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2-02-18李正军代承轩文春风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要素劳动育人

李正军,代承轩,文春风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李正军1,代承轩1,文春风2

(1.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412007;2.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由理论基础、价值引领、实践生成所构建的系统工程,具备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适应性等基本特征。以系统论视角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随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将系统思维和方法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全过程,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引导、增进劳动教育的要素耦合、促进劳动教育的过程贯通、提升劳动教育的成效聚合,已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最大效力、达到最优效果的迫切需要。

系统论;劳动教育;理论基础;价值引领;实践生成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飞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青少年中的“躺平”“摸鱼”现象屡见不鲜,面对这些不想劳动、不爱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的现象,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劳动文化认同力,激发青少年的奋斗情,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凸显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根本遵循。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优化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进行了系统性部署,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性质理念、育人目标、理论内涵、实施规划与保障措施作了细致规划,逐渐建构出一个目标明确、内涵清晰、层次分明、要素聚合的统一整体,具备鲜明的系统性。而运用系统思维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构成和基本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要义与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系统构成

近两年劳动教育愈发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内涵、价值意义、实施路径等认知或实践角度进行探讨,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素结构、整体特征及系统功能等内容有所忽略,这就突出了用系统论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要性。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笔者认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一项由理论基础、价值导向、实践生成等三大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工程,各子系统及其各要素形成了彼此交融、相互联动的统一整体,各要素功能的联动发挥影响着系统的整体功效。

(一)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劳动这个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构成了人存在的类本质,促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谈到人的发展时,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的重要论断,通过对劳动的考察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关于劳动教育,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4],突出劳动教育在人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该论断进一步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在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同时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相关论述,深刻阐释了劳动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更是为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彻始终。

(二)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引领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要始终围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6]这一鲜明价值导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外某些错误价值导向在新媒体普遍应用的背景下迅速传播,加之当前劳动生产收入与资本生产收入间的巨大差距,导致部分青少年的劳动观乃至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将劳动特别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视为低级活动,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尊重劳动、不想劳动甚至不会劳动的现象。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立足青少年的教育环境,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来抵御错误思潮的误导,进而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维层面的育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劳动精神的文化根基,劳动精神产生于劳动实践又反作用于劳动实践,对劳动实践具有助推作用。新时代劳动教育通过弘扬劳动精神,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节俭、勤劳、奉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会“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含义,强化青少年的劳动责任感和劳动主体意识,厚植劳动情怀,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主题更为丰富、精神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三)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生成

新时代劳动教育具有在实践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能力,是贯穿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关键枢纽,相较于学校其他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育,鲜明的实践性赋予新时代劳动教育以综合育人能力。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实现由“认识主体”走向“实践主体”再到“教育主体”地位的不断转变,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劳动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劳动素养,进而提高自身综合道德品质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实践中得以生成。但要注意的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体力劳动,不是只重视劳动形式,而是一种契合时代特征、凸显启发性与教育性的实践活动,是基于劳动实践发挥其立德树人作用的综合育人功能,最终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目的。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是“以学致思、由思而事、以事成人”的过程[7],学生通过参与家庭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发明创造等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构建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桥梁,真正在实践中凝练智慧,达到自我认识和对客观世界认知的升华,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新时代劳动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形式,而应将它作为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来审视,即运用系统论思维将劳动教育视作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整体演化。在系统论视域下,审视新时代劳动教育所具备的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适应性等系统特征,对于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识具有非凡意义。

(一) 整体性特征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各部分机械组合,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孤立状态下无法实现的性质。”[8]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指的是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理论基础、精神引领、实践生成等子系统及其要素的有序结合、协同作用,从而发挥出大于各要素功效总和的统一整体的系统性能。运用系统观念审视劳动教育,首先要把握其整体性特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质内涵和逻辑建构进行整体剖析,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以强化系统的稳定性,进而掌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特性和运行机制。新时代劳动教育效果的最终呈现,取决于各部分、各要素功能的充分发挥,更受制于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有序同向,协同运转。新时代劳动教育只有坚持系统思维,把握整体性特征,做到全面统筹、多方联通、高效协同、强效推进,才能聚集合力、产生效力、创造伟力。如果单纯地对劳动教育的理论、价值、实践等系统要素开展独立研究,割裂、孤立地看待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与子系统的功能和特性,而忽视对各要素和子系统间的整体统筹和顶层设计,就有可能造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运行机制的弱化、僵化、失衡,导致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整体合力难以发挥。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注重把握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性,从而强化其整体效能,利用理论基础、价值引领、实践生成等子系统及其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协同发力,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明鉴道路、坚实依据、明晰思路、把握重点,构成一个各要素规范有序、耦合协调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以系统整体性保障稳定性,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取得更大效益。

