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扬州地域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探索实践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2-02-14梁孝梅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扬州文创数字化

梁孝梅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扬州地域文化项目丰富,特别是工艺美术类非遗,如扬州剪纸、漆器、绒花、雕版印刷、刺绣等,世代相传的“扬州工”素来以“灵秀、精细、踏实”著称。非遗传承人及大师众多,博物馆等研究机构诸多。而高校肩负着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输送并储备人才的社会职责。把纯粹的艺术教学升华为多元的美学教育,把单向的职业技能灌输升华为双向的文化价值观互动,将平面的高职教学升华为立体的人本教育,是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一、扬州地域文化传播与文化认同的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扬州地域文化的认同意味着,受众在情感上有共同的价值理念,在行为上遵循着共同的价值规范,在心理上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

因为文化时间上的久远性、文化产生土壤的特殊性,当前扬州地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地群众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及传承与复兴积极性不高。现代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改变似乎不似从前那样明显。这导致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类型与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二,传播形象不够清晰。以个园花局里夜市为例,其目前主要功能是游乐,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感受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缺乏体验性和系统性。第三,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比如,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而当下,普遍重视地面景观,对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与沿线城市的“互动”不够,不利于人们整体把握大运河的作用。扬州大运河在中国运河文化中所处的位置与时代的融合度不高,尚未形成运河特色文化体系。

二、现代工匠:扬州地域文化传承与高校育人功能的和谐互动

“现代工匠”旨在塑造高职学生踏实宁静、锲而不舍、淳朴本真的气质内核和职业品格[2],传承地方“精致”“高雅”的优秀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用扬州之美和工匠精神点滴浸润学生心灵,启发智慧,打磨心性。

(一)教学中开展扬州地域文化的普及和元素应用

以视觉传播专业课程为例,在“设计色彩”“装饰图案”“图形创意”等常规课程当中,均有计划、有侧重地融入扬州地域文化,不仅从理论层面深入讲解文化,更在专业实训中广泛引入扬州的非遗或地方元素加以要求,例如图案设计结合扬州传统漆器、玉雕纹样;为扬州瘦西湖、个园等景点,扬州美食主题等设计宣传册、海报、地图;用动画形式简单描述雕版印刷的基本流程等。经过熏陶,不少学生对扬州的文化项目、非遗工艺如数家珍,对“第二故乡”扬州的传统文化充满了自豪感,在设计中能自觉主动地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二)实训中促进学生对扬州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

教师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设计需要,制定“慢工出细活”的实训任务,例如包装设计,要求学生延续扬州细腻婉转的剪纸风格,为茶叶、牛皮糖、玩具等地方特产设计剪纸图案;在字体作业中,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扬州八怪”中金农的“漆书”的特色和意趣,做出漆书风格的标志字体;图案设计课,前往漆器厂观摩螺钿镶嵌并调研图形,回来动手贴蛋壳做漆画。这些实训课使学生对扬州文化和工艺背后的成因和心血有所感悟。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扬州工艺中凝结的“精致”“风雅”“灵秀”等艺术特质与文化价值,体验到“工匠精神”中必备的沉稳笃定、百折不挠、极致耐心,并逐步转变为自身工作状态的一种范本,沉淀为对每一件作品极致精细、力臻完美的自觉要求。

(三)培养“现代工匠”为扬州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增添新内涵

学生在高年级可以借助大师工作室、顶岗实训等平台,结合毕业设计或热门赛事,开展主题性文创探索。近年来在VI设计、展示设计、毕业设计环节中,教师均能明显感到学生对扬州文化热情的高涨。例如有的对“三和四美”酱菜、大麒麟阁传统点心、富春早茶等百年老字号品牌形象展开再设计,有的将扬州剪纸做成伴手礼整合策划,有的对扬州亭桥浪漫文化整合文创,有的用传统漆器产品呈现古诗词中的扬州情怀,等等。

“水到”则“渠成”,高职学生也许在文化深度和逻辑性方面并不占优势,但充满想象力的大胆“初心”以及长期训练沉淀的“匠心”,经过不断地碰撞融合,最终涌现出令人惊喜的文创想法。他们能埋头苦干、精诚合作,克服重重困难完成极具扬州文化气息的精美文创设计作品,体现出难能可贵的“现代工匠”职业品格,而这种品格我们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将受益终身。

三、数字文创:扬州地域文化的创新传播路径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这对文化产业变革的意义非同小可。“数字文创”是指以数字文化IP(知识产权)构建为核心的创意模式。故宫、敦煌等数字文创品牌的巨大成功,在全球形成生动的示范作用。[3]扬州是墨韵飘香的文化古城,典故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数字文创行业、产业均未形成规模,人才缺口较大。高职院校利用科研力量和本地文化资源,以艺术学院为主要阵地开展数字文创方向的教改,既是大势所趋,更是当务之急。

(一)数字化建模:以数字技术保护与传承扬州地域文化

扬州文化项目丰富,但是以数字技术展开记录、提取和开发创意的并不多。这种记录整合对于保护非遗等稀缺文化非常必要,同时非常有利于跨界、融合与创新,可谓数字文创的源头之水。

大部分高职文创数字化水平都还不足以支持大型IP制作的技术要求,但是通过平面、产品、环艺的相关课程实训,再结合教师团队的科研力量,完全可以系统地记录整理一部分文化资源。比如将扬州雕版印刷、漆器技法全过程建成数字文化资源库,对经典园林进行局部建模再现,对扬州中国剪纸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进行扫描整理等。2018年扬州市职业大学师生共同完成了“海丝技艺传承”之“扬州漆艺”“雕版印刷”“玉雕”三门子课程,入选当年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海上丝绸之路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

