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源木雕的审美探究

2022-01-13石明祥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桃源木雕雕刻

■石明祥,王 胜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木雕,以木载术,不离中国五行之说,“五行”中的木,代表着向上的生命力,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木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工艺日渐成熟,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陈设等各种与人相关的生活器具之中。在木雕的发展历程中,因为各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分化出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木雕艺术,如潮州木雕、苏浙木雕、剑川木雕、东阳木雕、湖南木雕等。桃源木雕属湘西北木雕,从桃源青林乡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剑盒来看,桃源木雕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1],而后桃源木雕经历了一段自发生长的时期,直至明清,其吸收其他外部文化的长处,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木雕艺术而有着独特美感的流派,这种独特美感主要体现在题材、造型、工艺之上(图1)。

1 世俗生活的题材美

“艺术源于生活”,桃源木雕在题材的自我炼化过程中,形成了自己艺术特色的脉络[2],即“世俗化”。“世俗化”是桃源木雕重要的艺术基调,这种世俗化在桃源木雕的各种题材中或大或小均有体现,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耕题材和世俗的情爱题材。

1.1 贴切生活的农耕题材

中国传统文化总的来说是一种“男耕女织”型的封建农耕文化,农民阶层成为了民间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因而民间艺术是农民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审美的集中体现,农民阶层在创作的图像选择上,与其密切相关的农耕自然而然地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桃源作为一个典型的内陆地区,在古时,农作是人民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因此,农耕题材成为了桃源木雕重要的视觉符号,桃源木雕中的农耕题材多样,其中包括钓鱼、牛耕、劳作休憩等。桃源木雕服务于人们的装饰行为,在农耕经济中,装饰行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社会内容,第二层面是审美层面[3],由社会内容带出审美。从内容来看,桃源木雕中农耕题材主要有春耕和秋收两种类型,分别蕴含着希望和收获,“溪雨有馀润,工膏宁厌开”,春天伊始,自是耕种好时节,如图2《耕》,形象简约拙朴的老农伏于老牛之上,做耕田状,成一幅辛勤劳作,满怀希望之景。秋收题材象征着收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收决定着接下来一整年的生活质量,这类题材往往寄寓着人们盼望收获的希冀。因此,从内容上讲,桃源木雕的农耕题材是桃源人民生活的映射和重现,审美意义上反映出田园生活的恣意和人们的敦厚淳朴。从审美造型上来看,桃源木雕的农耕雕板以人物为视觉中心,其身上往往带着具有表示农作的典型性标志,例如草帽、鱼竿、牛等,背景包括树、石头以交代劳作地点。人物、树木、石头的雕刻圆融,将锋利的边缘磨圆,特别是人物的雕刻,面部圆润,眼睛狭长,嘴巴小而薄,双耳放大,面带微笑,似佛教造像之肥美,另外,桃源木雕的农作雕板中,多双人合作的场景,如图3《渔收》,且常有孩童的形象,洋溢着向上生长的生命力,画面中的人物神态悠然自得,虽在劳作,但并未出现疲态,反而是弥漫着欢悦的气息。

■图1 桃源木雕的审美范畴

■图2 农耕题材:《耕》

■图3 农耕题材:《渔收》

■图4 情爱题材:费丹旭(清)《西厢记》

■图5 情爱题材:桃源木雕《西厢记》

■图6 酒坛盖子

■图7 狮子

■图8 《树石之景》

1.2 世俗开明的情色题材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娼妓业[4],失意的文人无法在仕途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将精神转移到声色犬马的娱乐活动中,这促进了青楼文化的繁荣,社会上的男女在密切的接触中,情感得以抒发,不管是在绘画、曲艺杂谈、小说等各种艺术载体中出现了许多雅俗共赏的情爱文化,例如唐寅的《孟蜀宫妓图》、吴伟的《歌舞图》以及《金瓶梅》等通俗小说,人文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开放,上层阶级的审美爱好也间接影响着下层民众。在这种大背景下,桃源木雕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世俗性的情爱题材,而在这种题材的选择应用过程中,桃源木雕降低其文人气而扩大其世俗性。

