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对策
——以广西玉林市为例

2022-02-26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东南抗日红色

杨 眉

(中共玉林市委党校 党建文史教研室,广西 玉林 53700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年代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活化的历史教科书,贯穿于党的精神谱系的文化精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玉林市,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发源地,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流淌着涓涓红色基因,革命先辈在此留下了许多光辉的足迹,不仅见证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历史,更为玉林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的重要指示,深度挖掘并梳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有助于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高度和情感温度,推动本土红色资源活化利用,提高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发生在玉林市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积淀了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红色资源,具有先进的思想性和继承性,蕴含丰厚的人文历史,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激励广大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奋发努力。

(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

桂东南抗日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是广西省工委和桂东南党组织领导人民奋起抗日、保卫家乡的壮举,各级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运动。从1939年到1944年,日军两次入侵广西,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广西省工委的指示,1945年春,桂东南地区各县举行了抗日武装斗争,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打牢了群众基础,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抗日武装队伍,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以丰富的物质形态存在着,它运用非常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桂东南红色文化的内涵,既有红色遗址、遗迹,如桂东南抗日武装游击区办事处旧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司令部旧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指挥部旧址、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交通站等,又有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烈士陵墓,如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塔、革命烈士纪念亭、博白县民主抗日自卫军纪念馆、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革命烈士陈列室、陆川县革命烈士纪念碑、兴业葵阳镇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烈士纪念馆、葵阳镇泉江村彭懋桂革命烈士陵园、兴业城隍烈士陵园纪念碑、黄彰烈士墓园、吴家宜烈士之墓等等。除了以上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玉林还留下了大量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事迹以及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这些红色历史的印记,是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二)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现状

为客观、全面地了解玉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育的现状,笔者以玉林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线上+线下”模式,以发放纸质和网络问卷调查为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收回48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6%。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玉林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根本上仍然存在不足,值得我们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1.发掘研究的相对滞后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普及。通过数据分析整理发现,超过68%的学生对于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表示不知道或不了解,这就从侧面反映了玉林对于本土红色资源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政府未将资源有效整合,尚未形成统一性规划、整体优势,缺乏对红色资源专门研究的机构,对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价值意义等方面没有深入挖掘,面向大学生的宣传普及不够;另一方面,资源挖掘利用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红色教育场所趋向于简单化,主要集中于革命烈士墓和革命遗迹的参观类项目,没有建设有专门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或展馆,整合力度不够,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不足,缺乏科技创新、交互设计和沉浸式体验,对大学生缺乏强烈的文化吸引力。

2.传统单一的教育形式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弘扬。从调查中发现,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化,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方法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依然是采用课堂讲授、一对多讲座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学生只能粗略地了解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历史事件概况。部分教师缺乏对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未能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融入第二课堂或实践教学。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期待能够走出校园参观学习,相比传统的平面化、单向型、灌输式教育,他们更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更倾向于既有“党味”,又有“趣味”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育活动。由此可见,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形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感染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影响了本土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浅表碎片的社会实践降低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拓展。红色实践教学能够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少高校增设红色文化实践课作为理论课的补充学习,但当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部分实践课仍流于形式化、浅表化,没有发挥出红色资源的生机和活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红色实践课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安排,很多教育活动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教育的实质和内容,组织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略显不足,组织学生就近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走马观花式地转一圈,这种单一的社会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需求,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精神共鸣及红色精神内化的动力。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对于红色文化的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层,教师在创新、实践等方面很难从容面对,未能在实践内容的探析、实践后的研讨与总结给予学生准确的讲解,造成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停留在表面,减少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获得感。

4.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影响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当前高校面临复杂的环境,信息全球化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产生巨大冲击,网络上的思想观念良莠不齐,对于正处于青春懵懂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探索和求知,但其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对信息的区分和筛选能力仍有待加强,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他们面临着许多诱惑和选择,当网络所提供的语境偏离客观现实时,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片面解读历史、扭曲历史、恶意地抹黑和消费英雄人物、极力贬低中华文化,如此一来,对于“可塑”状态的大学生而言,难免会被表面所迷惑,弱化其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极大地阻碍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育人元素,具有鲜明的价值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过程中曾反复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2]他还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100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红色文化遗产以“人、事、物、魂”的形态体现起义的历史进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拥有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孕育了抗战精神,形成了红色文化,是历史馈赠给玉林儿女最好的营养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严肃的政治性和鲜明的党性,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灵活地运用到玉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使学生了解玉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抗战、爱国救亡运动的真实实践,认识到革命先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为了民族解放而奋斗牺牲,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升华政治情感和政治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肺,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108使大学生做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二)涵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

