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劳动教育”的价值、资源和路径

2022-02-18朱争彩

科学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视域教育资源劳动

朱争彩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

“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其他各育(德智体美)的有效补充。”[1]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崇尚劳动的民族,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现代社会,劳动教育更是发挥着它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深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2]。这就意味着,“互联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应在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革新劳动教育方式,以促进劳动教育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正风气: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202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3]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热爱劳动的民族,劳动精神是中华儿女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然而,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了劳动积极性消减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甚至对劳动的理解出现偏差,渴望不劳而获。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对此,“互联网+”视域下加强劳动教育至少有三重意义:一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观;二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获得融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三是培育劳动素养,塑造有社会责任感、有创造力的劳动者。

(二)促创新:革新方式、整合资源

“21世纪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智慧产业的兴起,社会劳动形态和日常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劳动课程设置需要体现时代性。”[4]互联网的出现催生出新的教育形态,如云课堂、远程教学、线上直播等,创造性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为劳动教育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2021年春节前夕,部分高校通过在线征集志愿者的方式,招募一批优秀的大学志愿者组成支教团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服务乡村教育公益活动。志愿者们通过云支教的方式,与学生共读一本书,陪伴千里之外的贵州学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这种“云教学”的模式革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动劳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三)塑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活动自主性

“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特定劳动技能,更涵盖学生置身式地对已有观念和劳动实践的反思与重建,由此形成主体性精神与生命自觉。”[5]“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不拘泥于教材上规定的劳动技能,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对生命主体性精神的关照。一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利于学生个性的塑造。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检索、对比分析、归纳整合信息等素养。此外,学生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促公平:推进教育公平,利于师生平等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教育资源走向开放共享,打破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壁垒,使教育的对象更加广泛,缩短城乡教育条件差距。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教育电视台开设“同上一堂课”在线直播课堂,切实保障全体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缓和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矛盾,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利于推进教育公平。

同时,“互联网+”视域下师生之间由单向的知识授受,向双向沟通过渡,师生地位更加平等。一方面,互联网在线学习平台着力为师生搭建更实用的互动、答疑环节,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授课风格,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习惯和个人喜好选择教师,利于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此外,互联网视域下教育者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发展要求,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公平。

二、“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资源建设路径

(一)泛在学习

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从多方面进行培育。因此,劳动教育不能只在校内进行,也不能只与劳动教育这一门学科捆绑,而要注重拓宽劳动教育的时空,将其延伸至课外、校外,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级,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感染,自觉尊重劳动、崇尚劳动,从而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应将其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平台推送广大的劳动群体坚守岗位、辛勤劳动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践行劳动精神。

(二)优课共享

第一,教育部分别从努力完善国家级平台、加强省级平台、规范市县和学校平台三方面加强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力争做到一师一课、一课一名师,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在线教育资源。第二,随着高校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各大名校借助互联网搭建“空中课堂”,为学生提供校外学习机会,弥补现有教学资源不足,保障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第三,部分学校因物资、场地、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劳动教育设施不完备,不能为学生提供科技体验馆、STEAM中心、无人栽培生物园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对此,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学校可以采取录播或在线直播的方式,为乡村、边远山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开阔眼界。第四,互联网聚集全国各地特色劳动课程,便于学生广泛地学习,例如广东省教育厅开发的西关美食、早茶文化、广绣、木雕等内容。

(三)云端学艺

“闲极无聊的时候,人们就有劳动的冲动,原因在于劳动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之所系。这里的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是从被迫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之后,自觉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造性活动。”[6]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的存在为学习者从事创造性劳动提供契机。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一波“云端学艺”的潮流。例如,学习制作美食、整理收纳、日常清洁以及常规维修技巧等等,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劳动技能的畅想得以实现。

此外,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包含科技、手工业、农业、物理、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板块进行专项学习,把学习任务分散在周末或者其他闲暇时间,给学生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增加自主实践的机会,减轻学习压力。综上,云端学艺可作为“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资源建设的可行路径。

