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情—人生应有的教育的必修课
——电影和小说《人生》赏析

2022-01-14刘殿波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巧珍加林哥哥

■刘殿波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

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煮了那个钱钱呦下了那个米,

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电影《人生》大概是我上中学时第一次看的,后来故事情节大都记不清了,但这首陕北民歌《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却不时回响在心头,几十年过去了仍会哼唱。虽然那时已经进入青春期的我仍懵懵懂懂,但《人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看完电影似乎觉得自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要有所追求,而当你遇到真爱的时候,千万不要像高加林辜负了刘巧珍那样,留下终生的遗憾和悔恨。

最近,我重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人生》,并再次重温了这部1984年上映的老电影。看书的时候每每眼眶湿润,而当我重看这部电影时,竟然在几次插曲响起的地方感动得涕泗横流。电影画面如时光一样一闪而过,而小说则如底片一样把流逝的那一刻记录下来,让我们反复回味和咀嚼。没想到,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自己不但没有对这个故事淡漠,反而增加了一分感动和理解。

与小说中路遥擅长人物心理描写相比,导演吴天明则更擅长通过音乐和画面来表现人物心理。电影中几个长镜头的运用都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长镜头是在高加林被权势挤压丢掉了民办教师工作后,愤怒的他在田间拼命挥镐锄地,巧珍哼着《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由远及近从田里走过来。这时,田野是绿色的,音乐是轻柔的,巧珍是欢快的,因为她知道加林丢了工作,正是接近加林的好机会。当然后来她抓住了机会,她在县城帮加林“卖”了馍,然后在跟加林一起回村的路上,美丽热情的姑娘勇敢大胆地在村口小桥上向加林表达了爱情。

正当困苦中的加林终于被美丽姑娘的爱所感染,打理田间地头,好像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的时候,造化弄人,叔父的转业意外地让他有机会被安排进了县城工作。在加林离开村子的那天,巧珍相跟着送他来到两人第一次拥抱的村口小桥,巧珍默默地将行李递给加林,或许巧珍已经预感到了什么,眼里充满了不舍与无奈。加林转身离去,电影中歌曲《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随之响起,姑娘和小伙含泪惜别的情景让人有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加林走出去很远,巧珍还站立在桥头,这时镜头渐渐拉远,在昏黄的河水和嶙峋的石壁间,巧珍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小,肉眼几不可见。如果你不是在看大屏幕,而是用手机来看电影,一定看不见下面这个镜头——加林再次回头,只见巧珍那渺小的身影往前追着跑了起来,加林狠狠心,头也不回地继续向前走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了县委通讯员的加林禁不住大城市和更时髦、更知性女性的诱惑,决定和巧珍分手了。他担心提出分手后巧珍会又哭又闹,于是把巧珍约到县城边的大桥上,狠心告诉巧珍自己的决定。但善良的巧珍不但没有哭闹,还嘱咐加林好好保重自己,她哽咽着说:“加林哥,你别再说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绝不会连累你……加林哥,我走了!”巧珍骑上自行车,在崖壁上挂满冰凌的山间公路上,歪歪扭扭离去的身影在镜头中越来越小,也越来越让人心痛。

虽然1984年摄影技术还十分有限,但在《人生》中,导演吴天明却通过摄影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陕北的风土人情和上世纪80年代的人文风貌,让我们比阅读小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同时,他巧妙地在几次故事转折处,利用长镜头把两位主人公由远拉近或由近拉远,让我们觉得自己仿佛就成了高加林或刘巧珍,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故事中不能自拔。在这短暂的一刻,我们游离于另一个时空,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感动,感慨于人生的曲折,感动于爱情的美好、珍贵、心酸和刻骨铭心。电影《人生》不像今天的很多电影充满了热闹和喧嚣,而是从头至尾十分安静,但是却时时震撼我们的心灵,大概只有少数电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并像音乐、诗歌或壮丽的风景一样震撼我们的头脑、净化我们的心灵,令我们茫然若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不管事业、爱情还是生活,在人生的许多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能就影响你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就在高加林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他被举报利用关系进城,再一次失去了工作,当然也失去了干部子女黄亚萍的爱情。

年轻时看《人生》,觉得高加林就是现代版的陈世美,恨得人牙痒痒,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再看《人生》,却对他多了几分同情。在上世纪城乡二元分明的80年代,农村和城市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一个农村青年想变成城里人有时真比登天还难,这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的。但是即便如此,我相信今天的年轻人仍然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当年作为农民的高加林的艰难处境,理解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在理智和情感之间的矛盾纠葛。

看《人生》,或许让我们觉得人生中充满了失望和遗憾,因为即便是苦苦奋斗,可能终究还要屈服于现实,加林、巧珍是这样,你我也是这样。然而,《人生》却始终能唤起人们心中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对美好人性和美好爱情的理解和追求。美国电影评论家罗杰·伊伯特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确实可以作为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爱情必修课,因为从现实来看,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爱情教育,即便是到了大学也缺乏爱情选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很多年轻人进入大学或走上社会后,只在乎眼前的欢愉,不再把爱情当做人生最为神圣美好的追求之一。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儿童和青少年始终都是通过童话或文学艺术作品来理解爱情、热爱爱情,从而更加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的。

“青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

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双扇扇的门来呀单扇扇开,

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

影片结尾,又一次遭到命运捉弄的高加林背着铺盖卷回到农村。在村口的桥头,他似乎又听见了巧珍唱的那首歌,然而物是人非,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深爱的人是巧珍时,却发现巧珍已在失去他的痛苦中嫁给了别人。而我们这些观众,也会伴着高加林那深深的遗憾、痛苦和自责,一同思考人生……

猜你喜欢

巧珍加林哥哥
《谁赋丹赭染鹊华》
哥哥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戴加林:“励志之星”的逆袭路
放风筝的女人
放风筝的女人
哥哥的生日
还猪哥哥
巧珍的大格局
我永远是你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