世俗情趣指向民间大众,文人趣味代表精英阶层,至明清开始,艺术有着自高雅走向通俗,自情感寄托走向情感表达的趋势,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能隐约看见民间意识和文人趣味之间的博弈。随着交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大量的文本题材传入桃源地区,例如《西厢记》与《三国演义》等,而这些有文人主导的文本内容在经过桃源地区本地的文化筛选异化之后,使其从迎合文人墨客而转向普通百姓。以《西厢记》为例,如图4-图5,在以文人为主导的《西厢记》配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中远景居多,人物缩小,风景的比例放大,从而大大降低了图像的叙事性,在画面中加入竹树、梅树、太湖石等符合文人审美的物象,来加强其文人气息。而桃源木雕中的《西厢记》更具世俗性,人物比例占整个画面的比例大,其他多为装饰性图案,且占有比例小,画面着重叙事,画面中出现了张生、崔莺莺、侍女红娘三人,直接讲述张生在红娘帮助下和崔莺莺终成眷属的故事。桃源木雕的主要受众为普通百姓,直接的叙事能够让这些寻常百姓更好地接纳这一题材的核心思想。

在以三纲五常为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情欲的表达空间非常逼仄,忠义孝悌充满了整个社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爱情被封建社会视为异类,在以大家长宗法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行为准则,爱情往往是被妥协的对象。但是桃源木雕就选择了隐晦的世俗爱情故事,并着重的突出其中的爱情情节,撕开人们本能的羞耻心,将日常的情爱生活展现出来,与传统保守的儒家理念和社会风气形成强烈的反差,扩大矛盾性,而使得这类世俗题材更具有现实意义。

2 肥硕拙朴的造型美

纵观桃源木雕的造型,大多呈一种肥硕拙朴之态,形成这种造型审美的原因有三:其一,桃源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促使人们生活富足[5]。其二,《桃花源记》中有言:“先世避秦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见,桃源地区占有地理优势,与世隔绝,极少发生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其三,桃源民风淳朴,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当地居民待人和善,知足常乐。当人们不必为吃穿发愁,不用受战争之扰,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和满足映射到审美之上,从而逐步形成了桃源人肥硕拙朴的艺术审美观念,具体体现在桃源木雕丰满肥硕的体态美和淳朴不羁的造型观。

2.1 丰满肥硕的体态美

桃源木雕中人物脸型宽大饱满,圆润如饼,五官较为紧凑,眉目细长,多为微笑之容。特别是在体态的整体比例上,木雕人物多五短紧凑,相比于现实生活人物,有失真之感,造型整体呈现为“腹圆腿短,肥硕丰满”的形态,体态丰盈,简明而又不失柔和,不过多雕刻人物细节,而更多关注人物精气神的表达。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手法使得桃源木雕圆润厚重的气质进一步得以强化。如表1中的《游龙戏凤》,出自于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私访的典故,典故中武宗皇帝有风流倜傥之姿,李凤姐有闭月羞花之貌,然而雕板中二人皆头满如盘,腹大如鼓,身材五短粗壮。虽如此,通过木雕艺人恰到好处的动态造型,让二人鲜活的性格特征跃然于观者之前:武宗皇帝一脚踩椅,一手出而触李凤姐,风流放浪之态尽显;李凤姐则浅坐于椅,以扇遮面,双目轻闭,满脸娇羞。如表1中的狮子木雕,木雕艺人抓住了狮子的精神内涵,并未写实化地去雕刻狮子,而是赋予了对狮子的自我认知,狮子双目圆睁,吐出舌头,耳朵夸张放大似蒲扇,膘肥体壮,给人一种憨厚福气之感,比例上身子短厚,四肢粗壮,身上以线条来暗示毛发,线条粗犷而精辟,刻画到位,并未有繁复之感,体现出桃源木雕藏巧于拙的风格特点。植物在桃源木雕中多为辅助性图式,同样大刀阔斧,在保留其基本的外观造型的基础上以少量线条表示内部经络,如此粗犷的表现,使其不会喧宾夺主,以致相辅相成之效。

