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视听互通的艺术通感现象研究
——一项学前儿童与青年的案例研究

2022-02-19徐雯豫

教育观察 2022年12期
关键词:通感乐曲意象

徐雯豫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一、问题提出

“通感”一词在中文中的出现源于钱锺书在《通感》中的描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1]学术界对通感的研究广泛存在于修辞学、心理学、美学等不同学科。通感在神经科学中又称“联觉”,指的是“在刺激一个分析器的影响下产生另一分析器所特有的感觉”[2]。以上定义从生理基础的层面探讨通感现象,而从艺术层面对通感活动所包含的情感、想象、意象等更高级心理元素进行研究,则更贴近人类生命体验的丰富精神状态与整体心灵情境。

众多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感觉器官因尚未发育成熟,其大脑对外界的刺激尚不能明确区分,相比成人使用单一的官能,学前儿童易于综合多种感官进行审美体验。在各种通感类型中最常见的是视听通感,即“在声音刺激物作用下主体产生视觉形象”[2]。关于学前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视听通感现象,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加登纳发现,6岁儿童就能够将色彩与声音联系起来。[3]我国学者孔起英在儿童解读艺术文本的研究中也发现,学前儿童的艺术感知具有多通道型,而这正源自儿童的通感能力。[4]目前,我国关于学前儿童的视听通感的实证研究依然较少,且对不同发展阶段产生艺术通感的基本特征缺乏清晰的阐述。成人的思维受到较强的理性控制,其艺术通感的发生机制位于心理表层,而青年期处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艺术通感的表象生成比年长成人更为清晰、直接,对事物的感知理解比儿童更为成熟。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学前儿童与青年的视听通感活动,通过访谈法记录其聆听乐曲的审美体验、诉诸绘画的理解,使用作品分析法对视听通感的绘画表现进行考察,探讨不同年龄阶段视听通感的共性与差异特征。由于学前儿童具有先天的直觉优势,因此本研究在对比中着重探讨儿童独特的艺术通感面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教育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形式,选取学前儿童样本2名(编号C1与C2)。C1为男生,中班下学期,来自云南省大理市某农村幼儿园;C2为女生,大班下学期,来自江苏省无锡市某城镇幼儿园。选取青年样本3名(编号Y1、Y2和Y3)。Y1为男生,初中毕业,来自云南省建水县;Y2为女生,23岁,来自江苏省无锡市;Y3为女生,22岁,来自云南省建水县。需说明的是,本研究对“青年”的定义参考联合国大会的“青年”年龄定义,即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5]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用乐曲《Flower Dance》(钢琴版,全长3分05秒)作为音乐样本。该曲富有强弱拍节奏的变化,旋律起伏明显、速度缓急交织,适合作为音乐欣赏与艺术通感的材料。每一次研究均由主试单独面对一位被试进行,所有研究均在隔音效果良好、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以下是具体的研究步骤。

第一,播放第一遍音乐,被试完整欣赏。

第二,播放第二遍音乐,请被试边听边使用彩笔(现场提供彩色蜡笔、彩色水彩笔与彩色铅笔)在A4打印纸上作画。若音乐结束后未完成,则重复播放直至完成。

第三,画完后,询问被试在聆听音乐时的想法与感受。

第四,请被试就画面内容与形式进行描述与解释。

访谈内容全程录音,后期转录文本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即采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被试聆听乐曲的审美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以及绘画作品的内容、构图、色彩、造型各要素进行访谈。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即研究者预先拟定访谈提纲的基本框架,正式访谈时根据被试作答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本研究的访谈在被试(学前儿童则为被试家长)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全程录音,并进行文字转录,运用NVivo12软件进行编码、归类与分析。

2.作品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作品分析中的图片分析法,使用NVivo12软件对学前儿童与青年样本听觉—视觉通感后的美术绘画的整体结构、内容与形式各要素进行编码式分析,以此比较学前儿童与青年在视听通感的创作层面表现出的共性与差异特征。

三、研究结果

(一)学前儿童与青年视听通感的审美体验

1.学前儿童与青年通过语言描述审美体验的共性特征

根据访谈结果,学前儿童与青年在聆听乐曲时均能够调动内在的心灵感受,被试的内心体验与音乐的曲式构成出于某种“同构”而产生呼应。以下是访谈节选。

C2:“我听见了水在流,哗哗哗的……就是很开心……”

Y2:“有一种明亮的感觉……音乐有缓慢的部分,又有灵动的部分。当我听到一开始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流水的感觉……之后音乐快起来的时候,我又想到了风吹草动的感觉……总之就是很美好。”

Y3:“有点淡淡的忧伤,我感到有点抑郁。”

