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育人目标与多维路径

2022-02-03陈志佳

广西社会科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陈志佳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代的巨变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大多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这种“重技能、轻德育”的教育误区,不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要求[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成为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两个主渠道。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是国家关于“课程思政”的纲领式文件,说明国家已经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政策安排。然而,“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多维的、全方位的育人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包括新闻采编与制作、传播与策划、网络新闻与传播3个专业)是该校“课程思政”立项建设专业,近年来紧扣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探讨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是整个“课程思政”系统的重中之重,完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正确的实施方向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作为学校“课程思政”的一个子系统,也应该在学校顶层设计的宏观环境下实施。

(一)建立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课程思政不是哪一门课或哪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系统工程。它强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3]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各门课程、各方主体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就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4]。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8年已经开展“三全育人”示范校建设,将“课程思政”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顶层设计,为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牵头成立了“‘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将学校的“三全育人”项目分为课程育人工程、科研育人工程、实践育人工程等“十大工程”项目来实施。其中,课程育人工程即“课程思政”工程,作为“十大工程”的第一个工程,其由教务处、学校办公室、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部、人事处作为牵头部门组织实施,建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并实施学校领导班子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校还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方案和建设内容,包括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统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等三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布局,探索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切入点,扎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计划”,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提高课程育人质量等。

(二)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统筹安排。《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方案》把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具体要求: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德技并修、五育并举”的培养理念,遵循教育教学、技能养成、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培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等德育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价值引领、专业立身、个性拓展的体系化设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及大国工匠成长规律,进一步明确专业的思政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目标链,实现专业的思政目标有课程支撑、课程的思政目标有教学内容及项目支撑,实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等“课程思政”全覆盖。同时,对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也提出明确要求:每个专业建设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库1个,开发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新形态(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1部以上,每个专业建设1门以上专业实践类“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开发“初中高阶”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要完善“课程思政”目标、内容、考核、实施保障体系等“课程思政”链,建设高质量课程标准。各课程教学团队要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培训,重点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听评课活动,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水平。这些要求将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形成范式、形成体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就是抓典型、树标杆的一种有效途径。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以“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新闻传播专业积极申报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项目,其中2020—2021年获得学校立项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理、新闻采写、新媒体文案写作实务、媒体创意、新媒体技术、广告策划与创意等6门课程,以立项促建设,以建设促提升。各门课程均修订了包含“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课程标准,制定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撰写了“课程思政”项目实施总结,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编写了“课程思政”案例集。其中,新闻采写、媒体创意、广告策划与创意等3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案例入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秀案例》。“课程思政”立项课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并将经验推广至其他专业课程,使“课程思政”在各门专业课程中广泛实施,取得较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四)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5]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为此,应强化师资培训,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学校采用“线上+线下”“集中学习+自学”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开展专题培训4期以上。学校还专门设置年度师德师风专项考核,该项考核成为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二是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将“课程思政”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培训中,每年邀请校外专家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或教育教学示范课。三是加强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信息化技能是当今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之一,信息化教学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通过各类培训,全校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从事教学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每名教师均能充分利用超星、中国大学MOOC(慕课)、爱课程、智慧职教等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网络教学资源,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新型学习方式。

二、新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6]这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作出了明确的指示,也是新闻传播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指南。“课程思政”建设本质上是立德树人的教育,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内容是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为重点,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先进社会意识教育[7]。具体来说,新时代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如下。

(一)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

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事业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传播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及各项决策,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以及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因此,高职新闻传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这也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育人目标。

一方面,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施,引导新闻传播人才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在政治上具备较高的觉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党内思想交流等的论述[9],为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方向。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作为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传播人才

新闻传播人才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利益负责。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情怀,一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侠义,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刘少奇曾经对记者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10]。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落实到现实情况中,就是要关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正的信息。新闻记者只有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神圣的道德感,在采访和写作时,才能站在纵观历史发展和社会全局的高度上把握与反映时代精神。

根据《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新闻记者具体的道德准则有7项: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三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四是发扬优良作风;五是坚持改进创新;六是遵守法律纪律;七是对外展示良好形象[11]。这些要求也是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通过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与各门专业课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新闻职业道德的新闻传播人才。

(三)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今大学生不仅要有着眼于祖国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家国情怀,更要有着眼于了解他国文化、了解世界发展的国际视野。因此,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要具备的“家国情怀”就是勇于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到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同频共振、荣辱与共;国际视野则指具备较强的开放性思维、国际心态、世界竞争能力,对世界发展动向具有极强的敏锐性,能站在全球和人类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