表1 丰满肥硕的体态美

2.2 淳朴不羁的造型观

民间艺术的造型观是当地传统人文思想、文化观念和审美理念的具体体现[6]。受道家效法自然、清静无为思想的影响,桃源人性格有着开朗豁达、随性自由的一面。其次桃源县自古为桃源仙境,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体现的避世之观,亦难免深入桃源人心。桃源木雕造型中所呈现出的淳朴和不拘一格的特点,便是上述思想最为直观的体现。

桃源地区道教文化昌盛,现存多个道观旧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桃川万寿命宫,据《桃源县志》[7]记载:“明清两代,桃花源的建筑移至桃花山,以秦人洞侧之大士阁(今桃花观)为主体,时兴时废。”除此,桃源县内坐落着大大小小的其他道教庙宇,如葛仙宫庙、老君堂、孙祖庙等,可见桃源地区兴建道观,以宣扬道家思想。此外,桃源地区兴盛道教祭祀活动,据《常德地方志》[8]记载:“船业、排筏业等举行祭招。首先请道士念经,然后将杨泗神像抬出巡街驱瘟,敬香礼拜、祈求保佑。”在道家效法自然观念的浸染下,桃源木雕造型因势而为,关注材料本身的特质,因材施艺[9],如图6的酒坛盖子,木雕艺人顺应圆形盖子的基础形,在上面雕刻两只呈环绕嬉戏的狮子。道家美学追求生命乃至宇宙的“无”,“无”的思想塑造了审美主体清静无为的朴素审美观念。庄子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映射到桃园木雕,其异兽造型憨厚可爱,如图7狮子造型仰头细嗅果叶之香,充满野趣之美。在民俗文化中,狮子造型多威猛雄壮,以达镇宅辟邪之效,桃园木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单纯地表现自然之美,体现出朴素的造型观念。

桃源木雕的人物造型具有避世之观,地理位置为桃源人避世之观提供天然的港湾,桃源三面夹山,一面临水,古时交通不便,与外界的隔离造就了桃源木雕造型的避世观念[10]。与“出仕”不同,归隐田园少了封建社会阶层下的端庄正经,更多的体现出随性不羁之美。以表2的渔樵耕读为例,桃园木雕中的人物衣襟大开,姿态惬意洒脱,反观东阳木雕人物,正襟严肃,专注于工作。此外在《读》这块雕版中,桃源木雕人物立于野外,东阳木雕坐于案前,对比之下,桃园木雕的造型更加随性,在乎与自然间的互动,体现出避世之观。

表2 渔樵耕读

3 藏巧于拙的工艺美

桃源木雕的工艺“拙”于“以简胜繁”,具有汉代砖雕遗风,简约大气。桃源木雕“巧”于“金石入画”,受海派绘画的影响,桃源木雕的造型具有画意美。拙外形,巧气韵,二者共同形成了桃源木雕“藏巧于拙”的工艺特色。

3.1 以简胜繁

在造型观念上,桃源木雕受到成本的制约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具备以简胜繁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桃源木雕材料的简朴,雕刻的简化上。与四大名雕写实类雕刻手法相比,桃源木雕更倾向于写意式的雕刻手法。国画中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之说,以此来形容桃源木雕的雕刻手法也是适用的,桃源工雕刻时,用刀明晰果断,大刀阔斧,把握住木雕作品的内在精气神,实现“不似之似”的独特气质,此等雕刻手法和桃源工的审美个性息息相关,他们将自己的审美个性映射到木雕作品之上,从而使得桃源木雕形成了特殊的造型特色,同时桃源木雕又反过来影响着桃源工的审美继承,二者相辅相成,终成一派。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人普遍的理想与追求。桃源水土丰美,物产丰富,桃源人民生活相对富足。自水运繁盛以来,对外交流更加频繁,经济进一步繁荣,且也少有类似晋商、徽商的富商巨贾,但桃源人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成普遍心态。虽经济实力稍显受限,但仍旧对木雕器具有着极大的追求,木雕艺人会根据报酬高低决定雕刻工艺的繁复程度和工时的长短,精细木雕价格昂贵,工时较长,在对成本的综合考虑下,桃源人牺牲了部分精雕,简化雕刻工艺,但正是这种简化,使得桃园木雕带有拙朴简约之美,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中“以少胜多”的理论。道德经中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11]。李泽厚对此补充道:“这里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指的是对于声色感官享受毫无节制的满足,就会失去鉴赏艺术美的初衷,失去其审美价值。”这是对于道家中“无为”思想的延伸,拓展到装饰文化中,桃园木雕提倡一种简约有效的装饰,杜绝毫无意义的冗杂,在雕刻上,根据表达需求,桃源木雕做了相应的简化[12]。如图8的树石雕版,只是雕刻枝叶的外形,省略了筋脉的雕刻,山石大刀阔斧,寥寥几刀气势尽显,雕刻的简化使得桃园木雕的表达变得直接,毫无掩饰的展示简约直观之美。