(二) 开放性特征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得以优化发展不断壮大的特性。“科学的系统是可以变化的、开放的,有多种分类可能性。”[9]开放性同样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若仅依赖于自身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无法充分强化自身实效性,而应在纷繁多样的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将新时代劳动教育放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中系统部署,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子系统驱动“五育并举”大育人系统的整体优化,以“五育并举”大育人系统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子系统的不断深化。因此,不仅要将劳动教育置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之中进行系统考察,还要将劳动教育置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视野中综合考量。在劳动教育的目标维度上,如果说引导学生学会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层面的劳动育人目标,那么,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国家层面的劳动育人目标。学生层面育人目标是国家层面育人目标的逻辑起点,国家层面育人目标是学生层面育人目标的价值归依。从学生层面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以满足学生主体所需、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实现自我全面发展为目标导向,构成了劳动教育系统开放性的“内因”;从国家层面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以劳动教育培育优秀青年、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导向,构成了劳动教育系统开放性的“外因”。系统开放性的“内因”是“外因”的首要前提,系统开放性的“外因”为“内因”提供坚实保障。二者相互作用,共同促使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良性互动、动态调整,实现完善发展。

(三) 层次性特征

在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凸显出立体化的层次性,构建了认知层次、能力层次、育人层次等三维一体、逻辑紧密的层次结构。首先,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认知层次来看,《纲要》对不同学段青少年关于劳动的认知学习作了详尽的要求。小学学段的劳动教育仅需孩子们形成“人人都要劳动”的观念,感悟用劳动取得劳动成果这一过程,让孩子们感知劳动乐趣,达到初级层次的认知;中学学段的学生通过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学校劳动教育课等劳动教育内容,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形成劳动自立意识,达到中级层次的认知;大学学段的学生通过感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以及开展专业的劳动实践教育,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社会主义劳动的关系”,领会劳动精神,培育合法劳动意识,达到高级层次的认知。其次,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能力层次来看,小学学段的劳动教育旨在让孩子们学会个人物品整理、卫生清洁以及简单的生产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完成初级能力层次的学习;中学学段的劳动教育通过引导中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生产性劳动实践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劳动,培育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完成中级能力层次的学习;大学学段的劳动教育则是结合专业技能,重点围绕创新创业,开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劳动实践活动,积累职业经验,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完成高级能力层次的学习。最后,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层次来看,青少年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三个层面的影响,开展劳动教育要充分协调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方向一致和功能互补,实现三方同向合力,形成协同育人层次。

(四) 适应性特征

从系统论角度看,系统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生存与发展,系统以及内部各要素与环境发生各种形式的交换,受到环境因素变化制约的同时,系统的适应性特征也会促进系统内部各要素针对环境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实现自身新的演进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系统同样能实现适应性发展,这种适应性发展可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劳动教育的历史演进突出地体现。劳动教育在我国长久以来具有特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人才需求尤为紧迫,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就此境况,毛泽东多次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随后,1950年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和1952年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明确规定把劳动作为课外活动之一。1955年教育部在《关于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宣传教育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进行劳动教育,除注意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外,还应注意进行综合技术教育,使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懂得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这些文件的颁发使应对建国初期大环境的劳动教育目标和总体框架得以确立。随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教育事业也已取得一定发展,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此背景下,大中小学与农村、工厂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学校也开始举办劳动主题活动。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劳动教育不能丢!”[10]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国教育方针发生了深刻变化,劳动教育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理念的同时,有效结合西方国家教育思潮,完成了重大发展,形成了“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1]。

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我国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历史契机,新时代劳动教育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一论述不仅完善了我国的教育体系,更凸显了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新环境变化所取得的历史性发展,能更好地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时,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劳动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步入新时代劳动所呈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熔铸了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不断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凸显了育人育才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统一。

三、用系统论指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发生的新变化,要通过系统论对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进行深刻把握,需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引导、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素耦合、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过程贯通、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成效聚合,从而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 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引导

教育部发布的《纲要》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通过这四部分所构建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子系统来引领新时代劳动教育各层面、各要素、各环节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紧密围绕各目标子系统的现实要求,从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加以展开。在认知层面,要加强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阐释,优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系统解读,大力推进新时代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广泛宣传,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浓郁氛围,从而不断拓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新境界。在实践层面,要深刻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在丰富劳动实践方式的同时,坚持思想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统一,让学生能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教育给养,在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劳动教育固有要素的同时,不断扩大新时代劳动教育新载体,调动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系统外部各元素,共同提升新时代劳动教育影响力。以这两层面为途径协同发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引领性,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以克服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分散化、碎片化趋势,达到系统内部各要素子系统与外部各元素的整体联动与同向发展。传统劳动教育习惯单从理论层面或实践层面开展,这种教育方式单纯地将重点落在单一层面或单一领域,忽视了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的统一性,削弱了劳动教育系统的目标引导。因此,只有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目标引导,才能使系统内部形成各子系统、各要素、各环节合力同向发展的良好格局,并协同吸纳外部环境各元素,促进系统朝着既定目标迈进,进而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 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素耦合

