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建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策略

2022-02-25甘肃省军区昆仑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同伴建构意识

甘肃省军区昆仑幼儿园 王 敏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使得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更加广阔的认知。同伴之间的合作,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而作为合作行为发生较多的建构游戏,大多数幼儿缺乏和周围同伴进行合作的想法与意识。因此,在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是目前幼儿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幼儿合作行为与建构游戏概述

1.幼儿合作行为

儿童阶段的合作和成人的合作意义不太相同,对于儿童的合作行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认知。陈秋芳认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就是师幼之间、同伴之间为了解决某个学习方面的问题而进行的协调活动。

2.建构游戏

建构游戏是幼儿园最常用的游戏类型,它是儿童自由选择和利用各种建筑材料(积木、积塑、沙土、金属部件等),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创造性地进行构造一定物体形象来反映或预期生活的一种游戏。大部分建构游戏本身是需要幼儿们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因此要求幼儿主动寻找伙伴进行合作,并在合作中提高幼儿的社交水平,从而构建良好的伙伴关系,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因此,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间合作行为的重要途径。

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笔者观察发现幼儿在建构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合作意识

儿童自身所具备的合作意识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合作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时,大多表现出合作意识较弱,很多幼儿都是先选择独自进行建造任务,基本没有合作意识。例如,在“小小社区”的建构中,小亮专注于自己的“小花坛”,这个时候星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把乐高插在一起。星星来到小亮的旁边说:“小亮,你能帮我把乐高插在一起吗?求求你啦!”而小亮头也没抬就说:“别问我,我自己还没做好呢!”接着,又继续埋头搭建自己的“花坛”。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合作意识也是不同的。小班幼儿通常都会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独自地构建;中班幼儿一般在游戏进行的初始阶段一个人独自进行构建,之后会产生帮助同伴进行构建或两个人一同进行构建的状况;有部分大班幼儿在游戏的初始阶段会选择和同伴共同进行搭建,在游戏进程中,幼儿会与同伴交流相应的意见,旨在获取认可与同意,但是大部分幼儿还是没有合作意识。相比较而言,男孩子的合作意识比女孩子更低。

2.缺乏合作策略

幼儿间的合作行为更多的是将自身的潜在需求作为出发点,并未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如果出现了材料缺失的问题,小班幼儿一般会直接到距离相对较近的同伴处拿取相应材料。如果被拒绝,幼儿会直接索要。一部分大中班的幼儿可以礼貌地向同伴发出相应的请求,对方通常会答应,但是运用“交换材料”模式的幼儿相对较少,这与幼儿自身的年龄以及所在的班级无关。由此可知,阻碍幼儿合作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合作策略。

3.合作水平不高

在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合作行为中,向同伴提出建议的现象出现频次是最高的,然而接受同伴建议和共同构建现象出现的频次就比较低。例如,开放日那天,幼儿进入“我的家园”建构区,开始合作搭建。甜甜拿来了很多奶粉罐,果果拿来了长条形木块,轩轩搬了很多纸盒。轩轩说:“我们搭个高楼吧!”于是,幼儿就用盒子开始垒高。过了一会,果果看见了正在搭建的两座楼,说:“把木条架到两堆盒子之间当桥吧!”她正要搬起长条形木块,轩轩看见连忙阻止说:“我还没搭完,我不想搭这个桥!”说完就又开始垒高楼。在搭建活动时,即便同伴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大部分幼儿也不会理会;呈现出的合作状态水平依然相对比较低。

4.受时间影响

通过观察相同时长和不同时长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行为出现的频次、教师参与指导的次数,进行记录和统计发现,幼儿开展构建游戏时间的长短与幼儿合作行为出现的频率之间存在直接的影响作用。活动时间短,干扰因素比较多,教师对幼儿没有进行有效指导,都可能导致幼儿在进行建构游戏的过程中很少出现合作行为。例如: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幼儿用哀求的语气说:“老师,再让我玩一会吧,我给芭比娃娃建的家马上就好了!”又如,在幼儿搭建过程中,老师直接告诉幼儿:“你可以这样搭啊,那样搭不对”等。但是,如果建构游戏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幼儿与相应的同伴展开深入与有效的交流时,合作行为的发生相应增多。

5.缺乏交流展示

在建构游戏过程和结束后,教师常忽视与幼儿及同伴间的交流,缺乏对游戏的指导评价。例如,大班几名男孩子在搭建中山桥的过程中,彼此间启发合作商量搭建,并且在此过程中出现合作行为,这本应是教师积极鼓励评价的契机,但是教师对此没有重视,使孩子们失去回顾过程、交流展示、积累经验的机会,使得建构活动仅仅是幼儿建造任务,忽视了游戏中的教育意义。

建构游戏中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教育建议

1.培养幼儿积极的合作意识

培养幼儿的积极的合作意识,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建构游戏中的合作经验分享给大家;其次,按小组形式开展建构活动,由老师随机分组,或者幼儿自由组合成组,选举一位合作意识较强;合作经验较丰富的幼儿为组长;再次,教师要鼓励异性幼儿有效交流,强化幼儿对性别的认知,更好地进行合作活动,这也是强化幼儿沟通与合作意识的关键。

2.引导幼儿合理运用合作策略

观察发现,幼儿常常是先完成自己的建构任务,再考虑和其他幼儿进行合作。这种表现多是因为缺少与同伴交往的技能和经验。因此,引导幼儿运用合作技能,积累合作经验是促进幼儿合作的重要策略。首先,在进行建构游戏时,教师为幼儿分配相应的任务,激励幼儿进行有效的分组合作,并能够适时地介入游戏,为幼儿提供及时的帮助与指引,助力幼儿更好地体验合作过程;其次,为孩子们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需求。在活动中遇到意见不合,出现矛盾的时候,不会显得手足无措。例如,在“我的游乐场”建构游戏中,教师可以提前制定并强调规则——每个小组只能用自己组的玩具,要是需要别人的,可以进行互换等。这样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强制幼儿与幼儿间进行合理互动,进而达到引导其进行合作的目的。

3.创设合理的游戏主题

合理设计建构游戏活动主题是提高幼儿之间的合作水平的主要策略。首先,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讨论,选出大家感兴趣的建构主题;其次,创设不同类型的建构游戏主题,促进幼儿合作经验和技能的发展;再次,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相关行为准则的规范下,与同伴相互协商与配合下达成建构游戏活动的目标,为幼儿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4.给予幼儿充分的游戏建构时间

幼儿注意力集中比较短,若是活动时长过长,幼儿可能会失去耐心,活动时长太短,幼儿无法投入到游戏当中,更不可能完成高水平的合作。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幼儿的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当的建构游戏活动时间,使得幼儿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有计划地与同伴展开交流与合作活动,有更多的协商与思考的时间,强化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5.提供幼儿充足的交流展示空间

推进幼儿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与互动,推动幼儿更深层次合作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建构作品进行原场地保留或是多角度拍照进行留存,在之后的游戏评价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互相交流作品的兴趣。教师大胆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利于引导下一阶段的建构游戏,让幼儿有意向性合作游戏转变为适应性协同行为游戏,全方位提高游戏的质量与水平,发展幼儿高效的合作行为。

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积极创设高水平的游戏主题,鼓励幼儿运用合作策略、合理安排幼儿游戏建构时间等方式都可以促进幼儿积极地开展合作活动,丰富其社会交往经验,并为幼儿未来生活中同伴交往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同伴建构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意识不会死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