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逻辑·路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维

2022-02-24张利涛

前沿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及语言文字共同体

张利涛

(青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1]148,新时代“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299,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3]329心理过程、民族观、国家认同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重要维度。就心理过程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在我国全体人民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4]就民族观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共同理念。就国家认同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56个民族的群众都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形成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凝结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化符号,也是各民族共享的交流工具。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2]301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对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论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王晨认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有利于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6]常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心理基础都可以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宪制意义值得重视。[7]其二,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袁继富认为,语言文字的交际性、资源性和人文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8]胡艳霞认为,语言文化认同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道。[9]其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王启涛认为,汉语言文字是历代中央政权的通用语言文字,并总结了我国历史上通过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10]李秀华认为,民族地区要全面、科学地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以实现少数民族语言认同与国家通用语言认同的有机统一。[11]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维的研究方兴未艾。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既强调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也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内在机理以及具体实践路径,对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基于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状况相对封闭地区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逻辑理路以及实践路径。少数民族群众对外交往的动力和能力都相对较低,以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的同质性比较强,社会内部网络结构比较紧密。[12]这样的社会结构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民族地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语言文字相通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通,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上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二、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3],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什么”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即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搞清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搞清楚“为什么”,即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对此可以从助力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和增强中华民族认同三个维度作出阐释。

(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着力点

从工具理性的视角来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相对有限,即使是在本民族群众之间,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另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学活动的学校也仅局限在民族中小学的部分年级和民族高校的部分专业。近年来,为了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使用范围空前扩大。另外,汉语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在全球范围内也广受欢迎,作为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其他国家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日益高涨,“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温。早在2017年就有权威媒体报道,国外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14]在国内,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使用国家通用汉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只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有机会走出去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民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有助于各民族的团结,也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15]毋庸讳言,民族地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尽管近年来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短时期内依然无法补齐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短板。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即使在偏远的民族地区也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但这都以少数民族学生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前提。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他们个人理想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民族能够走多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助力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助推剂”,也是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登山杖”。一方面,教育现代化需要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另一方面,教育现代化将有力地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可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媒介,也是推动各民族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助推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必须让各族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的重要意义,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普脱贫的政策方案,积极推动民族地区推普脱贫工作,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教育是提升个体素质的重要途径,能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6]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个人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前提条件,而充分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个人获得更好和更多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因此,语言文字在个体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具有“元知识”和“元技能”的重要属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人力资本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提升少数民族整体素质、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本开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尽管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不可否认,贫困治理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回顾我国脱贫攻坚的艰辛历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部分贫困人口之所以难以摆脱贫困,并不全是由于他们不够勤劳、不够努力,而往往是由于他们无法摆脱“贫困思维”的局限。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贫困人口的思维认知,助其摆脱“贫困思维”,这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脱贫的关键。[17]“贫困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封闭、僵化、学习能力和变通能力差,习惯于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这种思维模式成为很多人无力摆脱贫困的思想根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少数民族群众融入更为广阔的新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根除他们的“贫困思维”创设了条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是第一步,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让各族群众都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执政的价值旨归。

(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

构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然要求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秦王扫六合、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局面之后,把统一语言文字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一项重大措施。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长河中,尽管一直存在多种语言文字并存的现象,但官方语言往往只有一种,即汉语。可见汉语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拥有通用的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团结统一的标志,也是增强国家认同的前提。”[18]我国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同样,整体也不可能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民族不断发展进步,各项事业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正确性的最好例证。

语言文字相通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往往都是从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开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只有被各民族广泛使用,各民族之间才能更好地实现交往交流交融,进而在情感、思想、文化和政治等层面加强理解并形成认同。[19]从这个角度来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中,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将各民族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桥梁与纽带,各民族群众通过日益频繁的沟通、交流,增进理解和互信,在语言相通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心相通,在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五个认同”。另外,只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群众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语言文字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而更加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三、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在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都有相应的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二者是有侧重的统筹推进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或此消彼长的关系。2021年8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3]329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具有相关宪法和法律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并不影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民族地区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有深厚的历史传承,也有紧迫的现实依据。

(一)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逻辑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纲领和总依据。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20]9我国各民族都拥有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的权利,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受到宪法的保护。但是,《宪法》第十九条又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16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规定,却体现了我国民族政策以及语言文字政策的精髓。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但为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利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十分必要。我国宪法的这两条规定,奠定了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宪法基础。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除了相关宪法基础之外,我国还有专门的法律对此予以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21]923在法律上确认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并指明了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不是某一地方的方言;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而不是所谓的“简化字”或者“繁体字”。第三条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21]923以“推广”和“推行”两个动词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政策指向。第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21]923对地方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第八条:“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21]923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相关规定,为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提供了最直接的法理依据。

