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中传统民居建筑色彩在现代仿古街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13傅宇挺郭延龙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色相民居饱和度

■谢 亮,傅宇挺,孙 超,郭延龙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安徽传统建筑其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一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相较皖南建筑的耳熟能详,皖中建筑大多并不为人知晓[1]。皖中建筑地处南北交接的皖中地区,在江淮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与皖南相似却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其中建筑色彩更是皖中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标签,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现阶段安徽省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建设期,为了迎合都市商业化的进程和更好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越来越多的商业街融入了仿古风格的建筑,但很少能看到真正具备地域风貌的仿古街区,大多数街区只是模仿复刻了传统民居色彩,这也使得大量街区成为了缺少地域内涵的“仿制品”[2]。因此研究皖中传统民居色彩在现代仿古街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皖中民居色彩可分为白、灰、黄三种,并以此顺序由南向北渐变,其中灰色系是指巢湖北部地区,如滁州、合肥等地具备北方建筑的色彩体系[3]。本次研究聚焦于合肥地区的灰色系皖中建筑色彩的分析。

采样对象三河古镇位于合肥、六安、巢湖三地交界处,是皖中地区具备晚清民居建筑特色的历史古镇,虽然部分街区在近代被修葺改造,但古镇的古西街与古南街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好的皖中传统民居,因此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这两条古街的民居色彩展开分析。对比案例研究对象为同是皖中建筑风貌的“半边街”“罍街”,这两条街区为现代兴建的地标性仿古商业街区。

1.2 研究方法

1.2.1 图像采集

选取三河古镇的古西街和古南街进行照片的采集,主要通过对建筑的外立面、顶面、门、窗、山墙、线脚、柱等构建进行照片拍摄,对于“半边街”“罍街”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拍摄。

当色彩被解释为参数的关系时,相关参数的变化会直接决定色彩对视觉系统的影响,因此应保证其他外部因素的稳定性[4]。

1.2.2 数据处理

为避免拍摄时产生的杂色影响,保证色彩采集的准确性,将所拍摄的照片用Potoshop软件进行150格像素化处理,根据色块所占图像比例,提取出其中的主要色彩及点缀色彩。提取的色彩以HSL的色彩模式进行阐述。其中H(hue)分量代表人眼所能感知的颜色范围,这些颜色分布在一个平面的色相环上,取值范围是 0°到 360°的圆心角,每个角度可以代表一种颜色。HSL 色彩模式对色彩是从该颜色在色相环上的角度(%)、饱和度(%)、明度(%)进行阐述,通过H值可判断两个色彩是否属于同一或相邻色系[5]。

为了使数据比较更具直观性,笔者选取各案例中具有代表性的8种构件的色彩进行图表绘制,将HSL值转化为对应数值,使Z轴表示色相(H),Y轴表示明度(L),X轴表示饱和度(S),将色彩数据导入SPSS软件处理,得到建筑色彩分布3D散点图,结合可视化HSL数据表,分析比较色彩的属性、中心和离散程度。

2 研究对象建筑色彩提取分析

2.1 三河古镇建筑色彩提取分析

三河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据《肥西县志》记载,古镇遗留下来的建筑始建于明清,保存于南河两岸及东西街为轴的区域内。三河因地理位置优越,历来属于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频发,导致大量移民迁入,多元文化的碰撞,也促进了建筑风貌的融合,因此建筑风格与皖南皖北建筑有较多相似之处。

2.1.1 建筑墙面、屋面色彩分析

笔者对三河古镇的古西街与古南街进行色彩取样分析(表1),结果如下:三河古镇的建筑墙面主要由粘土烧制的青红砖砌筑,墙砖以一平一顺,一平一定或两平一侧的方式砌筑[6],且青砖比例大于红砖,墙面主要色相H值基本介于30°~ 50°,且饱和度S值处于0°~ 20°区间,属于暖黄色的灰色系,这种色彩体系与皖中地区的地域性、气候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三河地区多为丘陵且水系发达,为了避免洪水侵害以及防火防盗的要求,皖中地区的民居外表没有像皖南建筑一样刷上白漆,而是直接将毛石块裸露在外,因此形成了灰黄色的建筑外立面。

表1 三河古镇建筑色彩HSL色谱分析图

古街的马头墙与大部分民居的外立面色彩有所区别,主要色相H值为35°,点缀色彩偏向棕红色H值为23°且色彩比例较大。这也是由于烧制程度不同,形成了灰、黄、红的三大色系。古西街与古南街的民居坡屋面为双坡硬山顶,多采用青瓦,以底瓦、盖瓦一反一正合仰瓦铺砌,叠成造型各异的空花作为装饰,屋面H值为220°,S值为19°,属于青黑色系,所占建筑色彩的比例较大,形成素雅古朴之感。

