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美育,提升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

2022-03-01冯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6期
关键词:理工类美育学院

冯哲

[摘           要]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理工类专业教育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是研究重点。

[关    键   词]  美育;理工类高校;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64-03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由此可见,加强高校美育,普及与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步提高,这一任务已刻不容缓。

一、高校理工类专业美育开展现状

(一)课程设置量少,受众面窄

以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境学院)为例,在环境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需要学生对文学、艺术、历史和社会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修习,而艺术类以及人文类课程作为跨学科任选课程的学分数仅有3学分,占总学分的1.6%。具体来看,环境学院2020—2021第一学期的通识教育任选课(线下)以及慕课信息(线上)中所开设的154门选修课程中,与美育相关的课程只有10门,占总数的1%,可见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美育的普及还远远不够。同时由于课程设置全部为选修课,因此实际选修美育类相关课程的学生并不多(以环境学院2020级的303名学生为例,在2020—2021学年中只有47位学生选修),由此可见美育类课程的受众面亟待扩大。

(二)缺少多样化的实践类活动

高校理工类专业在普及美育通识类课程中的授课方式基本为纯理论类课程,而这类课程又多以慕课形式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产生互动的内容很少,枯燥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无法和审美实践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尤其涉及审美创造部分的内容,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大部分都停留在欣赏层面,晦涩、乏味的理论知识传授不仅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还容易消耗学生对体验美以及创造美的积极性。而这也是美育类选修课程在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群体中较少有人选择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美育元素的渗入

高校所开展的日常管理工作一般都归口到各个二级学院,而学院的各个部门多是各自为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多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按部就班完成,创新意识较弱,没有主動与美育相融合。例如教学楼走廊的墙面缺乏生动多彩的画面;班级教室的布置没有提倡美化度;实验室内各种规章制度的张贴基本是清一色的刻板文字条例。同时,在学生的文明宿舍评比活动中,理工类学生普遍不如文科学生的宿舍丰富多彩。

(四)校园文化中体现美育的成分还不够多

校园文化应该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的音乐学院和艺术学院每年会定期举办“新年音乐会”“毕业生汇报演出”和“毕业生作品汇报展”等,而相比之下,理工类学院自己举办的艺术类活动就很有限了。以环境学院为例,每年组织的大型艺术展演活动只有“迎新晚会”和“毕业典礼”两场,从数量上来讲根本无法满足理工类专业学生多样化的美育需求。

二、结合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特点加快打造全方位的美育育人体系

(一)以必修课形式完成普及性的审美教育

在普通高校开设艺术类必修课程可以加快审美教育的普及,面对当前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美育类课程开设不全、课程受众面过窄的问题,在普及美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苏州科技大学在推行劳动教育时的开展模式,将美育线上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服务中心开设线上学习平台,由学校艺术学院牵头打造多样化的美育线上课程,要求学生一学期内必须完成相应学时并在毕业时取得具体学分。授课方式可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除了可以聘请音乐、美术教师开设课程,还可转发优秀的话剧、相声、音乐、电影、摄影等艺术作品,激发青年大学生对美育类必修课程的学习兴趣。而线下讲座的开设作为线上必修课程的补充,除了可以鼓励学生踊跃报名以作为最终必修课程成绩的加分项以外还可以邀请校内教师以及校外名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通过“线上”以及“线下”两手抓,在设置必修课的基础上追加设置不同类型的讲座,让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课程设置更加健全、完善,以不断推进美育必修课程的普及程度。

(二)以选修课形式促进美育的多元化

选修作为必修课程的补充,在高校中大多数以慕课形式开展。促进美育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在设置美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学校的慕课资源,丰富学生的选择。高校在普及美育的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美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

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要“因地制宜”,充分吸收高校所在地的地方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丰富资源,不断推出既能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又能紧扣时代脉搏,且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求的慕课资源。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因学校地处苏州,可以针对性地引入具有苏州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古琴、昆曲、评弹、江南丝竹、吴文化等,可聘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课程录制,鼓励理工类专业学生进行选修。同时最后的结课作业可以是手工实践作品,也可以是录制的音频、视频,由单人或者几人组合的唱、念、演等作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美并且创造美,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审美实践活动相结合。

(三)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让美育融入专业实践活动当中

理工类专业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有许多专业课程都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如:环境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有“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等。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师不一定具有“美育”的思维与理念,学校应当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聘请苏州环保局及苏州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相关人士,来给学生做有关苏州在水环境治理以及城市规划方面整体要求的讲座,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地调研以了解苏州水乡在规划设计与污水治理方面的具体措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将美术元素、艺术元素融入苏州的“水乡元素”中,运用到具体的“课程设计”中,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践行到崇尚美、维护美、创造美的知行合一当中。

