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

2022-02-14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思政

杨 嘉

(金陵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具象化了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作风,体现了绵延不断的精神谱系,同时由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一致”[1],还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与传承工作,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并进行了重要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还专门举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理论问题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清楚、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将蕴含丰富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纪念意义的先进文化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时间范围长、地域跨度大,因此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因历史背景不同和地域条件差异,所体现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以革命历史文物、革命遗址遗迹、革命纪念设施等为主要载体的物质资源,和以“红色故事”、革命精神等为主要载体的非物质资源。

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不少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通过立法形式对属地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予以规范性保护。比如,《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安徽省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条例》 《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等等。2022年4月5日,全国首部保护具体烈士纪念设施的“点”上立法——《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与《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进行有效衔接,形成了南京‘点面结合、相互呼应’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体系”[3]。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校属地的红色文化资源相较其他地区,亲和力、针对性更强,其历史背景更容易为本地师生所熟知,更加方便进行沉浸式体验,能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体会历史事件对当代生活的深远意义,激发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是思政课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一)以史载道,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4]。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可以说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自觉与自信,直接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信息纷繁复杂,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彼此交融、碰撞,不断争夺着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这就迫切需要富有凝聚力、焕发精神力、提升引领力的红色文化的输入。红色文化中不但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凝聚了不朽的革命精神,延续了改革创新的奋斗品质。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地域特色,还能帮助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濡染和内化过程中感知无数革命先辈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亲身回答,感受其中蕴含的浓厚爱国主义情怀,让他们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升家国情怀。

(二)以史化人,实现文化保护和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以南京市为例,雨花台烈士陵园、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长江大桥等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集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南京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中大量的史料事迹,体现了雨花英烈精神、梅园精神、渡江精神、长江大桥精神等丰厚内涵。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红色文化,既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新时代的需要。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强化学生对红色文化认知的同时提升他们作为文化保护和传承者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能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开展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彰显其在新时代“见人、见史、见精神”的独特价值。

(三)导之以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配套以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案例分析、情景教学、互动探讨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让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共性的教材内容上延伸出个性的教学内容,用微观化、具象化的事例讲深、讲透、讲活教材上宏观抽象的理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一样,让红色文化资源被大学生‘自然而然吸收’”[5]。利用教学中的红色文化实践活动让思政课“接地气”,才能让课程“有生气”,做到为课堂“添人气”,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解和感悟,主动以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摸清“红色家底”,制定课程整体规划

地方红色文化蕴含深刻的道理,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最有说服力的素材。正如思想家卢梭指出,“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6]。系统梳理高校所在地的“红色家底”,根据不同思政课课程设置的需要,结合课程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制定课程规划,有目标性地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资源,在课程实施方案中和系统性编排教案时有意识地用红色文化资源作出标示,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用红色故事阐释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以及时代价值,达到用身边的“小实例”带活教材上的“大道理”的目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经中共南京党史部门确认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事迹内涵的红色文化资源现有165处,分为溧水李巷抗日斗争片、高淳西舍抗日斗争片、高淳淳溪抗日斗争片、“两浦”铁路工人革命斗争片、下关工人革命斗争与渡江胜利片、雨花英烈片、老城学生爱国运动片等13个主题片,可以在制定思政课课程整体规划时就将丰富的抗日斗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解“听党指挥,忠于人民,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铁军精神时,结合“高淳新四军办事处”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向学生详细介绍1938年5月新四军从皖南挺进苏南、实施东进战略的历史背景,突出介绍高淳是新四军挺进敌后、点燃苏南抗日烽火的第一站,并在此基础上和学生深入探讨新四军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意义,延伸带入铁军精神的丰富内涵。还有被史学界称为“苏南小延安”的溧水“红色李巷”,曾经是中共苏皖区委、苏南区行政公署和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等苏南党政军首脑机关的驻扎地,陈毅、粟裕、项英,都曾在此居住。通过讲解发生在这里的红色事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理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重温红色历史的方式,顺理成章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论,在思想上得到碰撞和升华,达到学生自我建构历史观的教学目的,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质量。

