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情感认同视角

2022-02-14王晓红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国家情感心理

王晓红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国家认同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并对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族群等认可,从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维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育大学生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关系到培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重要的职责。

一、国家认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与趋势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为了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都非常重视并在不断强化国家认同教育。20世纪90年代,一向尊重地方教育自主权的美国把历史课作为基础教育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英国具有多移民和多民族的特征,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来推进国家认同教育,在2007年教育与技能部发布的白皮书《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中明确规定,要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多民族国家性质,了解作为英国人必须具备的国家属性,从而更好地成为英国公民。[2]2009年,日本颁布的《历史学习指导要领》中以“日本国民”替代了原先的“日本人”,有强化国家主义之用意。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2010年颁布了历史上首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强化“澳大利亚人”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2006年、2011年,韩国政府先后两次颁布《历史教育强化方案》,以专门法律的形式来强化历史教育,《韩国公务员任用考试令》则规定韩国史是韩国公务员考试各个层级的必考科目。法国人自豪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小学12个年级中有10个年级开设历史课。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高度重视国民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以德育课和寓道德教育于各个学科之中两种渠道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的认同感。[3]可见,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是一种趋势,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有许多可以学习、借鉴之处。

(二)重视国家认同教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与现实需求

我国历史悠久,宋朝之前,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讲究的是“文化认同”,凡是读四书五经孔孟的都是一家人。元朝,蒙古族统治近百年后,给“文化认同”又添加了一条“政统/道统”。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救亡图存的压力之下,“民族认同”出现,主权和国家的概念产生,在晚清中西文明冲突中慢慢形成了国家认同的概念。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天辟地,将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新兴大国,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不断增长。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振奋了广大师生的爱国斗志,这应该是我国早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一个例子。1997年至今,有学者从紧扣时代主题视角,以文献研究入手,厘清了我国国家认同教育的进程。从1997年我国首次出现了1篇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论文,开始初步探索,但是研究成果较少。随着对国家认同、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4],特别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后,中国人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前所未有地升华,国家认同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认同教育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并从社会学、民族学的视角丰富拓展,文献数量的增幅也较大。2017年开始更加深入性、理论性地探讨国家认同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实施框架阶段,并体现出鲜明的新时代特征。[5]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当年国家认同教育研究的热点。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的防控举措及成效增加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成为新的热点。

(三)探讨我国国家认同教育问题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信心较足,爱国情感相对稳定,国家认同感整体趋于正向。但是在一些调研中,也显示出部分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着不足。刘旭初认为尽管很多大学生都比较关心国家未来发展,但这种关心更多停留在口头上,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学习与奋斗目标;大学生的爱国大部分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缺少意识层面的体现。[6]王永友、王文静从网络空间的视角研究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困境,发现大学生受网络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的影响,对国家的认识易停留于“知识层面”,深度不够,对国家的情感易停留在“原始”状态,难以升华。[7]

上述问题折射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体系设置注重数量与课时,偏重知识传授与知识储存,轻视质量跟进,造成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容易停留在“口头上”和“知识层面”;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知识原理的掌握忽视情感体验,较少关注知识内化为情感以及行为养成,使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难以升华;考核手段偏重以知识存储的多少为评价的尺度,以分数考量教育成果,缺乏过程性,多元化,情景性,个性化测试方法的研究,使得国家认同教育效果被削弱。[8]

针对目前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研究有同质化的趋势,重点主要放在宏观层面研究价值意义,学科主要在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基于情感认同层面,探讨其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及作用,以提高国家认同教育的针对性、深入性和有效性。

二、情感认同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认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趋同过程。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心理上的趋同过程。从心理学视角,国家认同指个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哪个国家,承认自己该国公民的身份,由此产生凝聚情感,愿意为共同生活而积极效力,并在国家有难时愿意牺牲自我。[9]国家认同是一个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过程。情感认同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最真实而具普遍意义的心理认知,是指主体在社会交往中,在对客体有了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喜欢、赞同、认可等价值判断,因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合理行为的内在动力。[10]

对于正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他们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他们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这一时期最需要科学有效指导和帮助。在情感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兴趣需要的扩展,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相对于中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来得快,去得快,大学生的情绪更趋向于心境化,并更易产生社会内容的情感体验。大学是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关键阶段,高校应从大学生情感认同的视角出发,发挥情感的激发、感染、调节、强化的特性,根据大学生内心的实际需要,把国家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广度、深度及有效性。

(一)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明确国家认同教育的目的性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国家认同属于高层次心理的需求,聚焦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学生应该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在社会参与方面的责任担当素养中,就对国家认同赋予了具体要求,包含具有国家意识,认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弘扬先进文化;具有爱党爱国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等。高校通过加强心理教育,一方面帮助大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接受国家认同教育的准备,内化教育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发挥情感的激发与驱动作用,把情感认同作为大学生信仰上的升华与质变,强化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认同。[11]