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致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意识、培养家国情怀,积极地融入火热的现实中,融入厚重而平凡的生活中,关心中国现实,关注中国百姓,关切社会民生。同时,引导学生面向世界,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12]。

(四)培养全媒化的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的传播样态悄然出现,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从推进产品融合、渠道融合发展到推动平台融合、生态融合阶段,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13]。作为媒体行业重要力量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更要善于分析数据、利用数据,进而成长为全媒化的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

随着媒介技术不断精进,新闻职业技能也不断随之变化,新媒体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必须实现两大方向的转型:一是由培养传统单一型人才转向培养全能应用型人才,二是由培养单一的信息生产者转向培养复合型信息生产管理者。总而言之,融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具有海量信息的整合能力、具备复合型的知识背景和掌握全面的融媒体业务技能。在“课程思政”育人环节,也应将新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作为重要依据,将全媒化的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求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高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多维实施路径

(一)修订课程标准,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4]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各门专业课程中,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交融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必须从修订课程标准入手,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例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课程思政”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学校对“课程思政”实施的有关要求,修订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如《新闻采写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通过在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目标又具体化为:(1)遵纪守法,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具有新闻人的政治敏锐性;(2)关心社会、热爱祖国,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3)敬业爱岗、乐于服务,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4)熟悉与新闻传媒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规范自身行为;(5)坚持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具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信念,以及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精神。学校以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依据,规范教学行为,并将“课程思政”目标与具体章节内容有机结合,使“课程思政”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蕴含丰富“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教学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5]在具体实践中,“课程思政应该用基于知识和价值融合的思路来建构‘大思政’格局,充分发掘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6]。《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应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就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在超星网络课程平台的每一门课程建设中植入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课件、微课、视频、图片、案例、慕课等各类资源。以新闻采写课程为例,该课程的“绪论”部分作为新闻采写的第一个教学章节,蕴含多个“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如视频《焦点访谈·向虚假新闻说“不”》,教育学生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自觉杜绝假新闻,培养求真务实的新闻职业道德;第一章“新闻采访与记者”中,视频资源《焦点访谈·看见的就是真相吗?》,教育学生在新闻采访工作中要严谨客观、多方求证,培养扎实细致的新闻工作作风;视频资源《麻怀干劲儿迎香来》,以央视记者不畏艰难深入贵州山区基层采访的实例,教育学生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发扬深入基层、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新闻新作风。学生通过观看学习这些课程资源,无形中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思想政治素质也得到提升。

(三)合理设计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更不是“为思政而思政”。“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7]因此,应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课程教学设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可在教学全过程合理设计“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授课、课后作业与实训、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元素。

1.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相关章节内容,注意融入爱党爱国教育、国情教育、家国情怀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防诈骗教育等,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既学到课程知识,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形式上,教师可以在案例教学及课堂讨论中融入“课程思政”,通过线上或线下讨论的方式,结合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讨论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新闻报道的原则与新闻记者的素质”这一章内容时,引入河北石家庄××学校××学生自杀事件开展小组课堂讨论,让学生根据这一热点事件结合新闻报道的原则进行研讨,同时要求各小组把观点发布到超星信息平台的“讨论”栏进行交流。由此,学生通过了解事件来龙去脉、小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总结,明白网络暴力和某些报刊的以偏概全的失实报道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谨记今后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时要秉持“客观公正,谨慎验证,全面报道”等新闻报道的原则。又如,在新闻采写课程的第一堂课中,教师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焦点访谈·向虚假新闻说“不”》《焦点访谈·看见的就是真相吗?》之后结合新闻职业展开讨论,让不同的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理解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自觉杜绝假新闻,培养求真务实的新闻职业道德,最后做总结点拨,实现理论升华和价值观塑造。

2.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后作业环节。根据“三全育人”的要求,除课堂教学等关键环节外,课后作业环节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只有重视课后作业环节的育人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三全育人”中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在课后作业环节,也有许多适合融入“课程思政”的方式和内容,教师应有效地加以利用。例如,教师在讲授新闻采写课程“新闻报道的功能和新闻记者的职责”这一章内容时,通过布置作业“好记者的精神品质”,让学生通过查阅著名记者的事迹资料,向著名记者学习某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作业,能够了解许多著名记者身上值得学习的宝贵品质,如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政治素质过硬、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精神,刻苦学习、面对困难努力拼搏的精神等。这些事例鲜活感人,可以促使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入门之初便树立新闻界的“偶像”,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今后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