为了民族的生存、人民的解放,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尽管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遭受严重创伤,主要领导人吴家宜、覃注礼、张熙和等英勇就义,但是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它承载着一段不可忘却的抗争史、奋斗史,它所形成的红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具有特定的、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为我们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具有历史镜鉴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5]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折射出优秀红色传统,具有一定文化传承功能,因而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充分发挥本土红色文化的历史感召力和现实渗透力,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在多元文化思潮中保持头脑清醒,加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建立文化自豪感,从而推进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丰富的内容与形式作为支撑。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革命历史鲜活生动、英烈事迹感人至深、行为作风优良高尚、革命精神直抵心灵,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活标本”。以此为原型衍生出的红色文化文学作品以及艺术作品,丰富的内涵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真实感人、富有吸引力的特点,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改变“单项式”“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将遗留下来的革命遗迹故居综合打造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能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感染力,使学生在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教育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不但满足大学生的红色情节,感悟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更是将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递给学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生机与活力,真正达到内化于心的目的。

(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激励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孕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桂东南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具备正向激励功能,是我们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曲折和逆境面前,依旧不畏艰险、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种英雄主义精神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养份和行为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1]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能强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有利于涵养大学生无比坚定的政治品格,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思考人生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之中;有利于大学生胸怀报国之志,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有利于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做好红色江山的守护人和传承人。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凝聚着深刻的革命内涵,在高校育人中发挥出独特优势,借助家门口红色文化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6]的号召,探索实现玉林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对策,“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7]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长效发展。

(一)从“讲原理”到“看实例”:红色元素嵌入思政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地方高校应结合属地红色资源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构筑新的红色课堂、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巧妙嵌入红色元素,用“活的理论”“活的教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1.巧用红色资源,活化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意识形态性强的特点,“灌输—说教”模式仍是主导模式,然而传统的“枯燥说教”和“满堂灌”难以让个性鲜明的大学生达到“入眼、入脑、入心”的效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指出,“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8]471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9]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找到红色资源与思政课教材体系之间的切合点、衔接点,用红色资源作为“标示”,做到有计划、有方案,循序渐进,将这些红色资源巧妙地“嵌入”教学设计之中,活化思政教育的内容。例如,利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结合声、光、电等高科技成果,制作多媒体课件、现场教学录像、声光电影等,再现当年在党的领导下桂东南人民团结一致对外抗敌的场景,形成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增强课堂活力与互动性,将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知识转化为眼前形象直观、可知可感的课堂内容,使学生真正能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启迪和感召。

2.开展体验教学,增强课程魅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和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9]红色体验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提升亲和力和增强实效性,因此,我们要利用好现在已建设好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教育基地资源,把革命旧址、旧居转化成新课堂,采取实景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用走进、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的方式,打造精品教学路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深刻的课堂体验。例如可以根据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的分布情况、主题、保护现状,“纵”“横”联合、连点成线,把零散的红色资源串成一条线,精心策划一条“沿着英雄足迹,弘扬起义精神”的实景思政课线路,开展“红色之旅”研学实践体验,形成系统教育,让大学生现场体验桂东南抗日战斗生活,重温红色记忆、追寻红色足迹。此外,在体验教学的最后,教师还要精心准备课程的点评总结,升华教学内容,邀请学生参与教师点评环节,突破灌输式的传统课堂,将过往单一的参观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多样化,让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3.讲好红色故事,鲜活文化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无形性的东西,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地方红色资源中不仅有保存完好的红色遗存,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和英雄先烈事迹,育人功能独具魅力。这些鲜活的革命事迹和故事,能够生动地还原红色文化产生的环境和背景,对大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7]因此,为了保障思政教育中的红色文化教学成果,首先,思政课教师就要“会讲故事”,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通过充分挖掘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和红色故事的感染力,拉近学生与红色年代的距离,使其感悟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以“感受”促“教”,以“感动”促“学”,利用身边故事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其次,在讲红色故事的过程中,多让学生“唱主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7]注重激发大学生的主体动力,高校可根据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实际,鼓励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运用文学、朗诵、雕塑、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讲好红色故事。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承担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故事讲解工作,打造一支大学生讲解员团队,让学生深入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区,开展多形式的实践,使他们成为红色教育的讲解人、宣传员、小专家,在实践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力。

(二)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红色主题渗入文化活动

思政教育不仅要从课堂教学出发,更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把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广度和深度上要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9]因此,在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地方红色资源融合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生动有趣且活动性、参与性强的教育模式,寓红色基因传扬于活动之中,将“有意义”的教育项目变成“有意思”的教育活动,以年轻人的“打开方式”吸引学生。

1.组织文化建设活动,让红色主题“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0]331校园文化是隐性思政课程,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地方红色资源的利用应当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互补作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2]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校园系列活动中挖掘拓展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通过定期举办主题教育月活动、红色文化学术讲座、红色文化论坛、红色文艺活动演出、校园红色歌谣大赛等活动形式,或是依托学生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提供有效载体。“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三是红色主题渗入重大纪念活动中。利用每年国家重大节日以及革命纪念日,邀请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单位来参与校园文化的实际建设工作,以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专题形式在高校开展巡展、联展,创新展馆的形式,用“流动的纪念场馆”把红色主题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感悟党的光辉。

