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2-03-01王晓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王晓寅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它是专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能更好地形成育人合力,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深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使之与相应的课程内容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新媒体技术,从教学内容、手段、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创新专业课育人手段;从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这三个维度对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力求使课程思政体系更加完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育人;开放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04-03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放大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谈话为指导,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型的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肩负着培育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将为学生未来成为一位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出发,深入研究了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如何将育人元素融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并加以创新和完善。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型是高校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全员、全程、全课”的育人新理念,让各类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和职责,并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效应的一种“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政课程是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过程,它立足于完善的理论体系,将理论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相互结合,以此让学生产生共鸣;而课程思政却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实践联系理论的教育过程,它从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出发,反向与思想政治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真理。

(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課程思政立足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思政内容如盐溶于水般渗透进教学过程中,使思政内容有了更丰富、更牢固的现实载体。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集中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而缺乏对实践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把这种教育当成一门普通的课程来看待,思想政治“无用论”喧嚣尘上。而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获得了更多的现实载体,这些现实载体使思政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性,实践应用更加符合学生的现实需求,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现实获得感,从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思政教育可以常讲常新,常抓常新,并时常以一种崭新的形式融入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和转型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专业课程引入“思政”使每门课程都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每位老师都有了“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义务和责任,它从根本上破除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教育模式上的弊端,有助于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由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论道”“因循守旧的传道”,转型为在专业知识领域中“悟道”的过程,让“道”元素从原来“学习”的过程改革转型为“领悟”的过程,使“道”真正内化至学生的心灵中。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实践

(一)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育人”功能和元素的挖掘

根据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坚持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为理念,基于开放大学学情实际,遵循成人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课程特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应包含:鼓励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注重传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己任;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引导学生树立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行世规范。“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通过实践和理论并举,培养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其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七个部分。教学内容中主要涉及的“育人”元素如下表所示:

(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实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作为一门语言类教育课程,其本身就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也拥有很多不同的互融途径。

1.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依法施教的理念

当下,校外儿童语言类培训机构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这类培训行业,可以将法律法规知识融入课程,让学生充分学习了解国家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引发学生思考,全面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奠定依法施教的基础。还可以将与幼儿园相关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其背后的相关法律知识。

2.培养学生“四个自信”,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课伊始,给学生介绍民国以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稳定的局面对学科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在开展语言活动时引入“每日一讲”“新闻事件”等内容,引发学生关注热门话题、重要新闻,如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升空,中国奥运奖牌得主的事迹等等。在关心、了解时事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在课程中还可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绘本丛书,让学生将各个小故事编排成各式各样的绘本剧,在文学创编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他们深刻领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从而潜移默化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教學中植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

3.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提升师德师风修养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的奠基教育,也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因此在人生奠基阶段的“立德”尤为重要,而在这一阶段,学前教育老师的师德及价值观取向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位学前儿童在启蒙阶段的价值观塑造。我们在讲解影响儿童语言学习的各种因素和学习途径的时候,可以讲述一些优秀幼儿园老师的故事,并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并回忆学生时代记忆最深刻的老师。在具体的实例中动之以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行为世范”的作用及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将这些无形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手段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各类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应用转化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对我们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将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内容紧密联结,深度融合,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形式上,不再局限于教师讲授知识,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陈鹤琴先生《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根据内容选取不同影片中的片段,用剪辑软件混剪成一部短视频,教师用契合文章精神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诵配音,再配上背景音乐,让原来一段简短的文字转化为一部集光、影、音交汇的视频,将传统的文字讲授转化为视频欣赏,使学生能够更加立体而形象地体会文字中所包含的精神力量。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不断革新传统教学的方式方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书面语言的教育时,我们会讲到儿童对符号标识的学习,以往我们对符号、标识的呈现往往是二维图片的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可以运用三维软件,实现二维到三维的转化。二维空间是由线组成的平面空间,三维空间是由面组成的立体空间,立体相对于平面来说,往往能带给人更强的视觉冲击。如将国旗和国徽的标识,通过三维软件转化为3D形式,让国旗和国徽中的不同元素以三维的模式展现,让这些元素与老师的讲解自然地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记忆更加长久。

在教学内容传播上,还可以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钉钉等云平台,积极上传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让育人手段与时俱进,让思政育人无处不在。比如,笔者开设了“儿童语言启蒙”公众号,时常推送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增进学生对教育新政的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利用浙江开放大学建设的“浙江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网站,将最新的思政学习资源通过朋友圈、班级群等传播媒介分享给学生。笔者制作的“学前儿童语言力提升”系列微课,将一些育人元素融入其中,也通过云平台供学生或幼儿家长利用闲暇时间随时随地打开学习。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运用云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可以指导家长在家庭中更加科学地开展儿童的语言教育。

四、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的几点思考

开放大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认可,但在实践过程中,不讳言地说,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完善课程思政育人建设进行了思考:

(一)“引进来”

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政治文化素养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首先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到专业课教师的学习研究任务中,加强专业课老师思想道德的教育,提升政治文化素养。“德是木之根,才是木之枝。”要让专业课教师充分意识到只有让“德”这个根系更加粗壮,才能让“才”变得更加茂密。其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把思政课的教师引入专业课的教学设计中来,如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中,请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专业课程所结合的思政元素进行把关,为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提供更扎实的理论支持。最后,专业课教师还要对引进来的思政内容进行梳理,去繁化简,将本专业课程内的知识要点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进行系统性的建设和融合,最终让专业课中的思政内容系统化。

(二)“挖下去”

万物皆出自于道,因此万物也皆有道,从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上来理解,专业课程的知识中应该天然就具备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既是专业课将“思政”引进来,融进去的过程,又是将内容挖下去,提出来的过程。很多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在讲课中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往往能将课程中深奥的知识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也即是我们经常说的“深入浅出”,这“深入”的就是课程知识,而“浅出”的就是“思政”所要融入的“点”,只有找到这些“点”,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润物无声,才能真正使课程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般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课程思政从来就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入专业课程的知识系统中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更是我们专业课教师继续提升专业课程知识水平的一次契机和考验。

(三)“建起来”

课程思政教育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任何体系化的建设必定需要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已经在开放大学的各个课程中深入展开,但是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还比较匮乏,特别是教师教学考核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制度建设。课程思政建设是一种教育理念,相关的制度建设可以在原有的教学制度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比如加大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指标的权重,适当增加课程思政的量化指标,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励措施,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让评价考核和激励奖励同行,让教师引进来有依据,挖下去有途径,教起来有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高葵芬.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J].大理大学学报,2021(5):90-94.

[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倪东辰.课程思政在开放教育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1(21):32-33.

[5]邢晓春.开放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1(3):47-49.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