所学的知识使用日语来扮演角色进行表演。例如,在导入和练习语法项目“敬语”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员工向社长汇报工作的场景由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学习者就可以使用课堂上学到的“おっしゃたとおり……(正如您所说……)”“……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请允许我……)”等敬语在设定的条件中自由展开对话。这样,每个人通过设定相应场景、条件、角色等对所学的语法知识进行对话实践,从而达到充分理解某个语法的含义和使用场景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就高校日语课堂中的文化导入提出了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满足现在的教育目的,必须在传统的日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让日语学习者在充分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掌握地道的日语,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击。

参考文献:

[1]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2]杨国燕.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

[3]陈光磊.于对外汉语课中文化教学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4]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M].东京:岩波新書,1974.

[5]金田一春彦.ほんものの日本語を話していますか[M].东京:角川书店,2001.

[6]孙成岗.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干扰[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1).

[7]森田良行.日本語の視点[M].东京:创拓社,1995.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日语学习者交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两块磁的交际
赢在耐心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