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议与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分歧及新闻专业主义2.0价值所在

2022-01-11余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球首映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业主义学者

余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界定上,大多数学者以威伦斯基的论述为出发点。其论述提出:从职业到专业,须经过五个主要阶段:努力发展成为专职或专业全日制的训练职业、建立一个训练职业学校、形成一个专业训练协会、赢得法律支持、专业协会。

基于这一认知框架,陆晔与潘忠党在《成名的想象》之中明确区分了新闻专业与人的专业主义。王维佳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分析了中国新闻学的专业主义及其产生的两个主要基本前提:

其一是“新闻的产业化”;其二是美国进步专业主义新闻运动。

以吴飞为代表的学者,肯定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内涵,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存在规训着新闻业,进而利于新闻实践。在新媒体时代,吴飞还就此提出了新闻专业主义2.0的概念。学者胡翼青则认为,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不过是新闻从业者内部的幻想,不具有可行性。

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尝试找到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分歧,并期望能找出吴飞提出的新闻专业主义2.0这一概念的价值所在。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概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文章选取1998-2020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以下简称CNKI)CSSCI数据库刊载的研究成果,在其搜索栏中输入“新闻专业主义”进行题名和关键词的跨库检索。分别检索出185篇和304篇相关的学术论文。

数据汇总如图1:

图1 论文年度发表数量

学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2008年是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小高峰,对其的研究在2013年达到顶峰,全年发表论文33篇,并且内容涉及新闻专业主义历史前沿、本土化、新媒体下的理论重构等多个方面,研究数量多且角度丰富。

(二)研究主题

从时间上看,论文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从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成果可大致分为对于新闻事业类、西方的凝视类、马列主义新闻观类及探讨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法律、历史等其他类。

将研究样本进行分类,其中:基于现实的守望论文56篇;探讨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法律、历史等论文共46篇,针对西方的“他者”的凝视15篇,近代新闻事业的历史回望12篇以及从马列主义新闻观出发的观照与反思2篇。

从研究样本分类表(图2)中可得,目前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集中在基于现实的守望重构理论内涵,2010年前后热门的研究方向:针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热度稍退,而与新闻专业主义延伸出的新闻教育、伦理、法律等的研究则逐年增多。

图2 研究样本分类表

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普遍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结合新闻业的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作出理论建构;而在他者凝视研究、近代新闻事业回顾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下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学者们则多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法。

由此可以看出,当下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重点仍然集中在新闻专业主义未来的发展之上。

二、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分歧

(一)对新闻专业主义持质疑态度

学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主要从其理论本身和其与发展的现实脱轨两个方面入手。

李岩、芮必峰等学者相继发表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论证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不合理性;胡翼青等学者则从传播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阐述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的现实操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1.基于理论内涵

近十年以来,学界不乏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质疑之声,不少学者开始怀疑新闻专业主义这一舶来概念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土壤。例如学者李岩、李赛可就从新闻本身所具备的大众化属性以及新闻实践存在多种模式三个方面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了质疑,并试图论证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新闻业的不合理性。

他们认为在中国新闻媒体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中,更多需要强调的是新闻媒体从业者在社会中的观察者、事实者和报道者的基本身份,对其新闻的商业属性避而不谈。

李赛可与李岩两位学者,通过实际分析案例论述了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存在的精神理论内涵悖论。特别是在当下的新闻社会发展环境之中,其认为我们不妨直接将新闻专业主义及其精神理论内涵直接替换为新闻职业道德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良知,而不必直接强调与要求实现我们所谓的新闻专业化。

2.基于现实操作

不少学者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适用领域进行了质疑,这种质疑主要包括历史角度上纵向的质疑。即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仅仅适用于传统媒体时代而在新媒体时代则面临着严重的价值危机。

从国家层面横向的质疑来看表现在:脱胎于西方新闻实践的新闻专业主义无法契合中国的土壤。学者李飞提出,去资本政治化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无法真正满足大数据时代中国复杂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根本需要。

芮必峰在其论文中明确性提出:“作为专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控制模式,专业主义在中国仍然可能是一种社会奢侈品。”