(二)用活“红色基地”,开展课程体验教学

一是在实地实践活动中开展体验式教学。实践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途径。[7]《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教学计划中明确需要安排实践环节,并要求同时落实学分与教学内容。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在于实践。红色文化资源中存在大量可供学生实地考察的资源,如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比如在讲述长征精神的时候,可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到溧水大金山国防园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通过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娄山关大捷、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体会过程中的种种不易;最后沿着长征路线到达三军胜利会师广场时,在挥舞红旗高举步枪呐喊“胜利啦”时,体会胜利会师的激动和喜悦。通过沉浸式的实地体验,结合视觉、空间等效果,增强学生对“革命理想高于天、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加深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是在专题调研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利用学校属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专题调研活动。由任课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选定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有关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发展过程、历史意义等的资料搜集,还可以采取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亲历者等形式;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后,形成完整的专题调研报告,详细描述选择该红色文化资源的起因、调研的经过、获得的收获等,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予以记录,并在班级内进行宣讲,鼓励学生“主动担任红色故事的现场讲解员,在讲解体验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式体验,形成情感共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原动力”[8],挑选优秀调研团队进行校级层面的展示评比,并对获胜团队予以表彰奖励,在增强课程红色文化育人成效的同时提升校园红色文化建设氛围。

(三)打造“红色课堂”,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一是利用网络教学方式,把思政课的“红色课堂”从线下延伸至线上。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3.0时代,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线教育的普及化程度提升速度急剧加快,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堂等的使用不断增多,为思政课的教学模式也注入了新鲜血液。思政课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慕课平台的渠道和功能模块,把思政课从大学教室搬到“云端”,通过云直播或制作发布红色文化的微课视频,让授课教师的理论教学与鲜活的历史场景在“云端”实现融合,让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还能通过网络大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讨论、课后作业等情况,适时给予学生反馈以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更能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安排以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二是利用红色文化的线上资源数据库,用更多现代技术手段拓宽思政课的“红色课堂”。比如利用学习强国中的“红色故事”等栏目,在美术作品中学习党史,从红色文物中探寻革命足迹,观看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感受激情澎湃的理想信念教育。利用“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等红色文化资源平台,通过红色日历了解“历史上的今天”,由党史百科更深入地理解党的历史,参加红色志愿者活动,参与创作并发表红色作品,成为红色讲解员等。利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官方网站开设的VR(虚拟现实)全景纪念馆,开展线上参观活动,关注到更多线下参观时没能留意的细节,打造多元化、立体化、信息化的红色文化思政课。探索运用AI(人工智能)、VR、AR(增强现实)等现代技术手段创建情境式、沉浸式虚拟情境来重现历史,结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向学生及时推送思政素材,把老故事讲出新亮点、新特色,通过更多现代化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打造“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多层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

(四)共研“红色课题”,开启课程共建模式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不应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校园,应当“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9]。积极发挥高校的智库优势,跟红色文化资源所在的纪念馆、博物馆、属地政府部门、党校或科研机构等开启共建合作模式,在拓展高校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合作发展的新内涵过程中,开启课程共建新模式。可以通过在高校中负责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专门的红色文化资源教育研究基地等形式,把高校教师跟有关单位的人员组织到一起,深入挖掘地区性特点显著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更好的红色宣传教育基地,探索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梳理教育内容和教育要点,加强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创新发展宣传教育普及的新途径;加大红色素材的搜集力度,开展有关课题的专项研究,形成更多体系化、具象化的教学资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性与思想性、时代性与哲理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创造性与艺术性等紧密地结合起来,讲真道理、讲活道理,让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出“倍乘效应”,共同打造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四、结语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强化教育功能。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研究确定一批重要标识地,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彰显时代特色,使之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大学校”[10]。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和创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符合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增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的同时,有助于实现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的目标,帮助大学生坚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正确政治方向,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忠实传承者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