2.1.2 建筑构件色彩分析

线脚与门罩也是建筑色彩必不可少的部分,线脚多用于屋檐的下方,马头墙端部墙面有推进错落之处,往往也在门窗套周围使用[7]。马头墙端部的线脚也为深色顶面及灰黄色的墙面起到了过渡效果。多数建筑的门罩为当地现有的青石板镶嵌而成,主要色相H值为165°,接近蓝色系,由于饱和度S值较低,色彩纯度不高,这也使得门罩与整体建筑色彩保持和谐统一,并做到有效区分。古镇的古西街与古南街也植入了部分的商业。商铺平开门使用较多的材质是杉木与柏木,主要色相H值为8°,接近0°值的正红色。建筑窗户多为老式木质窗,H值为252°,S值为6°,可判断窗户为就地取材,少有加工,且保留了部分色彩,显得粗犷质朴。古街的戏台处于核心广场区域,由于历史原因,戏台经历了多次修复及改建,现为木混结构,主要色相H值为3°,饱和度S值为32°,属于红棕色系,是古镇中色彩较为突出的单体建筑。

根据三河古镇建筑色相分布3D散点图(图1)可知,除了瓦面色相H值较高,其他的色彩的离散度较低,基本都介于区间0°~ 50°,且饱和度明度都处于较低区间。因此,三河古镇的传统民居色彩可以以灰色系的素色概括,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附着点滴颜色,古镇虽以黄灰色系为主,但灰色系同样也具有各自的色彩倾向且较为丰富。形成这种色彩体系的原因,除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历史人文的影响。晚清时期,因中央政府权力真空,各地豪强四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形成皖中地区民风彪悍,盗匪猖獗的社会状态,百姓为了寻求安定,纷纷简化了建筑外表的装饰,由此也形成了皖中传统民居“内雕外素”的特色风貌[8]。

2.2 合肥半边街建筑色彩对比分析

合肥半边街坐落于大蜀山下北大门,原址为安徽名人馆,占地面积约52亩,于2017年开街,半边街的建设原型为皖中建筑风貌。由于靠近大蜀山,因而半边街更注重对庐州文化的展现和重塑。现阶段街区的业态以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为主。

■图1 三河古镇建筑色彩分布3D散点图

■图2 半边街建筑色彩分布3D散点图

■图3 合肥罍街建筑色彩分布3D散点图

2.2.1 建筑墙面、屋面色彩分析

笔者对于半边街建筑同样也进行了色彩取样分析(表2、表3)。半边街的整体色调为深灰色系建筑群。建筑立面主要色相H值为45°,与三河古镇民居外立面H值较为接近,明度及饱和度较低,点缀色相偏冷色系,半边街墙砖的铺贴方式较传统建筑更为多样,以砖石铺贴方向的变化为主。半边街的马头墙为后期设置的装饰性构筑物,主要色相H值为200°,属于蓝色系,与皖中传统民居马头墙差值大于100°,明度及饱和度较低,没有进行烧制做旧处理,为现代仿古砖铺贴而成。半边街的建筑顶面多为双坡悬山顶,顶部由青瓦铺盖,主要色相H值为210°,基本介于200°~ 250°之间,H值处于色相环上的青灰色,说明瓦面色彩与皖中传统民居为同类色系。

表2 合肥半边街建筑色彩HSL色谱分析图

表3 合肥半边街建筑色彩HSL色谱分析图

2.2.2 建筑构件色彩分析

根据色彩分布散点图可知,合肥半边街的建筑色彩数据相比皖中传统民居色彩明度跨度较大,但整体色彩离散度、色彩属性以及色彩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同属于灰色系(图2)。由SHL色谱表可知,半边街建筑本体存在色彩较为单一,缺少色彩倾向,色彩层次较弱等问题,这也使得街区的色彩观感较为乏味,在借鉴传统建筑色彩的同时没有做到有效的创新运用。在点缀色彩方面,为了迎合街区商业属性,建筑单体的色彩及构筑装饰会受到各自商业品类的影响,部分建筑使用了大面积现代风格的装饰材料,这也使得点缀色彩与传统点缀色彩差值较大,难以形成历史氛围感。

