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2022-02-21全小庆黄嘉宝周洪莲张存泰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3期
关键词:亚群脂蛋白外周血

全小庆,黄嘉宝,周洪莲,徐 婷,张存泰

(1.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广东 深圳 51811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同济医院全科医学科,湖北 武汉 430030;3.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全科医学科,广东 广州 510630)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0岁,冠心病发病率随之增加2倍[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冠心病常见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不仅有脂质沉积的参与,还有全身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持续的炎性反应使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容易被侵蚀或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此外,循环中的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均参与了冠心病病程中的炎性反应及免疫过程[1-2]。有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T淋巴细胞占所有有核细胞总数的10%~20%[3]。不同表型的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如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具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4];而CD4+CD25str+CD127dim/-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则因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保护作用而备受关注[5]。临床研究表明,Treg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即参与了免疫调节[6]。故本研究探讨了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旨在为研究T淋巴细胞在冠心病中的作用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4年12月至2017年2月的老年住院患者68例,其中男43例(63.24%),中位年龄81.42岁。按不同疾病类型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患者2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SAP患者25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ACS患者19例)。本研究已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TJ-C20141112),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条例执行。研究过程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患者筛选并对所有研究相关数据真实记录,确保其准确、原始、完整、清晰且有效。

1.1.2纳入标准 (1)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的老年患者。(2)对照组为无冠心病史患者。(3)SAP组患者根据SAP诊断指南[7]符合SAP诊断标准:①存在胸痛症状,多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发作,部位常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呈阵发性,持续时间短(多数不超过10 min),口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②体格检查常无明显异常;③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T缺血性改变;④生化检验显示血清心肌标志物(优选肌钙蛋白)阴性。(4)ACS组患者根据ACS诊断指南[8]符合ACS诊断标准:①存在缺血性胸痛症状,并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30 min,且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无明显缓解;②心电图存在动态演变或ST-T持续抬高或仅有ST段压低/T波倒置;③生化检验显示血清心肌标志物(优选肌钙蛋白)升高。

1.1.3排除标准 (1)年龄小于60岁;(2)患有终末期肝病、肾功能衰竭等;(3)患有重症感染、消化道出血、严重创伤、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近半个月内曾行重大手术; (4)患有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5)近期曾服用影响淋巴细胞计数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6)病历资料不完整。

1.2方法

1.2.1资料收集 从住院病历资料中收集三组患者基线数据,即性别、年龄、吸烟史及饮酒史(既往或当前烟草/酒精使用情况)。此外,记录实验室分析结果,包括全血细胞计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肾功能指标(血肌酐)、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清蛋白、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

1.2.2外周血标本采集 采集三组患者入院时或住院第2天清晨外周静脉血用于全血细胞计数、各生化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由同济医院检验科实验室测定)。

1.2.3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使用以下单克隆抗体CD3 APC-H7-A、CD4 Pacific Blue-A、CD8 APC-A、CD 19 BV711-A、CD25 PE-Cy7-A、CD 28 FITC-A、CD45 Pacific Orange-A、CD56 ECD-A、CD127 PE-A等。使用未经稀释的抗体,采用FACSCanto流式细胞仪(BD Biosciences,San Jose,CA)测定淋巴细胞亚群,并使用Diva软件(BD Biosciences)计算淋巴细胞亚群绝对值和百分比。

2 结 果

2.1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饮酒史、肝功能、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ACS组患者肌酐水平均较对照组高,ACS组患者中性粒细胞、低密度脂蛋白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SAP组患者各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CS组患者Treg亚群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CD3+CD45+、CD3+CD4+、Treg 3个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续表2 三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2.3Treg比例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年龄、甘油三酯与Treg比例均呈负相关(P<0.05);其他临床指标与Treg比例无关(P>0.05)。见表3。

表3 Treg比例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有3亿人,每年因心脏病致死的患者中有10%~20%是由冠心病引起的[9-10]。冠心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较为复杂,其中已得到证实的主要有三方面,即脂质浸润、血栓形成及内皮细胞损伤。有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及免疫复合物沉积[11]。冠心病患者病程中伴随的局部或全身炎症反应说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过程与免疫应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9-12]。因此,本研究分析并比较了老年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以期为冠心病的机制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T淋巴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经诱导分化成熟后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淋巴细胞在机体内不断更新、循环,在同一时间可存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功能的亚群。Treg主要负责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维持自身免疫耐受和避免免疫损伤,Treg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热点。Treg占健康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5%~10%,由SAKAGUEHI在1995年首次报道,是一类可高表达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α链(CD25)分子的具有免疫负调节作用的CD4+T淋巴细胞[11,13]。目前,关于ACS患者外周血Treg变化的文献报道较少见。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AP组和ACS组患者Treg比例均下降,并且ACS组患者外周血Treg明显低于SAP组。推测其原因可能是ACS患者病程中存在细胞免疫激活,各淋巴细胞表面特性改变,Treg数量下降,Th1显著激活,免疫平衡破坏,进而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和冠状动脉自身免疫损伤加重。程翔等[14]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下降,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有临床试验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进行免疫学检测,结果显示,随着斑块不稳定性增加,Treg比例随之下降[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Treg比例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表明随年龄增大Treg比例随之下降。江敏等[16]报道,50~60岁健康者Treg明显低于30~40岁者。越来越多证据表明,Treg活性、数量、功能均可能与脂蛋白分数有关。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Treg比例呈负相关,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可能导致了Treg凋亡增加,引起Th17/Treg失衡,加剧了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失稳[17]。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Treg比例与甘油三酯呈负相关(P<0.05),提示Treg或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具有保护作用。目前,这种表现的原因尚未阐明,加之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故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老年AC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异常改变,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通过改善Treg亚群的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或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

猜你喜欢

亚群脂蛋白外周血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脂蛋白(a):携带武器的坏蛋
外周血G6PD活性检测对于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患者的诊断预后价值
磷脂酶相关脂蛋白A2在冠心病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时的应用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T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疾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