3.2 金石入画

依托于桃源码头的文化,桃源木雕受海上画派任伯年的影响,在造型上有着金石入画的气质[13]。

从明朝加强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以来,桃源县逐渐成为沅水的重要水运枢纽和码头。清末民国时期,桃源地区的码头文化空前繁盛,沈从文曾写道:“一个外省旅行者,若想到湘西的永绥、乾城、凤凰研究湘边苗族的分布状况;或想到湘西往四川的酉阳、秀山调查桐油的生产......皆可在桃源显魁星阁下边,雇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河溯流而上,直达目的地。”清末民初,海上画派的艺术风格经水运传播到桃源,时兴的绘画主题成为了桃源木雕的学习对象,而任伯年作为海上画派的翘楚,对桃源木雕的影响尤广,体现在人物、花鸟、蔬果等题材中。

在人物绘画中,任伯年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概括、凝炼,对于人物的体型保持基本的身材比例,而对人物进行较大的夸张变形,特别凸显在人物的面部,这种造型特色与桃源木雕有着极为相似之处,桃源木雕的人物造型,身体比例较为准确,重点夸大了人物的面部五官,人物面部被扩大,五官也被拉长,人物的眼睛显得狭长,嘴部显小,给人圆润肥美之感。任伯年花鸟画对桃源木雕的影响还体现在构图之上,纵观任伯年的画作,其构图章法灵活多变。桃源木雕中的花鸟雕板的构图可以窥见任伯年的影响,桃源木雕中大量运用了“三线交叉构图”,三线由主线、辅线和破线构成,三线相互配合,即可形成之字构图、十字构图和三角构图,如表3中的花鸟雕板构图即为三角构图,与任伯年的花鸟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随着海上画派的兴起,中国画的艺术风格有着从文人化转向世俗化的倾向,在这种倾向过程中,具有生活气息的蔬果成为了画家的题材选择之一,来自海上画派的画家的果蔬图经过港口的传播到桃源地区,桃源人民看到发达地区的文人以此为题,兴起追随之势。任伯年的果蔬画作为海上画派中的代表,果蔬随意置放,穿插走势,构图饱满,其果蔬常溢出画面之外,而桃源木雕也常常刻意用果蔬挤满整块雕板,以表达五谷丰登,穰穰满家的美好愿望,二者在物像的组合上同样随意,挑选的都是常见的蔬果,以凸显日常生活的随意风趣。

表3 任伯年画作和桃源木雕雕板对比

4 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桃源木雕基于桃源的民俗背景,呈现出拙朴生动、世俗开放的审美特征。具体来看,桃源木雕的农耕题材和情爱题材充满了世俗生活气息。基于桃源木雕淳朴不羁的造型观念,其造型外观呈一种肥硕拙朴之态。桃源木雕在工艺上藏巧于拙,借鉴金石画作的优势,将画意美注入到工艺中,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雕刻技法上以简胜繁。

桃源木雕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些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挖掘和继承。尽管桃源木雕的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本就是一个破局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随着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愈加重视,我们要在政策的领导下,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新的出路。

猜你喜欢

桃源木雕雕刻
On art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雕刻树叶
木雕工艺品如何保养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雕刻时光
木雕鱼
搬迁十年访桃源
桃源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