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规律解答数字化转型的一般问题

2022-02-28安泳朕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转型数字化

安 幸,安泳朕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北京 100191)

引言

顺应发展规律是走向成功的捷径,看待特定阶段的新事物,可以遵循规律审时度势。审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度势,放宽视野来看其发展走向,对当下的一些问题就会有更加准确的判断。数字化是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阶段,转型是生产力发展受限于生产关系时,积极谋求适应的行动。数字化转型中的一些问题,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会得到较为清晰的答案。

1 数字化转型的必然性

1.1 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纵观历史,人类历经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正逐步向知识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自近代科学诞生以来,发生了2次科学革命和3次技术革命,催生了3次产业革命,当前我们正处于由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ABCD+)为代表的新型技术驱动的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进程中[1],也被称为第四次产业革命(见表1)。近两次产业革命都是由数字技术推动的,到第四次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产业范畴,带动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全领域的范式转变。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是针对新一轮产业革命遇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数字化是技术工具,转型是重点。实际上,数字化转型的类似行动早已开始,20世纪末在管理学界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就是为了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提出来的,核心思想是:现行的企业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是200年前的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信息社会已经不适用了,要对组织中人的观念、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组织的运作流程进行彻底的更新[2]。这与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相同,都是解决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关系没有及时适应的问题,避免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前聚焦于产业,所以倡导“企业再造”,而当前数字化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全领域,所以要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开展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数字生产力的发展。

表1 科学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

1.2 数字化是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当下问题的必然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下全世界公认的用来思考未来和发展的框架[3],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与大自然不断博弈的历史,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原始经济到农业经济,是人类文明以顺应自然为主的发展阶段,特点是受自然条件的极大制约;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是人类文明以自我发展为主的阶段,特点是科技创新工具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人类文明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阶段,突出特点是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见下页图1)。数字技术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一方面,数字技术创新发展动能,改变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生产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对立关系;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类的劳动模式,在知识经济下从体力劳动为主上升为脑力劳动为主,实现了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所以数字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

图1 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提出于20世纪末互联网商用的快速发展期,定义为“网络时代”由信息技术支撑的经济社会运行新范式。数字经济具有以下特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网络和平台为载体,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智能化为方向,以数字产业化为基础、产业数字化为主体[4]。当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冲击,数字经济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新发展动能。各国加快政策调整,全球数字经济正向全面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前进[5]。我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字经济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必须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6]。因此,数字经济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就要积极寻求数字化转型。

2 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

2.1 数字化发展历程

在提出数字化之前,我国历经了漫长的信息化阶段。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事业大发展;80年代信息化起步,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决定,大力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90年代全面推进信息化,国家主导建设“四金”工程,规划国家公用信息网,实现对外贸易无纸化、金融电子化、税务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广泛的应用基础[7];2000年信息化加速发展,国家将“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列为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推进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彼时全球已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互联网行业发展到达阶段性高点,国内电子商务处于萌芽阶段,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接连成立。接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国内互联网企业也进入低迷期。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封闭管理下国民对网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子商务起飞,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2007年电子商务服务业确定为国家重要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新消费、支付习惯的建立,数字文化意识也悄然觉醒,迫切期待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能够像“淘宝购物”一样方便。为满足人民的期待,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其他领域拓展,工业、金融、教育、医疗和政务服务等开启新变革。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数字经济再次成为主角,表现出强大的承载韧性,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化转型成为家级重点工作任务。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助力加速数字化转型(见图2)。

图2 数字化发展历程

2.2 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

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互联网+”相比有何不同?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数字技术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数字经济能够解决当下发展的问题,此时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与数字经济的概念同步,统一战略和行动。从40余年的发展历程看,信息化侧重基础设施,“互联网+”侧重互通互联,是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的过渡阶段,重心逐步从设施、技术转移到网络、平台对生产力的推动,数字经济基础日益坚实,并逐步形成与之相适应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上的不适配现象日益突出,具有臃肿的体制机制、落后的管理方式、冗余的业务流程和缺少数字思维的人员等劣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数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此时提出数字化转型,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适应数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综上,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互联网+”相比,站位更高、内涵更深、范围更广。数字化转型的侧重点是更加重视生产关系的转型,构建新型的数字生产方式,持续推动数字经济长远发展。

3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般问题

3.1 数字化转型的落点

很多学者对数字技术的范畴有争议[8],其实什么样的技术属于数字技术的争论意义不大,我们看的是数字化转型的结果。有的企业将技术引进作为重点,认为只要部署新技术新系统等就是数字化转型,是本末倒置。科技作用于生产工具来加强生产力,并不是生产力本身,所以数字化转型的抓手一定不是某种技术。实际上,新一代科学技术能够满足大部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关键是怎么用,能够“转”什么。我们不妨参照企业再造理论,将重心放在再造人的观念、组织的运作机制和组织的运作流程三方面。华为在数字化转型经验中谈到,“从企业运作模式上进行通盘考虑,利用数字化带来的能力,去挖掘企业新的竞争力,重构新的业务流程,这是一家企业能够生存、转型、持续创新的关键所在”。工作流程决定企业运行效率,是企业的文化理念和运作机制在生产上的载体,所以可以将重构办事流程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第一站。做好数字化转型,先抓住企业的主要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结合数字技术优化办事程序,提升质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建立敏捷的优化机制,动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2 数字化转型的范围

数字化转型研究对象是企业还是国家、市场,转型是企业业务还是组织整体,还有分歧[8]。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社会生产力的载体,首当其冲面临转型。微观上看,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转型,优先作用于代表生产力的业务流程再造,而体现生产关系的管理制度、评价机制、企业文化等也需要一并转型;宏观上看,数字化已影响深远,企业之外,教育、医疗、交通和金融等等各行各业都已卷入数字化浪潮,国民思想意识已经从工业思维、互联网思维转向数字化思维。所以数字化转型不单单是业务流程,一定会涉及组织整体,不单单是企业,一定是全社会甚至全球化的综合问题。如果对数字化的范围认知过窄,忽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就不可能成功(麦肯锡报告指出,2016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率仅为20%,组织文化不足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取得成功的绊脚石之一)。而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能动的反作用入手,能够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容纳和释放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9]。

3.3 数字化转型的服务对象

数字化转型不同的服务对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转型的工作方向和着力点。企业对外,服务对象是顾客,一切数字化转型都应该朝向为顾客满意的目标。“快、好、省”是顾客的基本期望,可以此作为转型成效的衡量标准:节省了多少顾客的时间、提高了多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多少人财物成本。企业对内,有领导层、管理层和基层员工,数字化应该以谁的利益为主?很多企业认为是领导层,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目标没有错,但实现智能决策支撑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基础,有效数据源于科学的流程,所以还是应该先优化工作流程,参与工作流程最多的是一线员工,所以应以减轻一线员工的体力劳动为首要任务。很多企业具体到办事环节,本应用数字化解决的基础问题,还有很多采用人工统计、人工跑腿、人工参与的方式,不仅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还占用了员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暇沉淀知识和分享经验,增加了企业内部的人员培养、沟通协作和重复建设成本,更不利于自下而上的决策支撑。所以数字化转型应该首先关注一线员工,聚焦核心业务,先以“减少体力劳动时间”为标准做事,做到全要素的数字化、全事项的流程化,例如使用电子流程、电子合同、电子印章和电子发票等,将工作落在细微之处,打牢数字化基础,再逐步打通“端到端”流程,建立数据分析体系,避免先做没有实效的“面子工程”。

猜你喜欢

生产力转型数字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数字化制胜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