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点拨,“下水”引领

2022-02-24洪沛宁

教育界·A 2022年35期
关键词:写作策略范文

【摘要】“文从字顺”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指的是作文语言表达清楚准确,行文通顺流畅。教师要结合实例,指明写作注意要点,根据教材“写作实践”布置的三道题目,依次解析文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此外,教师还要提供“下水”范文,进行随文点评和写作策略指导,给学生一定启发。

【关键词】“文从字顺”;文题解析;“下水”范文;写作策略

作者简介:洪沛宁(1982—),女,江苏省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

“文从字顺”是中学生写作的基本要求,指作文语言表达清楚准确,行文通顺流畅。在新课改下,写作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科学合理地布置作文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1]。然而,当前不少中学生的作文语言生硬,句子拗口,使教师读起来费劲,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学生作文成绩的评判。统编七下第五单元设计了“文从字顺”写作训练,结合单元阅读选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一、注意要点

(一)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随着中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师也应根据学生所处的教育阶段调整写作教学方式[2]。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尽管得到改善,但“被动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对中学语文作文课堂来说,学生缺乏主动性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影响中学作文教学高效开展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写作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思想、写作素材匮乏等。要写好作文,学生要准确把握词义,做到用词恰当;合理安排词序,做到表达清晰;要注意词语的情感色彩,恰当选用褒贬词;要注意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消除词语的歧义,做到表意明确。如“今天想来,她对我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一句子中,“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两个短语顺序颠倒,表达不准确。该句中,“她”对“我”的影响,先是让“我”“接近文学”,然后“我”才“爱好文学”,这样才体现“她”对“我”的影响由小到大,符合逻辑。

(二)句子连贯,思路清楚

句子连贯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之一。所谓连贯,指句与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接得上,扣得紧,表意合乎逻辑,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中心意思。要想句子连贯,思路清楚,需要做到:(1)话题保持统一,不能轻易改变主语;(2)句序合理;(3)表述前后呼应。

(三)教师规范用语,学生多读多改

在课堂中,师生互动以语言为主,语言运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沟通的效果。书面语言和口头化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同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艺术化处理[3]。教师只有语言应用得科学合理,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但是现阶段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语言都过于口语化,表达不规范,导致学生无法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仍然存在方言化教学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学校。方言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用语习惯,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言传身教十分关键,当教师用方言教学时,学生会模仿,从而不利于学生良好用语习惯的养成。教师用方言上课还会导致课堂氛围不够严肃,从而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效果。教师应规范用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

朗读是完善文章内容的一种好方法。通过朗读,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一边嘴里念,一边耳朵听,能快速发现文章中的毛病。如有些词语听起来不顺耳,有些句子读起来不顺口,有些段落前后文意思重复,有些修辞方式使用不合理等,这些问题学生都能够在朗读中发现。

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多改,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二、文題解析

第一题:选择你喜欢的景或物,写一个片段。想好再下笔,语句要连贯、顺畅。不少于200字。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学生写片段作文,写作对象是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学生要将重点落在“喜欢”二字上,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景或物,有话可说。其可以思考自己最喜欢的植物,或是食物,或是动物。在具体写作时,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运用“五官观察法”,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角度,选择喜欢的对象,详细记录其颜色、形状、气味、叫声等,这样才能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

(2)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选用贴切的形容词,描写对象的显著特征,选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在描写中间接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3)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写植物,可以按季节顺序来写;写食物,可以先描写嗅觉,再描写视觉,最后再描写味觉、触觉;写动物,可以先描写其表,再介绍其里(生活习性)。

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将写景或写物的片段扩写为一篇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解析】你听说过别人说喜欢竹的“虚心正直”、喜欢牛的“默默耕耘”、喜欢莲的“洁身自好”吗?一些事物的特点,常常让人浮想联翩,从这些事物想到人的某种品质,以抒发喜爱、崇敬等感情。那么,如何写好这类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文呢?下列写作技巧学生可以重点关注。

(1)由表及里细致描写景物。对描写对象,学生可以先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进行实写,展现其外在特征及用途、来历等,还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表现描写对象某方面的特点。然后,学生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系列词语,描写对象的内在精神、品质、气质、性格等,从而丰富其

形象。

(2)由物到人揭示象征意义。学生在由表及里细致描写景物的基础上,积极展开联想,找出景物与生活中某类人在精神、性格等方面的相同点,从而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如仙人掌生命力顽强,象征那些身处困境、无人关心甚至遭人嘲笑但仍自強不息、顽强成长的奋斗者。

