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

2022-01-15龙燕棱谢玲平伍秦山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医学类独生子女范式

龙燕棱 谢玲平 伍秦山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新生态范式是Dunlap等人首先提出的,测量的是公众对于“新环境范式”的接受程度,有两个维度,一个是新生态范式,其观点认为应与世界和谐相处,并保护它;另一个维度是主导社会范式,认为要利用和改造世界。[1]有学者认为接受这种新生态范式的人越多,环境状况改善的前景就越被看好。[2]目前来看,大学生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是比较高的;但在性别、民族、家庭类型、家庭收入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对私领域亲环境行为存在正向的直接效应。[3]50

对于亲环境行为的定义,在国外,有学者根据行为所涉及的个人领域和公众领域的程度区分为激进的环境行为、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组织中的环境行为、私领域的环境行为[4]408-410;在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个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环境产生积极作用,并与环境直接相关的环境友好[5]。也有学者以公、私领域作为分类检验了亲环境行为在环境上的差异[6]41,目前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高于公领域[7];有学者认为年龄、居住地对亲环境行为有影响[8-9]。也有学者认为在性别、民族、家庭类型、家庭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3]50。

以往研究得到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存在一定关联。[3]50-51[10]本研究首先调查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亲环境行为的现状,其次探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亲环境行为的影响,最后探讨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亲环境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1074份,回收率为97.6%。

(二)研究工具

1.新生态范式NEP

采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修订的中文版NEP量表[11],该量表一共15个题目,采用Liken计分法,其中1为“完全不同意”,到5为“完全同意”。包括新生态范式和主导社会范式(反向计分)两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对新生态范式的接收程度越高。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

2.自评亲环境行为量表

采用龚文娟自编的自评亲环境行为量表[6]38-39,该量表包括公领域的亲环境行为和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两个维度,说明在两个领域中的亲环境行为的表现,一共12个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其中1为“从不”,到5为“经常”。两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81和0.768。

(三)数据处理

使用 SPSS 18.0 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和亲环境行为描述统计分析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58.11±9.25)和亲环境公领域行为(19.21±4.73)、亲环境私领域(22.12±4.28)均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的频率较高。

(二)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4.09,P<0.001),表现为女性大学生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12,P>0.05)。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83,P>0.05)。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F=14.92,P<0.001),通过LSD多重比较法对专业差异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文史类、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类、医学类、艺体类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知,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3,-0.47,P均>0.05)。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t=-2.00,-3.21,P均<0.01),均表现为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F=4.41,P<0.01),通过LSD多重比较法对专业差异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显著高于大三的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97,P>0.05)。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F=4.65,P<0.01),通过LSD多重比较法对专业差异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为文史类、医学类大学生显著低于理工类、艺体类大学生;亲环境私领域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1.46,P>0.05)。

(四)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

表1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

由表3得知,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各维度与亲环境行为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新生态范式、主导社会范式均与亲环境公领域、私领域存在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一)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总体情况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和亲环境行为均高于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较高,亲环境行为的频率较高,特别是亲环境私领域相对高于亲环境公领域。此结果与刘贤伟、张红肖的研究一致。[3]50[12]究其原因:一方面,现在高校、政府、社交媒体不断宣传环境保护,使得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刻,做出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一个责任感较强的知识群体,对环境保护的深思,会促使其不断做出行动。但是大学生日常的活动范围是学校,因此,做出的亲环境行为多数为身边的一些小事。

(二)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刘贤伟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50出现此差异的原因是:男女两性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传统的社会角色认为女性的角色是合作性的,是照料者和看护者,而男性被认为是家庭的供养者,要求男性更具有独立性和支配性以追求经济上的成功。[13]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Arcury认为环境关心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14]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对新生态范式的接受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关,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知识水平也不断提高,思维发展不断完善。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多数大学生通过媒体书籍的查阅浏览、街道社区的大力宣传及政府的会议文件等途径受到生态教育[15]26;另一方面,有些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课程,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

大学生新生态范式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文史类、农林类专业的大学生显著高于理工类、医学类、艺体类的大学生。出现此差异的原因是:文科生对生态方面知识的关注度比其他学科的学生要高[15]17,而农林类的学生与大自然接触较多,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此结果与延德尔等学者的研究一致。[16]根据生物性假说,人类都有亲近自然、植物和有生命的生物的本能,这种本能使男女大学生在做出亲环境行为时没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亲环境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均表现为非独生子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其原因可能是: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从小就学会与兄弟姐妹相处,可能自然共情能力更好,更能设身处地感知自然界的境况,较容易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大一、大二的大学生显著高于大三的大学生;在亲环境私领域不存在显著差异。以往的大量研究认为年龄与亲环境行为呈负相关[3]15,究其原因:一方面,大三的同学学业逐渐繁忙,而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一些社团组织的环保公益活动,做出的环保行为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对于身边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大学生随手可做,因此亲环境私领域并无差异。

大学生亲环境公领域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文史类、医学类大学生显著低于理工类、艺体类大学生;在亲环境私领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此研究结果与荣烨、李华等人的研究一致。[17]理工科学生可能由于涉及的实际环保活动较多,在实际问题方面更加亲和环境,文科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度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实际参与较少。医学类学生课程相对较多,参加环保活动的时间可能相对较少。

(四)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讨论

结果表明,大学生新生态范式与亲环境公领域存在显著相关,与亲环境私领域存在显著正相关,此结果与刘贤伟的研究一致。[3]50大学生对人与自然的认识越深刻,则更容易做出私领域的亲环境行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于大学生多数处在校园,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参加公共领域的亲环境行为相对来说较少。

猜你喜欢

医学类独生子女范式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