(四)创新高校管理模式,融入美育思想

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嵌入美育理念是一项全方位、全覆盖以及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高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主动转变教育观念,自觉从事美育实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让美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以宣传教育为例,学校党政办负责的廉政教育、教务处以及学生处负责的考风考纪教育、实验室操作中的安全教育、宿管科负责的寝室卫生教育、后勤处负责的文明就餐教育、保卫处负责的防诈防骗教育等,所有这些宣传教育都应统一由学校团委学生处牵头,协调各方面组织,以美育的形式为手段,以高尚情操教育为目的,引导学生分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明辨真伪。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修养,让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时时刻刻都身处于美育的氛围之中,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能够感受到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不断以美育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操,厚植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德。

(五)让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促进个人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祥和的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应成为推广美育的主战场。一方面理工类专业的学院可以由团委学生会以及图书馆为主导,多举办有组织、有规模的艺术展演活动,这类活动不仅具有较强的美育发散效应,还能够很好地展现校园文化精神。同时还需要组织二级学院的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例如在学校运动会期间利用晚上的时间组织文娱项目,将艺术与体育相结合,打造具有学院品牌特色的“体艺节”活动。还可以邀请录制慕课资源的当地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学生在线下与“非遗名人”开展面对面交流,现场“切磋”技艺,不断扩大校园文化的涵盖面。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理工类专业学生普遍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特点,大力推进信息化美育建设进程,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抖音、B站、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腾讯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制作的短视频以及摄影作品,分享自己平时记录的校园生活以及心情文字,争当和谐校园文化的参与者以及建设者。同时要以二级学院的各年级各班为归口,定期筛选优秀作品,在班级中分享并报送学院新媒体中心制作成推文进行扩大推广,逐渐形成“一系一品”的专业特色。各学院也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统筹课堂及课外,通过不同学院合力打造“一校多品”的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让美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使美育形成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格局。

三、提高认识是加强美育的基础和前提

(一)加强政策引导,转变高校教师对美育的认识

美育作为“五育”之一,其根本宗旨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塑造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与其他“四育”一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教师,如何转变认识,以美育促德育,将美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是思政教育的新课题,又是我们提高对美育重要性认识的新起点。

相较艺术类专业学生而言,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美育工作一般涉及的学科内容多,教学情况复杂,而且由于不同地方高校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教师对美育的认识程度不同,因而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的教师从学校层面就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要逐步转变理工类专业教师对美育的认识,让理工类专业教师认识到美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设置美育课程以及严格加强教育考核管理制度等措施来逐步提高学校的美育水平并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二)整合分散的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对于有音乐学院与艺术学院的高校来说,美育资源得天独厚;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打造美育平台;高校利用互联网,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师生增加教学以及自我教育的多样化选择,而高校的美育也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给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自我学习平台,在满足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主体性自我教育意识的觉醒。例如在上半年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党史教育中可以将线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进行筛选后推送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党史知识的同时享受一场视听盛宴,进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寓教于乐,将美育理论、鉴赏以及美育实践活动相统一。

(三)建立严格、详尽的学生评价机制

当前高校理工类专业应建立多维度的观察评价体系,坚决摒弃唯成绩论、唯奖项论以及唯表现论的单一评价模式。改进创新美育工作要通过在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中普及美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应在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进评价机制,不断强调过程性评价,强化发展性评价以及增加多元化评价,不断完善面向每一位学生的美育育人机制,强化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操教育以及心灵教育,将美育贯穿于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不断提升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普及美育的根本目的应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通过塑造学生的高尚品格,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来为国家的建设打造更加全面以及更加具有人文情怀、历史厚度的现代化人才,这是纯粹的专业教育所难以达到的教育目的,因而也是美育无法被其他教育所取代的重要原因所在。美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所以普及加强美育也不是为了给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完成学校的学分要求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而是要通过全方位以及全过程的高校美育育人体系在促进学生綜合发展的同时转变全社会对美育的看法,形成关心、支持美育的良好局面。因而针对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特点加快构建多维一体的美育育人体系,让高校的美育真正体现在日常的管理当中还任重而道远,仍然需要高校进行不断的实践以及探索,才能逐渐形成本校特色,并为建设新时代的高水平大学、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地,谢朝晖.高校美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教育探索,2015(6).

[2]许晶.在高校美育教育中落实文化传承理念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

[3]金昕.当代高校美育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江欢.高校艺术改革途径[J].教育艺术,2006(4).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理工类美育学院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数说
海盗学院(12)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
美育教师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对理工类职业的四个误解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