系统论认为,系统具有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交互、融合、创造形成新内容和功能,产生新增力的自发涌现性。“涌现是系统的部分经过有机结合产生出具有新的系统功能的过程。”[12]也就是说,系统的涌现性机能促使系统产生不属于其内部任何一个要素的新功能、新内容,此机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有效联合的耦合效应,从而形成合力,产生增力。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成效并不是将劳动教育的各要素效能进行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所得总和,而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理念与模式实现系统性优化升级,稳固结构、丰富要素后,最终取得各层面之间联通、各要素之间耦合、各举措之间协作形成的“1+1>2”的总体效应,实现单一要素或单一层面无法实现的整体性功能。这就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涌现性产生的逻辑规律。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要发挥涌现性机能,就要增进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价值引领、实践生成各元素之间的耦合联动,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华民族传统劳动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等教育要素的耦合联动,同时要增进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之间的耦合联动,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的耦合联动等,深刻把握不同领域及不同方面可能存在的联动性与协作性,尽可能地化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各要素发挥作用所产生的功能耗散,增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产生功能跃升效应。

(三) 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过程贯通

系统的演进过程是内外部要素、能量、性质的交互过程,过程的深度贯通与密切协同是实现系统向既定目标演进的必要条件。从系统论视域来看,新时代劳动教育也需要通过系统内外各要素、能量之间密切联动,达成良性协同,实现育人目标。从当前劳动教育现状来看,教育过程呈现的不连贯、不通畅特点是制约劳动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原因。首先,从系统的纵向来看,应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贯通性。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但当前存在各学段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形式单一、内容重复、内容断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各领域的劳动教育都应根据学生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进行层次性设计,以连通教育断层,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优化劳动教育一体化顶层设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有效统筹学生自我发展规律与劳动教育规律,合理重构不同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德智体美”育人课程体系紧密衔接,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阶段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其次,从系统的横向来看,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联通性。家庭、学校、社会是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正向发展的根本渠道,应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全领域,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教合力”的劳动育人格局。相较于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的自发性,学校劳动教育更具有计划性。在教育内容方面,相较于家庭和社会劳动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学校劳动教育更突出理论性、系统性。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应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方向一致和实践互补,增强“三教合力”的联通性,三方共建共享劳动育人模式。最后,从系统的功能来看,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的统一。劳动教育是能最大限度统筹理论性与实践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育人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艺,更能深化劳动认知、感悟劳动情怀。劳动教育应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知”,还要“行”,在“行”的同时做到“思”,用“知”践“行”,用“行”悟“思”,达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劳动能力,实现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的贯通契合,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贯通性。

(四) 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成效聚合

在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效果最终通过目标优化、要素耦合、过程贯通共同形成的聚合效果来整体呈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系统的总体成效涉及多方领域、多个过程、多项举措、多种要素,而要提升劳动教育的聚合性成效,需将这一系列的领域、过程、举措、要素汇聚于育人质量和效果上来,从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能力等层面整体推进。在树立劳动观念层面,以学校为主,通过理论性教育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深刻把握,领会劳动实践创造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且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的深刻内涵,树立尊重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崇尚劳动精神的良好价值观念。这是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效聚合性的基本前提。在培养劳动精神层面,要通过学校营造劳动氛围、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大众传播劳动事迹,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自觉继承“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这是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效聚合的核心动力。在养成劳动习惯层面,应加强发挥家庭和学校在促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的主阵地作用,采取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坚持不懈地参与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形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是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效聚合的根本保障。在掌握劳动能力层面,则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互补、同向同行,共建共享劳动育人模式,扩展劳动育人平台,创新劳动育人形式,满足新时代青少年个体发展所需知识与能力,以及新时代国家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体要求。这是强化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效聚合性的价值旨归。通过这四维层面的整体演进,把握重点层面,理清关键环节,凝聚系统要素,形成整体共振,引导青少年在认知、感悟、实践中不断深化劳动情怀,做到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综合提升新时代青少年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综上,在系统论视域下考察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要坚持动态、发展地把握劳动教育这项系统工程的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深刻联系和基本规律,实现系统耦合贯通来加强劳动教育时效,从而有效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融通“德智体美”四育界限,推动“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发挥更大成效,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1] 习近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十六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54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九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55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22.

[5]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 2020(17): 4−16.

[6]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73.

[7] 李政林.“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过程逻辑与未来路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4): 13−17.

[8] 冯·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L.). 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M]. 秋同, 袁嘉新,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

[9] 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 李夏菲, 译.桂林: 漓江出版社, 2019: 117.

[10] 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07.

[11] 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8: 1952.

[12] 黄小寒. 世界视野中的系统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 527.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LI Zhengjun1, DAI Chengxuan1, WEN Chunfeng2

(1. Academy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2. Academy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412007, China)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constructed by its theoretical basis, value guidance, and practice generation. It has these bas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ntegrity, hierarchy, openness, and adaptability, a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o examin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will integrate systematic thinking and methods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larify the goal guidance of labor education, enhance the coupling of elements of labor education, promote the proces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which have become an urgent need for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o maximize its effectiveness and achieve optimal results.

system theory; labor education; theoretical basis; value guidance; practice generation

G649

A

1674-893X(2022)03−0124−07

2021-12-31;

2022-01-14

202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文科院系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1B16);湖南省株洲市2021年社科研究课题“株洲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ZZSK2021122)

李正军,男,湖南株洲人,博士,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教管理,联系邮箱:913831262@qq.com;代承轩,男,河南周口人,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春风,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事理论课教学

[编辑:苏慧]

猜你喜欢

要素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热爱劳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