如上所述,各被试对乐曲的审美感知不尽相同,有被试感到“开心”,也有被试觉得“抑郁”,但这些感知在乐曲构成的线索中都有据可循。该乐曲音符多为短促的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轻快跳跃的节奏极易引起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正如Y2所言有 “明亮”之感,而“明亮”一词本身就具有视觉指向,在这里就可体现视听感官通道的贯通与联结。同时,该乐曲为一首#g小调作品,小调曲式易于营造阴郁的氛围,故也符合Y3所说的“淡淡的忧伤”之感。由此可见,乐曲的音响形式作用于主体听觉,使欣赏者获得一种与音长、速度、调式等结构元素相互匹配的审美体验,这对学前儿童被试与青年被试来说都是一致的。

2.学前儿童与青年通过语言描述审美体验的差异比较

根据访谈结果,学前儿童在描述艺术通感形成的视觉画面时,语言自然、本真,具有生活气息,也多用富有节奏感的拟声词;青年在表述审美欣赏时符合理性表达,语义完整连贯,在大量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多样的审美意象。以下是访谈内容节选。

C1:“我觉得是老师带我们出去玩……在大草坪上,有小花……太阳落山了,玩累了回家里睡觉。”

C2:“我听见了水在流,哗哗哗的……有一条河,小红(幼儿创造的人物形象)在打鼓,隆隆隆……很快的,就咚咚咚……啊吵死我了(双手捂耳朵状)……我好像看见彩虹雨……还有桥。”

Y1:“想到考试结束,出学校了。因为考完试大家都离开学校,所以人很多。有点难过,因为见不到大家,要分开了。”

Y2:“音乐很舒缓,既有缓慢的部分,又有灵动的部分。当我一开始听到音乐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流水的感觉……于是我头脑中想到流水中淌动的树叶和花,它们随着水的流动趋势在水流中忽快忽慢。之后在音乐快起来的时候,我又想起了风吹草动的感觉,我的头脑中出现了一片金色的麦田,随着音乐的起伏,风吹着麦田形成了不同的模样……”

Y3:“有点淡淡的忧伤……有点伤感,我想到了夕阳,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旁边是蓝色和灰色的墙和房子,还有树。有点灰蒙蒙的,很朦胧,像动漫里的一帧画面……就像我放学以后走在路上路过那些街道……”

尽管聆听的是同一首乐曲,但被试的通感意象各不相同。这并不是说主体的艺术表达脱离乐曲的感染——他们正是在乐曲音响要素的激发下产生听觉表象,再结合过去或当下的生活经历,通过意象整合抽象,转而生成视觉表象的。例如,C2与Y2都在波浪式起伏的琶音感召下产生了“流水”意象,却在不同生命背景的协同下,形成截然不同的视觉想象。C2形成 “小红在桥上打鼓”的生动意象,Y2形成 “风吹麦田,树叶与花在水中跳跃流动”的唯美意象,而Y3形成 “日落夕阳映照街景”的诗意意象。从这一层面来说,通感意象是由内在物理结构与心理特征的相似而创造的各种可能组合。在艺术活动中,“通感意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艺术作品的现实规定,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可能,这种超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对生存世界的审美感受”[6]。

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前儿童在描绘审美想象时常用到“玩”“累了”“家”“睡觉”“河”等词语。这些生活化的词语正是学前儿童好游戏天性的自然流露,同时与自身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是儿童日常生活的体现。纯真的词语不乏美感,正如C2提到的“小红在打鼓”,乐曲中连续滚动的琶音在听觉上形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与低声部厚重稳健的和弦表现的颗粒感相交融,巧妙地贴合了“打鼓”的视觉表象,显得生动有趣。再看“彩虹雨”这一缤纷绚烂的意象,在研究者的追问之下,儿童表示“下得很快”,这与乐曲中众多十六分音符所形成的欢快热烈的跳动感相呼应。可见,童心与音乐形成默契,似乎学前儿童先天具有沟通自然的敏感,能直达作品本质,将审美对象中未表明的内容可视化、具体化。在对C2的访谈中,被试对“打鼓”的音响效果表示“吵死我了”并用双手捂住耳朵,纯粹直白的语言与动作是稚嫩生命的真情流露。此外,学前儿童乐于使用“哗哗哗”“隆隆隆”“咚咚咚”等拟声词,使平淡的审美意象顿生趣味,富有修辞效果。在这一层面上说,学前儿童能敏锐地感知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把握听觉与视觉间的共通,其语言具有鲜活纯真的灵动感。