2.立足网络新阵地,让红色文化“亮”起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与时俱进,强化宣传和影响力,融入时代特色,着力打造“互联网+红色资源”教育新模式。一是创建地方红色资源网站,通过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遗址、遗迹等红色展馆网上联展方式,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体感交互、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创新建设富有内涵和生命力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教育基地体验馆、虚拟展览馆,打造开放式、互动式的网络教育“红色学府”,设立线上课堂,开启大学生“云览”红色展馆新模式,让红色文化越发“有意思”。二是构建地方红色资源数据库。纵观目前高校所运用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都集中在常见的教育基地,究其原因,与当前缺乏汇集地方红色资源的线上数据库有关。因此,要统筹资源,详细记录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的事件、人物、典故、保护现状以及红色基地开发建设情况,做到红色资源数据化,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三是搭建红色教育“微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使用率高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红色APP、开设红色微博、红色移动课堂等网络平台,用好知乎、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新兴宣传阵地,创建高校“抖音号、快手号”,定期策划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教育系列,充分发挥新媒体正向宣传教育功能。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2]165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馈赠,基于这种优质的教育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实践育人主旨,高校可以与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旧址遗迹、名人故居、烈士纪念馆等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利用其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建立与红色文化基点村长期挂钩服务和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鲜明特色的专项实践活动。例如以教育小分队、法治小分队、政策宣讲小分队等形式参与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或是选派大学生到有红色背景的乡村开展红土地采风、精准扶贫、担任村官等。通过多元化的实践环节,解决目前的实践教育仅是形式化的问题,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红色文化的切实魅力,积极争当伟大红色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

(三)从“独奏曲”到“合奏曲”:红色资源平台引入校园建设

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丰富,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加强完善校地合作体系,强化资源共享,科学统筹红色教育资源,把地方红色资源引入校园建设中,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积极搭建平台,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教育效果。

1.共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红色教育资源引入高校。玉林市目前尚未建设有市级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博物馆、展览馆,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结合玉林区域特点,联合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市场等单位,整合并优化资源,通过“共建共育”模式构建专题性展出系列和体系,以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这一综合性纪念馆建设为龙头,立足高校、面向社会,集聚社会力量建立全面反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历史和文化的专题性场馆及代表性人物纪念馆,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红色宣传教育基地,使之成为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红色文化社会实践的场地。同时,要注重开发展馆多种形式的情景再现与融入互动体验项目,如VR技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动静结合地展示桂东南革命历史和蕴涵的革命精神,变“陈列式展览”为“多样式教育”,增强生动性、直观性和可感知性,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倍乘效应”,使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之义。

2.共享红色教育课程,提高教育的精准度。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红色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在运用红色资源时,要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来精准匹配,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13]432一是加强红色文化专门教材的编写力度,进一步梳理教育要点和教育内容,组织本地各科研单位、专业研究团队共同开发有关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的校本教材,确保教材编写的正确方向,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类精品课程,将丰富的实物史料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活教材,提升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资源教育进校园、进课堂的理论高度。二是充实红色教材的史料内容,高校可以采取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亲历者等形式,组织力量对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加强对社会上散存的文物史料、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研究工作,坚持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严谨态度,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鉴定,多方佐证,从而判定其真实性,力求全面真实地展示历史、反映历史,借此完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三是要注重总结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所蕴含的精神实质、革命真谛、时代价值,助力大学生了解更多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真正使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教材课程有内核、有特色。

3.共研红色文化课题,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高校可以发挥智库优势,与政府部门、党校或科研机构协同合作,拓展高校与驻地开展合作的新内涵。设立专门的红色资源教育研究基地,探索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教育、宣传、普及的新途径,形成馆校合作、校地共建的新模式,努力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使得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研究基地可以创新高校思政教学方式,如指派基地指导教师带领学生成立课题组,充分挖掘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去寻访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故事,集中研究编撰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史、大事记、群英谱,加大红色素材的整理力度,广泛征集散落在民间的反映桂东南抗日起义时期的革命文物、军民故事、红色歌谣等,并逐步形成系统的文字、图片等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有红色背景的古村落进行记录、抢修,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努力实现玉林红色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永续利用,让火红旗帜高扬、让革命火种代代相传。

总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项永不过时的研究课题。既能体现地方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丰富教育的内容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了解、发掘保护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启迪智慧、汲取力量,将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植根于心底,感知革命先辈对玉林这片沃土强烈的热爱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于坚定的理性信念、外化于切实的行为实践,肩负起时代重任,继承好、守护好和建设好由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

猜你喜欢

东南抗日红色
抗日小英雄杨杨
红色是什么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