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之于心,成之于群

2022-01-19朱雨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叔本华萨特归属感

朱雨

人际关系三维理論强调个体在社会中对归属感的需要,而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追求自我价值的火焰从未熄灭。是在追求归属感中丧失自我,还是在回归自我中放弃归属感?我认为,不应该以既有的归属与自我比较二者、区分二者,而要在不否认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做出自我选择,做到得之于心、成之于群。

视之于外,归属与群体世界紧密联结。归属是个体在群体中产生的依赖感,是身心可以栖居的家园。社会性定义了人的一种内在需求,须在联结他人、融为“我们”中追求存在的意义。点滴汇聚,以成江河;梧桐并闾,极望成林。当个体归属于群体,其形成的景象何其盛大,聚合的力量何其磅礴。

视之于内,自我与个体世界一体两面。当哲人怒吼“要做冷酷的石头,要做狂暴的激流,要做愤怒的闪电”时,生命的汪洋中似乎有了汹涌波涛。但如果桀骜不群的嶙石变成了碎裂成群的沙砾,如果澎湃的激流飞迸成飞珠溅玉的浪花,如果划破天际的电光分解为细微无感的电荷,是真的在自我追寻中找到了方向,还是在过度孤立中放弃了个体意义的实现?

“懒蚂蚁效应”提到,蚂蚁群体中众蚁辛勤劳作的同时,有个别蚂蚁看似无所事事,其实在食物断绝的关键时刻,他们能挺身而出,带领蚁群走向新食物源,救群体于危机中。由是可见,自我与归属并不矛盾。漫游于意义的丛林,我们可曾因关注眼前的归属感与自我感,而忘记过去一直坚守的心灵坐标?集体活动,自我修炼,我们向两个方向极力求索,却遗忘了忙碌生活中亦有诗意栖居带来的矛盾启示。

叔本华曾言,生命的价值是自我选择的,只要不被社会摒弃,不会自我厌恶,我们有必要听从内心的真实安排。也就说,归属群体,是为了更好地找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如果为了归属群体,在摧眉折腰事权贵中痛苦沉沦、丧失自我,大可仰天大笑出门去,纵酒狂歌,自成一番诗意人生,挥就一段谪仙传奇。

还愿归属于自我,听从内心,尽个体之力,成群体之盛,让个体价值在群体舞台上充分发光发热。

文章有三个明显优点:

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与萨特的论述引入话题,很好地解决了群体归属与自我价值的矛盾,提出了“得之于心、成之于群”的观点——从社会心理学与哲学层面思考问题,立论站位高,这是优点之一。

本论部分,作者从“视外”与“视内”两个维度,论述了“归属与群体世界紧密联结”“自我与个体世界一体两面”的关系,进而用“懒蚂蚁效应”得出向两个方向求索心灵坐标的论述,精准地指向了文章的观点。论述思路清晰,观点思辨,逻辑严密,这是优点之二。

结论部分,以叔本华的名言引出生命价值选择的正确态度——听从内心的真实安排,进而得出“尽个体之力,成群体之盛”的结论,水到渠成,有总结,有提升,有豹尾之效,这是优点之三。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洪方煜)

猜你喜欢

叔本华萨特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人为什么会无聊
你自己选择
围坐在圆桌旁开会,气氛更和谐?
“毒舌男”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