青年的生命阅历相比学前儿童更为纷繁厚重,他们的审美想象往往来自个体生命历史的沉积,而非对作品形式的直觉表达。例如,Y1是刚经历完中考的初三男生,他在受访时表示想到“考试完大家都离开学校”的场景,且因为“见不到大家”而感到“有点难过”;Y3表示,想到“放学以后走在路上路过那些街道”的景象。可见,青年在审美通感时偏向再现某个与生活场景相似的视觉表象。纵观青年被试的访谈记录,他们对审美意象的表达都是清晰连贯、有组织的,而不像学前儿童的表述那样具有跳跃性,如C2从“河水”想到“打鼓”,又从“彩虹雨”想到“桥”,字里行间不具备某种逻辑顺序性,是许多新鲜想法的即时表露。因此,青年的视听通感语义表达完整连贯、符合逻辑理性,审美意象与生命经历相联系且丰富多样。

(二)学前儿童与青年视听通感的绘画表达

1.学前儿童与青年运用绘画表达听觉体验的共性特征

在内容层面,学前儿童与青年的绘画呈现出共同的意象,如C1、Y1、Y3画面中都有太阳,C2、Y2有流水,C1、Y2有草地与花,C1、Y3有房子,而C1、Y2、Y3均用不同色彩描绘天空。总的来说,参与研究的被试在描绘主导场景之外,大部分都画了天空、太阳或云朵,呈现出以地面为主、天空为辅的两级层次空间,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

在形式层面,学前儿童与青年均倾向于使用具象形式建构画面,而非以抽象的线条或形体表达感受。在色彩运用方面,学前儿童与青年混合了“随类赋彩”与“表现性色彩”的使用。例如,C2将水流涂成蓝色,桥涂成棕色,将人物头发赋予黑色,符合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与文化传统,遵循了“随类赋彩”的原则。在此基础上,C2根据主观性情感将人物身体赋予明快的粉色,并表示“我喜欢粉色,粉色就是我”,且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表征“雨”的意象,带有浓郁的表现性意味。同样,Y2将河流、树叶、花朵分别赋予了客观的蓝色、绿色、红色,反映了其对现实的关注,同时使用渐变的粉紫色表征天空,为平实的画面增添了梦幻般的想象空间。综上所述,学前儿童与青年在表现对象固有色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对比色或邻近色,这是概念色与主观愿望的混合表现。

2.学前儿童与青年运用绘画表达听觉体验的差异对比

(1)象征性表达与写实主义:绘画内容的差异性

在绘画内容层面,学前儿童的绘画更具象征性质,并不过多关注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例如,图1中的花朵形态为放射状的圆形,从绘画水平来看,这是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表示花。根据格式塔心理美学理论,这一高度概括化的表现形式既源自知觉中占有优势的简化倾向,又来自视觉对感性世界的敏锐观察。在图2中,C2使用三角形表征上衣、卵圆形表征裙子,且对手臂进行了夸张的放大,强调其打鼓的姿态。根据罗恩菲尔德的观点,“儿童图画中的突出特点——比例和大小上的夸张,表达了儿童的意图及他们对事物和事件的情感性评价”[7]。对C2来说,乐曲中琶音的起伏感与和弦的颗粒感融合的音响效果,成为本次审美经验中最核心的因素——这随后在画中着力放大的“敲鼓”动作中体现了出来。基于以上分析,学前儿童图画的象征性是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表征的,学前儿童以简洁而非相似的方式阐明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关系,且赋予某些事物主观价值。

相比学前儿童的简约,青年更偏重依据客观标准再现事物外形。图3中“考试结束,希望大家别忘了彼此”的标语,图4中的意象符合常规的麦子、花和落叶,图5中极具“写实”色彩的树干,均符合形象塑造的一般程式,具有逼真的画面感。

(2)时间性表达与空间性表达:绘画形式的差异性

学前儿童画的表征是时间性的而非空间性的,表现在他们记不住空间场景,却能记住印象深刻的对象的特征,即瞬时性的表达。而青年的绘画更多指向对客观世界的再现,即空间性的表达。以下从构图、造型两方面进行分析。

从绘画的空间构图来看,学前儿童直率的笔法反映了面向内心的真实。图2欲意描画向水平面深处流动的河水,然而这样的表征形式在视觉上又引发了水流向垂直高度延伸的歧义。在这里,C2混淆远近与上下维度的问题非常明显地传递出来。要解决这个困境,只能引入透视技法。然而,研究表明,“在没有教学的情况下,只有很少的人才能达到透视表征的阶段”[7]。再看青年的作品,图4同样描画的是水流,然而表现的是水流在水平面的横向流淌,巧妙地避免了同类问题的出现。图5中街道与房子的轮廓线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倾斜,近大远小的形体符合透视法则,产生了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过渡的纵深感。显然,掌握中心透视技法为摹仿自然提供了正确的法则,但是学前儿童在绘画时运用稚嫩的笔法形成的平面构图,同样富有另一种直观的真实。如果说透视法标志着对原则世界的系统表达,那么学前儿童画强调的则是对真实世界的切身体验。