(二)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正是由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才成就了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且今日依旧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于1949年10月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并在1954年改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订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及普通话、简化和整理汉字。1952年公布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得采用一种在其自治区内通用的民族文字”作为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促进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22]2-3可见,即使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也十分重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工作,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此项工作。

1982年颁布实施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5年成立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替代了1954年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为了适应21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修订)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23]1666-1667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工作的同时,通过开设汉语文课程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普及工作,延续了党和政府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相结合的政策,并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重点工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具体实践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统筹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工作,并把提升少数民族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

(三)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逻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虽然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体量较小,但是具有后发优势,即使是在我国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经济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例如,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017年为10.2%、2018年为9.1%、2019年为8.3%;即使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2020年和2021年的增速依然为4.5%和8.1%。①深处内陆的民族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甚至成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环节。当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党和政府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大门越开越大,使得民族地区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可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4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对于世界上任何政党而言,治理好这样一个大国都不是一件易事。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代表人民执掌政权,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表现出非凡的执政智慧和执政水平,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将会丧失。稳定是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言:“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24]331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成功探索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了维护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和谐局面,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

四、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拓宽国民交流互动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25]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工作中,既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也要坚持依法依规统筹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工作;在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强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国民意识,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真正把语言文字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补齐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进一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

(一)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的原则,稳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方面既有相同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虽然同为西部地区,但西北民族地区和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同一个少数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掌握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此外,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掌握程度上的差异性就更大了。由于不同少数民族的群众,或同一少数民族所在不同区域的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同,所以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就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而应坚持因地制宜、一地一策、科学施策的原则。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细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措施,立足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努力提高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文字的过程中不可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有着深厚的历史因素、环境因素和现实因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绝不是强制要求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替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是在尊重少数民族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教育引导他们熟练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在公众场合、办公场所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方便沟通和提高办公效率。任何强制要求少数民族群众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做法不仅是有害的,而且与我国宪法和法律精神相违背,并可能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做好新时代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既要坚定不移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要考虑少数民族群众的接受程度,把握好轻重缓急。[26]因此,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切勿犯“急躁病”和“冒进病”,而应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在尊重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稳健的政策和措施。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同推进

我国宪法和法律既有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也有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定,这二者并不矛盾。在具体实践中,各级部门应坚持协同推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价值,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目前形势而言,少数相对偏远的民族地区仍未达到2017年国家语委印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中规定的到2020年“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的目标[27]315,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仍需要持续发力,但也要注意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工作,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关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指导方针。我国语言文字政策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感情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被广泛使用的实际情况,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首先需要摸清我国语言文字资源的家底。2015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这是指导摸清我国语言文字资源家底的纲领性文件。[28]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语言资源的调查工作。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54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有的少数民族还不止使用一种语言,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数量超过130种。[29]语言种类繁多,既是我国语言资源的优势,同时也给语言保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2016年,国家语委与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的通知》,并制定了2015—2019年总体规划表,组织实施了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现状的相关调查工作。我们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并没有放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走向消亡,而是严格贯彻《宪法》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精神,统筹推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

(三)强化国民意识培育,增强“五个认同”,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五个认同”是国民意识的突出体现。[2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主权国家的标志之一,公民使用并认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另外,汉字的传承与中华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辩证发展关系。[30]语言文字互通,有利于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统一。语言是心灵的窗口,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各民族群众语同音、书同文,彼此的心灵距离才会拉近,才能在彼此深度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相通、认同相一、民心相聚,从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2]299。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实现“五个认同”的重要媒介。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少数民族群众进一步强化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是每位公民享有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以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健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增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是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点。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道,而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则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9]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承载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8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让各民族群众了解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背后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的中华文明。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趋于一致的价值判断、思想共识以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都需要建立在“五个认同”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认同,是促进民心相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之道。

五、结语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内涵[31],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是各民族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上迈向共同富裕的助推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语言文字政策。协同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工作既有法理依据,也有历史传承和现实依据。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既要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也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勿犯“急躁病”和“冒进病”。通过增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促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注释]

①数据来源:贵州人民政府网,https://www.guizhou.gov.cn.

猜你喜欢

普及语言文字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