(3)语言优美富有感情色彩。写物的目的是抒情述志,所抒发的感情是文章的主旨。因此,这种文章常常选用恰当而且准确的褒义词或贬义词来表达感情。如茅盾笔下的白杨树:“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挻拔。”

第三题: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咏的对象,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情思。月亮曾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请以《月亮》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解析】以《月亮》为题写作,选材的空间还是很大的。这里的“月亮”可以实指,不同时间不同形状的月亮,或圆或缺,或明或暗。月光之下的自然万物与人的活动,学生都可以尽情描写。这里的“月亮”也可以虚指,满月代表团圆、思念、圆满,残月代表缺憾、不圆满等。学生可以在写作前查阅一些古人描写月亮的诗文,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学生可以把月亮当作知心朋友,向她倾诉心事;可以结合神话故事,充分发挥想象,描绘一个独特的世界;还可以大胆想象,几十年后,乘坐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在月球发生的事情。最后,在查阅资料和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要选择一个新颖的角度,写出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

三、“下水”范文

翠竹礼赞

洪沛宁

有人赞美亭亭玉立的荷花,有人赞美凌寒绽放的梅花,有人赞美不怕炎阳的石榴,而我却要赞美苍翠挺拔的竹子。

(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直接抒发对翠竹的感情。)

我爱竹的勃勃生机。一场春雨之后,在一簇簇竹根周围会冒出许多的竹笋来。竹笋有的刚刚破土,露出尖尖的小脑袋,特别可爱;有的已经长到十几厘米高了。春天的竹子闻上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到了夏天,整片竹林看上去郁郁葱葱。一棵棵竹干精神抖擞,傲然挺拔,像一个个守卫着美丽校园的士兵。每根竹子都是一节一节墨绿的颜色,像刚刚被一支绿色的画笔染上色似的。竹枝瘦瘦的,水平方向伸向四周。叶片呈狭披针形,碧绿碧绿的,缀满枝头。偶尔可见一些枝头上的竹子花,像稻穗一样,有黄色的,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一阵清风吹过,竹林便发出沙沙的响声。

(翠竹的勃勃生机,不仅表现在夏天的竹干、竹枝、枝叶、竹花,还表现在春天的竹笋上。第2段“冒出”“刚刚破土”表现了竹笋旺盛的生命力。)

我爱竹的奉献精神。竹子浑身上下都是宝。古人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竹根可以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竹子也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可见竹对人无所求,给予人的却很多很多。不仅如此,竹子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令人赏心悦目。竹笋既是减肥又是预防肠癌的健康食品。竹叶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改善环境的功能。

(竹的奉献精神,一表现在实用价值上,二表现在观赏价值上,三表现在环保价值上,层次分明。)

我爱竹的坚强不屈。记得去年超强台风“鲇鱼”过境,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暴雨大作。公路两边的大树,不少树枝已被折断,掉落下来。有些小树甚至被连根拔起,狼藉遍地。我上学路过路边的一小片竹林,只见一棵棵翠竹在风雨中依然屹立不倒。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写过《竹石》一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啊,狂风吹不倒它,炎阳晒不干它,严寒冻不死它。竹子,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会顽强生存下来,茁壮成长!它那坚强不屈的精神使我心底油然生起一股敬意。

(一组排比句,突出竹子不同时期生长环境的恶劣,体现了竹子坚强不屈的精神。)

青青翠竹,不正象征着那些坚强不屈、乐于奉献的人吗?像钱学森、郭明义、抗洪战士……

我爱翠竹,爱它的勃勃生机,爱它的奉献精神,爱它的坚强不屈。我更爱像翠竹一样的人!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由物及人,揭示翠竹的象征意义。“我更爱像翠竹一样的人”一句,抒发了感情,升华了主题。)

【写作策略】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直截了当或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志趣等表达出来。学生如何写好这类文章呢?

第一,描写要形神兼备。可以运用“五官观察法”,详细描写事物的形态美,在此基础上,表现事物的精神、性格、品质等,为下文揭示象征意义做铺垫。

第二,物与人要“神似”。在描写的基础上,要由物及人,借物喻人,运用联想手法,揭示事物的象征意义。所咏之物与所咏之人一定要有相似点。

第三,语言有抒情色彩。“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情”,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因此,学生要注意所用词语的褒贬色彩,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第四,结构浑然一体。做到首尾呼应,点明题旨,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参考文献】

[1]李天姝.新课改下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析[J].读与写,2021(14):63.

[2]孙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02):234.

[3]刘志敏.浅谈在“双主双助”教学模式中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语文课内外,2021(21):206-207.

猜你喜欢

写作策略范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春色几许(简谱)
刍议考场作文与个人写作
谈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隔绝那些纷扰
学滑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