从绘画的造型层面分析,学前儿童绘画存在一些特殊的表征形式,如“混合视点画”和“比例不协调的造型”。在图2中,人物具有正面特征的两只眼睛和嘴巴,与具有侧面特征的手臂组合在一起。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处于理智写实主义阶段的儿童,尚未具备将特定视点观察到的物体样子真实描画出来的能力,绘画中经常会将不同方位的物体特征加以组合,这反映了儿童原始的、前逻辑的心智状态。在图1中,可以明显看到“花朵”与“房子”造型在比例上存在的“问题”。在学前儿童看来,“花”是植物界美好的象征,其对花的感觉是深刻强烈的。正是这种主观价值驱使着学前儿童将这些事物画得过大。然而,若称其为“错误”是不合适的,因为受制于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这一现象是绘画必然结果。而对青年来说,似乎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如实呈现比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在图3中,因为描画人物较多,该图使用棒形人进行造型,凸显了人群的密集。而图4和图5均使用了优美的线条、平衡的构图与和谐的色彩来描绘景物形象,表现作品和音乐之间相通的“美感”。

四、讨论

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与青年进行视听通感时,具有直觉表达与现实表达的区别。学前儿童倾向于听从本能的意象表达,抒发内心感觉是迅速的、不假思索的。青年侧重依据客观现实,对艺术进行理性的反思与考量。王丽表示:“艺术通感过程中的意象创生性在艺术家的艺术活动中广泛存在,但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最易于被泄露,也最易于被记录和研究。”[8]由于儿童的精神世界受到的理性约束并不显著,对自然界的理解也未模式化,表达出来的情绪也就更直接和真实,在艺术活动中的意象生成更贴近事物的本质特征,许多先天的美感形式,如节奏、韵律、简化等最先被儿童捕捉。无论是提供一幅绘画还是一首乐曲,学前儿童都会不由自主地调动全身感官,将看到或听到的单一感官要素统合成一个整体,从直觉和本能的心灵层面进行感知。可以说学前儿童的心灵更具有生态化特征。若以理性逻辑的视角审视儿童艺术的逻辑,会阻碍学前儿童自主表现力的发展。

五、教育建议

(一)重视艺术活动中的跨感官审美体验

艺术通感往往综合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以视听通感为例,视觉引起真切的形象感,是空间维度的艺术;听觉引起空灵的形象感,是时间维度的艺术。这两种感觉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又有天然的不足,视听觉的互补则可以超越感官局限,从而拓展个体的审美经验。在本研究中,不同主体在聆听乐曲的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形成的审美意象都是不同的旋律片段撞击到心灵之上映射出的多彩风光,这说明审美体验确实具有跨视觉、听觉通道的一致性。陈丽君发现,使用图片和音乐均能刺激被试产生相同的生理反应,可见视听觉感官是贯通的。[9]在艺术活动中,引导各感知间的融通,可以为欣赏者的艺术创作提供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特别是对学前儿童,他们不易受到理性概念的局限,听觉表象经过意象整合后生成视觉表象更为自由活跃。因此,创设一个可供多通道感知的教育环境,与学前儿童艺术表达的心理规律更为贴合。例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推出的综合艺术课程,以滕守尧提出的生态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在艺术课程中融合了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能力,实现了各感官间的整体联动,强调了艺术与科学、生活、文化的连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态关系。

(二)构建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

目前,儿童绘画理解的主流范式依然是对绘画内容“像与不像”的刻板评价。儿童绘画教学被大量的构图、比例、透视等技法训练所填充,学前儿童的主观情感与内心直觉的真实表现反而日渐削减。罗恩菲尔德指出:“儿童注重的是自我的经验以及主观世界的经验。”[10]他们在创作中经常出现夸张、简化、混合视点、展开式构图等看似“不合理”的画面,偏离成人习见的视觉标准。这源自学前儿童“画其所知而非画其所见”的心理基础,而儿童绘画的基本立场就是感觉写实而非视觉写实的。因此,只有了解学前儿童作画的心理发展规律,成人才能给予那些“不合常规”之处更多的理解与宽容。只有以儿童艺术自身的话语来解读儿童艺术,才能“听见”他们内心的真实自我,“看见”每一个独特个体表达的声音。在阅读学前儿童的艺术作品时,成人只有建构一种新的儿童绘画理解范式,才能使艺术教育从技术规训走向生命叙事,使绘画成为儿童本性回归的场域。

猜你喜欢

通感乐曲意象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悲伤的乐曲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