(二)承认新闻专业主义积极意义

尽管如此,也仍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像信条一般存在于新闻从业者的工作理念中,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新闻业的行为。

学界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积极意义的探讨主要围绕新闻专业主义所描述的新闻业符合公众对于新闻业的期待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还有继续挖掘的可能展开。

1.满足公众期待

李良荣提到,新闻专业主义运动受到了中国来自社会公众和新闻从业者两个不同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强烈拥护。它是社会公众对中国良心新闻媒体的热切期待,也是中国新闻界与业界的社会自律。

新闻媒体专业主义之所以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接受,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充分满足了社会公众对于一个新闻媒体本身应当发挥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热切期待,公众寄希望于一种全新的理论能给社会带来正面效应。

2.契合社会现实

学者蒋纯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并非落后于现实,其还将作为一种行业自律性而存在。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契合了公众的想象与媒体人的自律。促成了各种共识的真正建立,这个才是新时代下中国的新闻专业。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如何秉持自身的优势吸引公众转变媒体职能从而“自救”。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传统媒体长久以来具有的公信力优势,传统媒体只有源源不断向公众提供优质作品,才有可能使得自身优势最大化。

三、新闻专业主义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新闻专业主义2.0

新闻科学专业主义2.0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基于当代新闻科学专业主义在新的学术时代背景下仍然存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种假设。因此,这一专业概念从一开始就已经走在了学界认可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一边,然而对于当代新闻学的专业主义,学界仍然存有诸多争议。

(一)概念提出

2015年,这一新闻概念由吴飞率先在《新闻专业主义2.0:理念重构》一文中正式提出。吴飞等人认为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将不再仅仅是一种具有行业性的传播专业主义精神,而是所有正在参与人类新闻文化传播职业活动过程中的社会个体,普遍认为需要自觉遵守的一种交往法律信条和基本职业精神。

这一概念无疑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扩大了适用领域,认为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可能从行业的准则内化为个体交往的基本规则。未来新闻专业主义的主体将不仅仅包括媒体从业者,更应该涵盖所有参与传播行为的受众与公众。同时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所约束的也不再只是媒体人,而将成为一种社会自律。

(二)理论发展

新闻专业主义2.0是在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发展,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2.0都属于新闻业的专业理念,都是针对一定的时代背景对新闻业的发展做出的思考。

但是,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2.0所属的时代背景不同。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于传统媒体占主流地位的时期,而新闻专业主义2.0则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出。并且新闻专业主义2.0相较新闻专业主义而言,内涵更加丰富,适用的主体增多、领域扩大。

(三)质疑与不足

学者翟秀凤对吴飞和其他学者提出的有关新闻专业主义2.0概念作出了质疑。其认为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界定有了全新的标准,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行业,以及新闻专业主义2.0所强调的新闻从业者、公众的概念有了更大范围的延伸。

新闻专业主义2.0概念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

(1)理想化

新闻专业主义2.0更多的强调新闻专业主义应当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然而新闻专业主义目前为止只能在传统媒体中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新媒体时代甚至都还没有成为媒体行业的共识,因此,期待它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看来还是一种理想。

(2)过多理论建构,缺乏现实路径

目前,有关新闻专业主义2.0的探讨更多存在于学者的论文中,很少有在实践邻域找到可供探讨的蓝本。

四、新闻专业主义2.0的价值所在

全媒体时代,人类的生活被算法包围,传统的新闻写作被人工智能颠覆,新闻传播主体无限扩大,技术赋权人人都已成为“新闻传播者”。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新闻价值的衰败,曾几何时,业界也断言“新闻无学”。然后高校创办新闻传播学专业至今,无数学子学以致用,反哺新闻业,为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如今亦是如此,只要社会依旧呼唤理性客观的新闻报道、只要专业、公正、精确的新闻事实仍然是人们所期待的,那这便也是新闻专业主义所期待的。

我们应当看到人类的主体性,以更加包容、全面、流动的观点去看待一种全新的理论。这也正是新闻专业主义2.0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新闻业主义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新写意主义
后新闻业时代新闻报道角度的重构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近光灯主义
学者介绍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