2.3 合肥罍街建筑色彩对比分析

罍街位于合肥市宁国南路与水阳江路交口,东至马鞍山路,西至徽州大道,罍街属于旧城改造范畴,建筑原型同样为皖中传统建筑风貌。

2.3.1 建筑墙面、屋面色彩分析

笔者在同等条件下对罍街进行了建筑色彩采样分析(表4)。罍街的建筑整体色彩相较前文的仿古街区更为丰富,主体建筑立面的主要色相H值基本介于40°~ 45°,与传统皖中建筑立面色彩基本一致。建筑立面2由红砖铺贴而成,主要色相H值为19°,属于红色系,可以看出,罍街的部分建筑立面装饰借鉴了皖中民居外立面的点缀色彩。

表4 合肥罍街建筑色彩HSL色谱分析图

由于罍街属于旧城改造项目,因此在街区内也保留了一部分原有建筑,建筑立面3的主要色相H值为35°,饱和度S值为28°,属于黄灰色系。立面原型为皖南民居特有的粉墙饰面,由于时间的变化,墙面氧化,便形成了现在的黄灰色墙面,对于该立面色彩的保留,也体现了皖中民居融合南北风貌的特征。建筑立面4由瓦片拼贴而成,主要色相H值为29°,属于棕黄色系,与皖中传统民居山墙的点缀色基本一致,在借鉴色彩的同时也对装饰的方式作出了创意性设计。罍街屋面铺以深灰色瓦面,瓦面主要色相H值为30°,与传统民居瓦面色相差值大于100°,属于暖色系。

2.3.2 建筑构件色彩分析

由于罍街组团式的商业布局,使得局部的建筑能够充分体现皖中民居的风貌特征。街区设有文创体验区,商铺的沿街立面形式与三河古镇类似,门洞多为字匾门,平开门主要色相H值为14°,表面有进行做旧处理。门罩主要色相H值为180°,饱和度S值为4°,属于青灰色系,由青石板铺贴而成。罍街也借鉴了传统皖中民居开小窗的立面形式,窗户主要色相H值为12°,表面有做旧处理。建筑的顶面造型多以皖中特有的硬山顶为主,罍街的戏台位于中心广场南侧,为街区中体量最大的仿古单体建筑,戏台的主要色相H值为5°,属于接近0°值的红色系,饱和度S值较低为15°,能够与周围建筑保持和谐统一的色彩关系。

11月16日,10个新成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登记证书。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3万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改革,共确认集体成员2亿多人。

根据色彩分布散点图可知(图3),罍街的建筑色彩数据具有明确的色彩中心,且与传统皖中民居处于同一区间,可判定街区仿古建筑多以同类色及同饱和度、明度的色彩进行设计,整体色彩感觉较为统一,但由于色彩离散度过小,使得罍街仿古建筑本体的色彩对比度过低,色彩关系不够明快。根据现场采样得到的HSL色谱表可知,罍街的色彩优势在于对同类色的运用,罍街的建筑色彩充分借鉴了传统皖中民居色彩,在把握新旧色彩比例的同时,将传统色彩进行了拆解、重构,赋予了街区仿古建筑更多的色彩可能性。

3 仿古街传统民居色彩的运用问题

通过对三河古镇及选取的两条仿古街区的建筑色彩分析,得出对比案例在整体街区色彩在大色调上都能够与传统皖中建筑色调相匹配,但从局部构建及细部的色彩提取分析结果看,都存在着色相失真、色彩比例失调、倾向单一等问题。虽然这仅属于建筑色彩范畴,但这也是造成千城一面、无地域特色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3.1 建筑业态布局无序

建筑的业态是人对建筑物的需求与互动的具象反映,当商业元素与传统元素的比例失调时,必然会影响仿古建筑的视觉感受。合肥半边街的建筑业态布局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明确区分街区组团,使得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互杂糅,高纯度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仿古建筑色彩原本应当体现质朴效果的连续性。

3.2 历史缺失

皖中建筑本身就是皖中地区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映射,在不了解皖中传统民居色彩的前提下,对建筑界面加以改造,会直接影响建筑风貌的差异性。对比案例虽能在整体上模仿皖中传统民居色彩,但由于缺少对于传统色彩成因的研究,导致建筑装饰材料出现单一化、简单化等问题。从现阶段的街区色彩来看,仿古建筑色彩并没有与异地的仿古街区做到有效的差异化。

3.3 盲目复刻

由上文可知,皖中建筑色彩的“素色”,并不是毫无色相的灰色,而是在同低饱和度状态下所形成的具备不同色相的灰色系。仿古建筑运用单一的、符号化、概念化的色彩借鉴手段,难以体现皖中传统民居色彩的素色系统,从而导致街区建筑出现了色彩过于简单,缺少层次等问题。