(四)成果转化

一是物质转化。互联网能把劳动成果直接转化为物质,加深学生的劳动体验和成就感,例如通过在线展销的方式把劳动成果出售获取经济收益。二是资源转化。劳动教育的过程既可以作为指导教师教学的资源,又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可通过观看学生上课的视频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思并作出适当调整。同时教学视频可作为他人观看、学习的素材。三是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李子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她的劳动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四是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中华文化是多元开放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例如河南洛阳唐三彩制作,陕西的扎染、钻木取火,宁夏的拓印,天津的泥人张雕塑、重庆的荣昌折扇制作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每一代传承者的劳动成果,又转化为传承民族文化的工具和媒介。

三、“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劳动教育当中的应用,将劳动教育的场所由传统的课堂环境拓展到校外的学习环境、由线下拓展到线上。”[7]劳动教育的培养方式是多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课堂形式。

首先,科学分配和衔接。1.不同类别的劳动教育应在不同的课堂形式中进行,科技类、知识类的劳动教育选择线上教学,而实践类、服务性劳动教育适合线下教学。2.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量体裁衣”。例如,学生在学习木雕、扎染、编织等劳动课程时,指先导学生学理论,拉近与新事物的距离,再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耦合,做到循序渐进,有条不紊。3.教师充分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并调整教学进度。

其次,教师加强引导。线上教学要求教师对在线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合,为学生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安排学生自主研习和课后复习,并设置答疑、互动、提问、随堂测试等环节,以确保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既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涉猎优质教育资源,又能及时与教师交流,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规约意识。此外,教师应恰当控制学生在线学习时长,以免对学生视力健康造成影响。

(二)环境:家、校、社一体化

首先,合理利用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共同达成育人目标。“教导学生学习家务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和越来越智能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劳动技能是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新技术的使用,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8]应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固有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增加学生劳动实践,填补家庭劳动教育的空白。

其次,学校要承担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完善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定期开展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专业化培训,结合地方特色开设独特的劳动教育课程,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例如,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栏、楼道大屏幕播放弘扬劳动的微视频、开展致敬最美劳动的作品征集活动等。校园文化的弥散性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劳动的美,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最后,积极协调社会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创设融合化的教育环境。学校除了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践基地参加劳动教育,还可以开展户外采风、研学旅行等校外实践活动。例如,去当地的采摘园体验农事活动、敬老院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科技体验馆馆观赏科学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等等。

(三)教师:专业化与信息化并重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通过开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线上研讨会或到他校观摩学习等方式,增进教师间的交流,积累教育经验,推陈出新。同时,鼓励教师关注劳动教育新理念,例如:光明日报教育家劳动教育类圆桌论坛。此外,提高对教师劳动教育教学能力的考核要求,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夯实技能。

其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通过在线交流、学习的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指导劳动教育教学实践。一是借助互联网组建劳动教育研究小组,共享、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成果。二是积极参与校本培训和校外的见习观摩,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更新教育教学方式。三是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评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合理定位,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条件,并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最后,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开设劳动教育师范专业、提高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高等师范院校可开设劳动教育师范专业,为大中小学输送专业教师,提高教师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二是将劳动教育设置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提高劳动教育学科地位,规避教师角色边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

(四)教材:系统性与开放性共融

首先,学校应积极地自我贯彻国家的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规划当中,而不是有名无实地把劳动教育写在班级课表中,在此基础上,开发系统性与开放性共融的劳动教育教材才有实际意义。

其次,“互联网+”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教材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还要关注知识体系的跨学科融合,教育内容要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纵向上,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编写教材,同时保持不同学段教材的知识体系内在的逻辑联系,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横向上,融入各个学科的知识及各个民族的特色劳动技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然后,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适时更新教材体系。最后,完善电子资源库建设,加快完成教材电子化建设,便于推进劳动教育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越来越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发展的诉求之一。基于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发展要求,“互联网+”视域下的劳动教育正在转变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整个劳动教育资源,致力于使学生在融合化的劳动体验和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寓教于乐,把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存技能、生活习惯、生长规律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对周围的劳动者尊敬、赞赏的态度。综上,立足实际,敢于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的劳动教育体系志在必行。

猜你喜欢

视域教育资源劳动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