3.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外实训、社会实践环节。课外实训与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开展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外实训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相关文化的认知,更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新闻摄影课程开展人文纪实新闻摄影实践,让学生拍摄南宁人文纪实照片制作主题图片新闻。有的学生小组拍摄《南宁“邕剧”非遗传承基地——新会书院》,介绍南宁的邕剧文化;有的学生小组拍摄南宁“抗疫”纪实照片《疫情时期》,通过镜头记录社会、关注现实;有的学生小组拍摄《今夜南宁》,通过拍摄南宁地标建筑(如国际会展中心、地王大厦、广西新媒体中心、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的夜景,展示南宁的发展成就与巨大变化。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南宁的地方历史与地方文化,了解南宁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有利于培养历史情怀、乡土情怀和热爱南宁的思想意识。

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要走出“象牙塔”,投身广阔的社会,用自己采写的新闻报道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歌颂新时代的伟大建设者。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播与策划专业将2021届毕业设计主题分为四大类:一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分为新闻摄影、人物通讯采写两个类别,要求学生采写学校安排到上林县玉峰村、绿浪村、横岭村等6个村挂职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典型代表、致富带头人等人物通讯,或者拍摄制作主题新闻摄影图片;二是“乡村振兴民族影像志”,要求学生用图文故事的形式展现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三是“邕有好河湖计划”,要求学生带着摄影机走近河湖、关心河湖,拍摄记录南宁河湖的变迁,以实际行动来守护南宁的绿水青山;四是“阿桂惠农项目运营”,要求学生以新媒体运营专业技能服务乡村振兴,为乡村推广营销山茶油、百香果等农产品,形式包括系列短视频制作、农产品新媒体(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社群)营销、线下推广活动策划等。此外,传播与策划专业还为学生毕业设计作品举办“乡村振兴”主题毕业设计展。这些课外实训和社会实践的开展,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技能,也培养了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意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达到实训育人、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思政”融入技能竞赛,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学科技能竞赛往往在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竞赛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既能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竞赛中增强获得感,又能在竞赛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8],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结合各门课程的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如指导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这其中的一些赛项是融入“课程思政”的良好题材。例如,2021年第13届“大广赛”公益类赛项命题为“理想照耀中国·中国大学生好创意——穿越百年 见证辉煌诗歌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两名学生的参赛作品诗歌《你的秀美人生》以因公殉职的“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广西干部黄文秀为题材,以饱含深情的诗歌颂扬黄文秀的先进感人的事迹。该诗歌在全国774所高校的26178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又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结合影视概论课程,组织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广西高校图书馆“学问杯”影评大赛,学生通过观看一系列弘扬主旋律的电影(如《高山下的花环》《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写下一篇篇感人的影评作品,在比赛中多次获奖。结合摄影技术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参加2021年广西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生拍摄的现实题材摄影作品《“邕剧”非遗传承基地——新会书院》《疫情时期》均荣获广西二等奖。

组织学生参加“课程思政”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比赛,基于创作导向、成果导向、实践导向,将各门课程的专业核心技能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拓展了“课程思政”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最终实现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效果。

(五)落实落细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多主体、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健全并逐步完善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落实落细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全方位、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

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评价,可采用“教学资源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期末评教”的评价模式。教学资源评价包括课程标准、网络课程资源、授课教案、课件等方面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依据教学督导听课、教学监控、网络课程平台数据等进行评价。以上两方面的评价由学校教学督导进行。学生期末评教则是由课程班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网络课程平台给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分,以平均分作为最终得分。以上三类评价归总得出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总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则可以将“课程思政”评价元素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之中。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均有课程考核要求,将“课程思政”考核纳入其中,可以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课程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采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平时表现与教学活动的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出勤、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主动回答问题、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后实训、课程实践等方面情况,每一项均设置分值比例;结果性评价则以闭卷(或开卷)考试、作品等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占总分比例的30%~40%(各门课程可以自行确定),结果性评价占总分比例的60%~70%(各门课程可以自行确定),两类评价的综合评分为学生的课程成绩。

总之,新时代高职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应更注重新闻传播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必须深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课程思政”贯穿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实现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思想素质的同步发展,进而实现专业的内涵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跃升。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