(二)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感染力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国家安全的需要、情感归属的需要、自尊与他尊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团结共进,文化繁荣灿烂,满足了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要。使大学生对国家进一步认可和热爱,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情感的激发、调动与认可,促进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挖掘积极的品质,通过情感认同增强国家认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为大学生积极情感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品质和影响团体、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用这些因素提升个体内在幸福感和快乐指数,其研究结果显示,具有积极品质的人较常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与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社会、高校和家庭积极的组织系统,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弘扬正能量,营造积极情绪体验的良性循环系统[12],增加国家认同教育的感染性和辐射力,使大学生更加热爱祖国,自觉服务社会,主动承担使命,以青春梦助圆伟大的中国梦。

(三)发挥情感的驱动作用,提升国家认同教育的塑造力

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国家认同是价值观的塑造,必须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引导才能形成并固化。国家认同教育作为增强公民身份认同感、彰显国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宏观层面要传承国家优秀文化和时代价值,树立公民的共同理想,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在个人层面要促进公民积极的自我建构,确立道德方向,确保正向认同。[13]情感认同是朴素而真挚的认同形式,在国家认同教育中是一种影响力强、作用持久的教育力量。情感认同一经形成,就会产生强大的作用,影响和调节大学生认知结构与行为倾向。正向的情感认同是有效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条件,一方面通过发挥情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价值认同,主动担当历史重任;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情感的调节与强化功能,调整和稳固大学生的心态,帮助大学生构建成熟完整的人格,以情感为动力,推动大学生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三、基于情感认同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国家认同教育要提高实效性,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既要重视大学生相关知识的传授,也要关注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切实转化为行动力,激励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在具体的实践路径中,通过满足心理需要、内化教育目标培养合格人才,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巩固理论知识增强教育实效。

(一)满足心理需求,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大学生学习动力

1. 满足心理需求,发挥情感的价值判断功能

情感认同属于关系心理学范畴,是主体自我情感上的心理应急反应能力,满足主体的心理需要,才会产生积极情感体验,才能促进情感认同。国家认同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满足大学生的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在心理层面注重对学生情感认同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和引导,激发学习动力,内化教育目标。除了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的相互补充,显性、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之外,还要关注网络空间,以虚实结合,拓展教育途径,促进情感认同。互联网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开放性、平等性和匿名性等特征,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身心健康和行为选择。网络满足了大学生在虚拟情境下的发展需求,也扩展和延伸了国家认同教育的渠道。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和尊重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交流情感的需要,通过营造积极的网络环境,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教育原则,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促进情感认同,以促进情感认同强化责任担当。

2. 重视情感教育,发挥情感的品德塑造作用

大学生的情感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与依恋、交往等的基本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第二个维度是与高级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在追求真理中而产生的情感。国家认同感属于第二个维度。情感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建立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培养健全人格,完成教育目标。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在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过程中,情感认同既是教育目标和内容,又是手段和途径,通过情感认同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完善品德,把社会期望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追求;二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凝聚人心,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高校校园文化映射时代光辉,引领社会风尚,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文化特有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成为大学生强大的精神支柱,丰富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社会主流意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

(二)有情境的教学,有温度的授课,丰富大学生情感体验

1. 有效运用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教育情境,通过场景体验、角色扮演、现场教学、互动分享等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唤醒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乐在其中的活动。情感认同具有主观性和情境性,与个体的生活状况、所处环境、亲身经历、教育背景等密切相关。一是鼓励积极参与,在国家认同教育中融入大学生感兴趣的具体国家事务和社会事件,强化大学生的参与感,使大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社会互动,学习理解教学内容,在体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升华情感。学生情感高涨的时候最容易主动吸取知识和促进认同,形成对于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接纳,懂得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14]二是重视交流分享,体验式教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对参与活动后的经验分享,让大学生突破政治化、模式化的教育框架,在教师的引导下,不回避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充分表达情感体验,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澄清价值观念,提升道德认识。

2. 用心改进授课方法

一要提倡有温度的授课风格,将原有的宣教式的语气,变为有温度的叙事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融入情感,充分展现隐藏在枯燥知识里的情感因素,为大学生提供鲜活的题材,让学生耳目一新,以亲和力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帮助大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有关知识。二要提倡降维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我教—你学”的模式使大学生会把国家认同教育看作是一种理论灌输式的教育,习得的知识比较浅表,内心往往不易认同。如果教师把自身的认知和心理水平降维到学生的水平上,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心理活动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熟悉、舒适的氛围中学习交流,师生易于产生情感共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要推广碎片化的授课风格,将冗长而枯燥的教学内容拆分成若干片段,以有热点、富趣味、含感情的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碎片内容的学习时间较短,易于学生集中精力,保持学习热情,提高知识的吸收率。

四、结语

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大学生奋斗目标的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前提,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情感的目标激励、情操陶冶、心理调节、行为规范、氛围支持等功能,以情感认同促进国家认同,是对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效性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国家情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理感受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把国家“租”出去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