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融合三提升一促进”食入人心式课程教学研究探索
——以《食品工艺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

2022-02-18孙卫青尹小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食品思政

马 静,孙卫青,尹小丽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概述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工程认证教育理念和“新工科”背景下对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食品科学类专业开设了《食品工艺学概论》,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食品加工保藏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分析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专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食品相关专业课程或从事食品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食品工艺学概论》一直以来为食品类专业学生所开设核心课程的中心和桥梁。我们一直重视课程改革与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 课程痛点

2.1 学生感性认识不够,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不足

课程于大二下学期开设,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不同食品加工缺乏感性认识。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知识,在听课和复习时关键知识点模糊不清、理论难以消化记忆,难以实际运用[1]。

2.2 学生体验感不强,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意识不足

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程学时限制,实践教学滞后,教学资料的信息有限,表达形式单一,致使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缺乏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2]。也缺乏对最新科研成果技术和学科发展前沿了解。

2.3 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不强,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不足

课程知识点相对独立,传统“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很难将当下所学知识点与完整的食品实际生产过程相联系。学生无法了解食品生产线和设备运行状态。学生学习状态被动,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善于提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缺乏专业认同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最终导致缺乏持续与深度学习[1]。

2.4 学生专业认同感不高,对专业知识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

由于高考分数的影响,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自身兴趣、性格特点、需要选择专业;处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输入阶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性设计,学习状态被动,兴趣不高,内在学习动力不足,最终导致学生缺乏持续与深度学习,影响专业知识的社会责任认知力。

3 针对痛点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以BOPPPS有效组织教学。以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Outcom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阶段为指导,确保课堂内容高效精准的推进[3-5]。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四融合,三提升,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

3.1 学习资源与翻转课堂融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力

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与翻转课堂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6-7]翻转课堂既可以缓解学时少的矛盾,激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又能将“以教为主”的课堂,逐渐转变为能力培养,将线上线下学习资源与翻转课堂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与深层建构,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组织的提问、讨论、生生互评、教师评分等活动,也使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锻炼,提高了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食品科学类人才的需求[8]。具体实施如图1(P245)所示。

图1 学习资源与翻转课堂融合示意图

3.2 科研活动与课程内容融合,提升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和意识

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促进教学培养质量的提升。参加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同时找到自主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过程中采用阶段螺旋式将科研活动与课程内容融合,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科研精神[9]。具体实施如图2。

图2 科研活动与课堂融合示意图

3.3 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1 思政育人融入教学目标

课程要体现育人功能,包含有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内容,同时要结合课程内容,以课程思政为根本导向,认真研究讨论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

3.3.2 思政育人融入教学内容

本着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和学科内容特点,将思政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中,深度提炼挖掘该课程体系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

3.3.3 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讲故事、讲体会,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也通过线上讨论、国家慕课和生产车间视频等延伸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

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考核方式,采取过程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将整个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可以起到确认学习结果、诊断和导向作用,较好地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互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

4 课程特色与创新

4.1 形成了“四融合三提升一促进”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四融合(即学习资源与翻转课堂融合,科研活动与课程内容融合、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和评价体系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三提升(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融会知识力,提升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和意识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全过程。

4.2 形成阶段螺旋式科研活动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科学研究活动分为:问题指引学生参加学术讨论、教师指导下设计方案、教师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成果结合讲授和指导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四阶段。[9]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科研素养有机结合,建立提升式的理论知识训练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且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相关的竞赛项目,并在省赛和国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

5 课程成效与推广

5.1 课程目标达成

“四融合三提升一促进”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式、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成果为导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

(1)课堂教学效果总体评分为97分,课程平均成绩为85.97,提高了5.4%。

(2)省级一流课程:《食品工艺学概论》获批第二批湖北省省级本科生一流课程。

(3)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由本人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人次,项目3项,其中省级项目1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竞赛1项,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1项。

(4)科技竞赛获奖:笔者指导全国大学生生命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1项;全国食品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国家总决赛二等奖和南部赛区一等奖1项;湖北省微康益生菌杯酸奶DIY大学生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校级二等奖1项,校级三等奖2项。

5.2 推广应用情况

由于本教学模式和方法效果明显,符合食品科学类学生的特点,在相关专业课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目前已经在农产品加工工艺学进行推广教学。

6 结语

“四融合三提升一促进”的课程教学新模式,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并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食品思政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食品造假必严惩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