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2-02-11卢精蕊张圣国杨靖

河北农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质量

□文/卢精蕊 张圣国 杨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民的生活必须品,我国是拥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粮食方面出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放松。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就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一、粮食安全现状

现在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很高,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水平较高。目前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划定了10.58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了9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83.5公斤,已超过国际上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但中国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大豆、玉米等杂粮缺口较大,而稻谷出现了阶段性过剩的情况。受地域冲突、自然灾害、新冠疫情等影响,加剧了世界粮食安全风险,2021年全球仍有8.28亿人面临饥饿,约有23亿人面临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国际市场上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对粮食进口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一)生态环境安全

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后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1.35亩。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不仅占用耕地,还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一定污染,致使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我国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耕地缺磷,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耕地缺钾;三十年来东北黑土层平均下降30~40厘米;南方土壤酸化严重,农业内源性污染严重;化肥、农药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农膜回收率不足三分之二;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大范围旱灾问题频繁发生。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势在必行,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二)市场环境安全

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明显加深,国际竞争压力显著加大。近年来,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成为农业发展的绊脚石。农户单打独斗,不能实现规模化种值,机械化作业效率低,不能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现化化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生产与市场社会脱节,致使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农民增产不增收。与此同时,西方农业强国农业生产采取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科技进步和大型机械化的运营带来了农产品的高度标准化,农产品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导致国内有些农产品出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十分迫切。

(三)粮食产量安全

从国内生产的角度看,中国资源有限,对于耕地的保护建设仍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也有待提高,当今生物技术突飞猛进,中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部分农业机械有待升级。另外,农民的利益问题难以解决,农民收入过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老龄化成为农业发展隐忧。

(四)粮食质量安全

粮食有很强的特殊性,既是人赖以生存的口粮,又是其他食品的基础原料,所以一旦质量不合格,不但会影响健康,也会影响食品安全。我国粮食生产始终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使用高产品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尽管提高了单产水平,但同时也造成粮食的品质质量不高,还给生态环境安全带来隐患。总体上看,我国粮食品种优质、专用、绿色产品少,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不能满足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需求。

三、粮食安全的保障措施

(一)落实藏粮于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果皮之不存,粮将焉附。一方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守耕地18亿亩数量红线,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层层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党政负责制,确定各级政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率和保供给的安全红线,进一步明确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目标与方式。另一方面,加快提升耕地质量。严控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倾向、继续加强高标准和高质量农田建设,升级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建设标准,新增土壤质量保育投入,切实增强高标准农田的抗灾、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能力。加大我国西南和东北黑土地区坡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和力度,防控土壤侵蚀和土壤基础地力退化。

(二)落实藏粮于技

种子是粮食的基础,种业安全才有粮食安全,世界各国谁占领了创新良种高地,谁就有世界种业竞争的主动权,谁就从源头上守住国家安全底线。一是建立健全保护体系,提升保护能力。以此次普查工作为契机,普查组织单位出台实施方案,成立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种质资源普查指导协调工作,成立普查技术专家组,负责普查工作技术支撑,加快摸清家底,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保证优良资源不丢失。二是完善共享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完善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省级种质资源信息系统有效与各省信息系统对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打好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

(三)落实质量安全

粮食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一日三餐,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质量安全问题必须保持“零容忍”。一是强化建设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断推进粮食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全面优化机构布局和资源配置,真正形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检验监测体系,实现对粮食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管。二是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粮食从种植到销售整个过程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做好对农药残留、真菌毒素、重金属超标粮食的管控,严防不合格粮食产品流入口粮市场,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粮食。

(四)树立节约风尚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强节约粮食工作,狠刹浪费之风,从餐桌抓起、从每个人做起,树立节约观。既要吃得丰富多样,又要吃得适度适量,是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也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美德的尊崇。对粮食而言,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开源节流”,都是在加重安全的砝码、安心的保障。

(五)强化粮食储备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增多,疫情、极端天气和地区冲突等突发事件出现的风险较高,一是要树立“大储备”意识,坚持“一盘棋”推进,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比2020年增加1336万吨,增长2.0%。二是要加快构建与大国地位相符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储备布局结构。加快健全中央和地方、实物和产能、政府和企业储备相结合的储备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联动机制,不断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质量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质量”知识巩固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