除了完成课程中的数字化文创任务,学生还可广泛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学校的非遗系列项目,如2016年“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2017年“中国传统艺术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以扬州剪纸为例”、2019年“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应用研究”、2021年“校园汉服与非遗绒花的碰撞——国潮绒花”、2022年“藏鹤阁——把文物带回家”等,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投身到扬州地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中。这种对文化内涵的重视态度融入教学过程与育人实践中,其长远意义在于,在传授学生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数字化素养,并且培养他们珍视地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责任心。

(二)场景化表达:借融媒体平台推广和宣传扬州地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了“全息媒体、全程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概念。其中,全息媒体主要就是指场景传播。[4]由于扬州地域文化的历史年代久远绵长,非遗技艺意味着难懂的历史、传统技术或者是“高冷”的艺术藏品,保护和传承之路略受局限。这就需要借助场景构造,运用数字化技术留存、保护和展示文物、非遗,借助新媒体、小程序、短视频等形式,利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人工智能技术建构数字化或者网络虚拟展馆,展示地域文化人文魅力,通过融媒体平台,可视化呈现和互动、沉浸式体验,让新奇又生动的非遗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融媒体、资源库、慕课等事物已然进入我们的生活。教会学生利用融媒体平台,将文创设计发布出去,起到应有的宣传推广效果,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如配合数字化设计的发展需求,招贴设计课悄然升级成“动态招贴”“手机招贴”模式;动画设计中明确要求作品发布到个人公众号及互联网上……有了这些技术加持,学生的很多文创作品才能得以“走出去”,才更有意义。例如2021年学生毕业作品中,有一组团队数字化文创作品《潮八怪》——以“扬州八怪”金农和板桥为人物原型的文创IP。作品以这两位代表人物的作品为场景,脑洞大开重新定义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将国画大师再现在各自的画作中,既保留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又融入了很多潮流元素、文创卖点和扬州故事,虽然动画技巧并不完美,但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意犹未尽。这种借助互联网、融媒体、官网平台的文创探索,既借助场景构造实现情境化传播,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设计实战能力,又推动了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传播,提升了地域文化的关注度。

互联网时代是多元传播主体的时代,“公众即媒介,公众可以参与和创造内容”,扬州地域文化传播还可以借助图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开发数字传播产品,借助网络文化节、非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制作网络视听节目、专题片、“大运河”诗歌朗诵等宣传产品,让高职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历史、理解历史,在体验与互动中自觉认同并接受扬州地域文化,牢牢守护地域文化的“根”和“魂”。

(三)跨界与融合:以跨界数字文创催生传统文化开新花

“场景符号化”是全媒体时代场景传播的主要范式,强调由有意义的符号建构各类场景,借由全媒体的技术和审美创设情境,从而实现符号与场景的完美融合。[5]

场景的符号化可以用于扬州运河主题动漫、影视、文创等文化衍生产品中,根据自身特色推进文旅融合,弘扬地域文化。如用数字沉浸营造赋能运河文化活态展示的精品——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的“运河上的舟楫”,以多媒体互动体验展,以实体体验结合数字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览不仅讲述了大运河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同时也展示了大运河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览体系中富有特色的专题展厅之一。 图文、船模、触摸屏与AR互动相结合的展示手段,为观众带来体验丰富、内容翔实的参观感受。

数字文创不仅在于对文化的记录和保护,更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时尚技法的应用上。围绕文化的数字化创意展开训练,如视觉传播专业“图形创意”课程围绕扬州地标视觉形象进行数字化表现,用几何风格再现截然不同的五亭桥、琼花、芍药、柳树、文昌阁;用七巧板元素拼出扬州风景;在插画课程中,以“扬州的桥”作为创作主题要求,以数码风格表现;在动画课程作业中要求分解剖析雕版印刷的工序流程等。数字化艺术设计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利用融媒体平台,将文创设计发布出去,起到应有的宣传推广效果。

专业间跨界联动开发数字文创,格外适用于毕业设计等专题创作,如联合园林专业设计瘦西湖的数字地图,联合旅游专业设计东关街历史街区的动画导游图,等等。高职院校基于数字文创的跨界联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提升他们多元化创新的能力,开拓艺术设计教学及作品数字化转型的新途径,更有利于高职的专业对接本地产业的数字化市场营销,如扬州市职业大学创新创业项目“藏鹤阁”,设计出了以文昌阁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并在学生中广为传播。

四、结语

新时代,扬州文化传播之路任重道远。全媒体语境下扬州地域文化发挥好“现代工匠+数字文创”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方法,借助场景体验,加快推进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建设,建好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等;培育一批云展览、云演艺、云剧场,生动呈现千年文化底蕴、内涵和时代价值。数字化传播让更多的受众深度介入扬州地域文化的精髓之中,获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数字化是扬州地域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从高职设计课程传授的数字化技术、实训任务的数字化倾向,到数字化平台的利用,再到联合多专业跨界合作,充分体现了高校对数字化文创教改的有序统筹和强力支持。数字文创将使传统文化创新插上科技的翅膀,使学生在行业竞争中得以寻到新的机遇。这种兼具传统文化情结又勇于探索新科技、胸怀全世界的魄力,以及跨界创新的胆识和担当,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都极为关键。

猜你喜欢

扬州文创数字化
陶溪川文创街区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扬州的秋日
数字化制胜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