4 以“古”为根,谋求创新

4.1 把握新旧比例

仿古街的商业属性,核心在于活跃的街区业态,街区建筑的装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商业品类的影响。除了传统的建筑材料外,玻璃、铁艺、亚克力等现代材料同样会运用于现代元素装饰。这些元素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处理,很有可能会成为扰乱街区整体色彩的“噪色”,当建筑界面的现代元素比例过大时,必然会影响仿古建筑的色彩风格[9]。因此,在街区建筑的界面上应当对现代装饰元素做到有效的比例控制,并将现代元素色彩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做到新旧色彩的和谐过渡。

此外,在传统的商业街区内,会遗留下历史性建筑和旧有肌理,大多数的仿古街区改造时,为了追求街区方案的统一性及完整性,会对原有建筑设施进行拆除,而这也是大多数仿古街区缺少原真性的关键所在。这些遗存的肌理痕迹往往都隐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时代记忆,这种记忆对于街区而言,是其内涵和存在的根本,人们能够从建筑遗产中感受到历史气息,并渴望通过这些“线索”来找回城市的记忆[10]。因此在仿古街区的建设中,不应一味拆除旧有遗存,做到选择性保留。

4.2 传承记忆内涵

讨论皖中传统建筑色彩的继承与发展,需要在整体历史的轨迹和地域文化的层面深入研究[11]。传统建筑色彩以其特有的语言表达着地域的历史和人文。皖中仿古建筑想要突出异质性,就需具备讲述地方故事的能力,文化因群聚而生,脱离了地域,则无从谈起。就合肥地区而言,虽然当地的历史遗存保留较差,但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历史文化特色,如三国文化、徽州文化、江淮文化[12]。多种文化的交融,必然会影响地方建筑色彩的发展轨迹,而这些影响因素便是当地仿古街区建筑色彩应当呈现的文脉特色。只有通过深入了解、研究、挖掘,才能使建筑色彩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3 系统借鉴传统

与习惯在建筑表面进行涂料处理的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对材料的质感更为注重。木材的纹理、砖石的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受环境的影响,会变得更为丰富,让人回味。但随着现代工艺的进步,传统材料被新型材料所替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古街区建筑色彩的丰富度造成影响。皖中民居色彩常被概括为青砖灰瓦,使得仿古街区建筑对于传统建筑色彩的提取过于笼统,无法真正展现出具备皖中风貌的建筑色彩。因此,对于传统建筑色彩,设计者不能仅仅围绕缺乏实践验证的感性描述展开,而是应当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分析,将不同的色彩、质感、肌理等,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进行重塑,使材质拥有全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13],提炼出一套系统的研究模式和建筑色谱。只有在传统色彩体系下的创新,才能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

4.4 谋求色彩创新

仿古街的文化底蕴是地域文化碰撞与创新的“风向标”,色彩的创新性设计是指在传统色彩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创新性手法对色彩加以改造,而决定建筑色彩呈现效果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设计者对材质的选择和处理方式[14-15]。若是一味追求复古,复制传统色彩,必然会造成视觉审美的疲劳。铁艺的黑、砖石的灰、门窗的红,人们对于这些建筑色彩的认知早已固定。因此,在遵循皖中传统民居原有的色调基础上,对建筑的色彩体系及呈现方式进行创新,才是传统建筑色彩创新的突破口[16-17]。罍街在街区局部的建筑界面上,运用了其他传统构件的色彩进行装饰,并借鉴了皖中其他地区的建筑色彩,在保持明度、饱和度介于同区间的情况下,将同类色融入到街区建筑装饰中去,通过拆解、重构等手段对建筑色彩肌理进行了创新性设计。“拆解”与“重构”的前提是不同形式的基本元素可以通过色彩被视觉感知为一个整体[18-19]。罍街在继承皖中传统民居色彩体系的同时,赋予了仿古街区建筑更多的色彩可能,增加了街区视觉效果的多样性及趣味性。

5 结语

仿古街区作为城市色彩重要的组成部分,映射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脉、民风民俗,对于城市文化和历史风貌继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阶段仿古街区热度高涨,以至于同质化现象严重。未来的仿古街区就应当成为城市新型的历史文化载体,做到以古为根,谋求创新,以地域的色彩记忆为内在依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色彩体系,唯有如此,传统建筑色彩才能在不断发展的潮流中,演绎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色相民居饱和度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糖臬之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高支纱羊绒衫缩水率问题的试验分析
制作一个泥土饱和度测试仪
巧用有机物的不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